《道德经》:老子也是经济学家

斯威国学 2024-03-19 03:16:04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上一篇讲到名利分为大名利和小名利,为了小名利,人们是争名夺利,甚至是出现你死我活的场景,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而为了大名利,人们也会争相赴死,是为了民族大义而慷慨赴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正是大名利和小名利的区别。 我们经常在在身与名、身与财富,得与失之间权衡比较,我们到底更重视哪一样?你的价值观在哪里,你的行为就指向哪里。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所讲的是一种极端情况,也就是说如果只能二选一,你的价值观在熊掌和义,那么,你的行为就要舍鱼取熊掌,舍生取义。孟子这里的目的是突出义的重要性。 老子的思想并不是二选一的思想,并非那种要身就不能要名和货,要名和货就不能要身,要得就不能失,要失就不能得,而是如何把身、名、利,得与失协调好。 这里有两层含义,体现了老子的经济思想。 一、权衡取舍 货,既指财物,也指货币。谈到货,就涉及到增殖,涉及到经济发展,财富增长。重身还是重货?财富是越多越好吗?作为物质的代币,货币越多越好吗? 这就需要我们知道哪个是本,哪个是末。《大学》中有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对于个人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以修身为本。身为本,名、货为末,没有身,哪来的名和利。但是只有身,没有名利,这样的人也没有价值。这就像你辛辛苦苦一路学习,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读了硕士、博士。然后,不走入社会,不去工作,坐在家里啃老。学得再好,也无法体现你的价值。古人讲,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纵使诸葛亮那样的经天纬地之才,也要进入社会去体现价值的。 对于为政者来说,内政外交,用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货币制度、财政政策能把国家治理好,让人民安居乐业,几千年来一直都在权衡调整中。古人把国家分为两层,管理层和被管理层,也就是士农工商。士,管理农、工、商。农工商用现在的话来说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农是解决粮食生产,人的生存需求问题,工是解决生活资料的问题,商是解决怎么把这些资料流通。 古人讲经济会讲到本业和末业,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农业为身,工商业为货,和个人发展是同样的道理。 重货不重身,用太史公的话来说,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 一个人穷得叮当响,却大谈仁义,是可耻的。自身不发展,仁义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中国如果早十年、二十年提倡一带一路,那时对别的国家说,我要带你们一起发展,恐怕没有哪个国家相信的。只有闷声发展起来了,大家都看到中国切切实实的变化,这时再提出一带一路,才有众多国家加入。 还有一种人是两种都不重视。若至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时无以祭祀进醵,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惭耻,则无所比矣。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是穷得上不能养老,下不能养老婆孩子,连祖宗都不能祭拜,吃穿都成问题,这样的人要是还不感到惭愧的话,不如找块豆腐撞死算了。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一个人要想由穷变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经商是穷人致富的重要途径。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只重视农业这个本业,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农业只是解决国家的生存问题,而工和商是解决国家的发展问题。而对于本末的关系,叫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用工商业致富,靠农业守住财富,这样的经济才稳固。 那为什么会出现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的情况呢? 这就是第二点,如何最大限度体现价值。 甚爱必大费,沉溺于对名望的追求,必然会消耗很多心力。而身与货孰多,关键是什么?人要有驾驭物资的能力。 很多人不理解身与货的关系,总是以为货越多越好。真的是这样的吗?本没有固好就去逐末,叫舍本逐末,最终的结果就是凭运气赚来的钱,最后都会凭实力亏掉。对于有能力的人来说,你给他多少都不多。而对于没有能力的人来说,你给他多少都是多。上一节讲过,天下至柔驰骋天下至坚,无有入无间。物资是需要人来驾驭的,如果你自己没有准备好的话,货是没有价值的。 有个故事是这样讲的,有个国王要出门游玩一段时间,临走前给了他四个手下每人十锭金子。一年以后回来,第一个手下对他说,老大,我用您给我的金子挣了100锭金子回来。国王点点头,不错,来人,赏100锭金子。第二个手下报告说,老大,我用你给我的金子挣了1000锭金子。国王挺高兴,来人,赏1000锭金子。第三个手下向国王报告,老大,我挣了一座城。国王很高兴,那么这座城就是你的了,你自己当个小领主去吧! 最后一个向国王报告,亲爱的国王陛下,您给我的金子,我一直都在细心地呵护着,完好无损地保存着呢! 是吗?那你拿出来吧!国王说,你用不着金子,它在你那里没有什么用处。 越王勾践用计然的计治国,大获成功。而范蠡离开越国之后,就用计然的建议发家,散过三次千金家财。范蠡的子孙后代继承家业,同样都是巨富。商人的祖师爷白圭经商能力也超强,他说自己做买卖就像伊尹、姜太公用计谋,就像孙子 、吴起用兵,还能像商鞅执法。 所以说,运用物资的能力越强,得到的越多,同样的金钱在范蠡或白圭的手上,不知道会翻多少倍。他们千金散尽,还复来。而在败家子的手上,有多少,就败多少,再无翻身机会。 老子说,只看得到,不看付出是有问题的。太看重得到,反而会什么也得不到。太想保护得到的,反而会很快地失去。 因此,人需要知道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知道自己有哪些不足,知道自己可以做到哪一步,需要在哪一些方面提高,这样的人才能够有所成就,才能长久。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二)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