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简单吐槽了一下自驾游的10大弊端,比如每天开销大、开车很累、景观疲劳、做攻略费心等牢骚,没想到一大堆自驾游爱好者到我评论区兴师问罪。说什么我没出过远门,我还是适合在家中吹空调,穷就不要出门旅游,还说下夏主编被盗号了,要取关等等。确实,我承认自己穷,但远门我还是出过的,怎么说也有四五年的自驾游经历,川西、西藏跑遍了,新疆、东北、云南等地也跑了多次。但说实话,我对自驾游真的有些厌倦。
尽管我也承认,自驾游存在诸多的便利,比如交通、运输行李、朋友家人结伴等,更重要的是,自驾游自由啊。自由值千金,仅自由这一项,便能盖过其他任何缺点。但是,自驾去了这么多地方,如果要问我内心真实的想法,我还是更喜欢背包自由行。如果不考虑经济的情况下,我甚至更宁愿选择小团,而不愿意自驾游。为什么呢?因为,哪怕自驾游再好,交通再通畅,这世间仍然有许多汽车没法抵达的地方。
我记得有一次背包自由行,独自前往有着“中缅第一城”的云南普洱市孟连县旅游。从普洱市坐中巴车前往孟连县途中,无意结识了当地的几位朋友。一起在他们家过年,吃年猪,吃生日蛋糕,与老奶奶围着篝火烤糍粑。
除夕那晚,一群人在小清吧通宵小酌喝酒聊天,到了清晨回家时,电瓶车没电了,而边境县城没有网约车和出租车,最后是三个人推着电瓶车回家的。
离开孟连县后,大家也是彼此联系。那时我在大理旅居,他们在昆明上班。泼水节时,孟连是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他们便邀请我去他们那里参加泼水节。去参加泼水节的经历,就没那般令人念念回想了,因为我们是几个朋友一起自驾过去的。全程,我都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和交际,花在了自己本身的朋友圈子上,很难脱离朋友之间的日常联系。最后,大家把该看的景点看完,该泼的水泼完,转了一圈,回到大理,感觉好像什么都没体验到,与我第一次独自去孟连的美好经历,差之万里。我为什么更喜欢背包自由行呢?简单就用餐来说,如果我背包自由行,那么我可以想去哪里吃饭就去哪里吃饭,一个人街边角落端碗凉皮边逛边吃,自在利索又清净。但如果五六个朋友在一起,出于礼貌与习惯,大家就会彼此谦让照顾,问问你想吃啥,他想吃啥,同一句询问要点什么餐的问题要问五六个人,一份菜单要过五六个人之手。用个餐都要综合五六个人的意见,弄得像小型研讨会一般。
其实,对我来说,出去旅游,吃什么不是特别重要,主要没那么多啰七八嗦的事情就好,如果连点个餐都要讨论半个小时的话,那我宁愿随便吃碗泡面充饥。我当然不是有什么怪癖,对朋友之间一起用餐都有意见,只是觉得,既然是出门旅行,就该在体验当地风土人情的过程中去静下心来思考、感悟,去慢下来聆听一个陌生地方车水马龙之间的细微步调,而不是处处与朋友一起,聊在一起,吃在一起,玩在一起,听在一起,自驾在一起,这样算哪门子旅游,根本就是换了个地方团建聚餐娱乐。
自驾游与背包自由行,最大的差距是,自驾游的交际更加封闭,不能深入到当地一线生活中去,背包自由行则开放得多,在行走中,一个人去面对陌生的大千世界,必不可少地会问路,会乘坐班车,会产生一些奇奇怪怪的际遇。这不是费用与劳累与否的问题,而是一种融入当地生活的开放式际遇型人文经历。如果我当时自己租了一辆车,从普洱开到孟连县,那一路几乎不会认识什么当地人,也体验不到关于孟连县这个不知名的中缅边境小城的原生生活气息,更不会在往后的生涯中时时记得那些暖心场面。
正是因为背包自由行,我才可以乘坐当地人的班车,有结交到当地朋友的契机,进而体验到当地淳朴热情、真实亲切的好客民风。我希望的旅行,是一种对陌生地域的探索、思考、感悟与情感的总和,是一种对生命万物历程的强烈认知、尊重、和解与仁慈,而不是简单地开车到过什么城市,走过什么景观大道,完成过什么此生必驾的经典旅游线路,与几张“我在XX很想你”的路牌合个影发个朋友圈就算了。如果自驾游是如此,那我更加喜欢独自旅行,在一个没有任何人认识自己的他乡,去沉浸于一种心灵上难得的安宁、恬寂与笃定。不用再迁就谁,不用再顾及身边人的感受,不用再想着应酬与工作,不用再因为自己是旅游博主就去充当免费的导游与司机。
我终于可以脱下一切防备与伪装,去站在人群里,听着歌,自由自在去做自己想做却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去静下心来感悟一树一花在风中的轻语,去专注聆听一片叶子黄掉时的思绪,去看见世间万物,去面对真实的自己,去感受大千生灵与自己心灵之间的微妙联系。
可能我是一位内心丰富的人,独处惯了,不太喜欢吵吵闹闹,也不太喜欢与别人聊天,每次出门几乎都是与朋友一起自驾游,这让我觉得有些不适应。好像是哪里不对,但我又说不出来哪里不对。我不是反对自驾游,只是发现自己对自驾游的态度是越来越倦了,想放下方向盘,解放双手,用十根手指去触摸一些旅途中更加值得被握紧抓住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