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名将如云,一仗未打的萧何凭啥成为第一功臣?他有6大功劳。

丰丰谈历史 2023-06-20 06:44:01

在汉初三杰里,韩信被称为“兵仙”,张良被称为“谋圣”。而萧何,似乎是最不起眼的那一个,连个响亮的外号都没有。后世说起丞相的标杆,第一反应也是诸葛亮,而不是他。

可是,在汉朝,萧何却是最特殊的那一个。

刘邦登基之后,商议功臣排名。很多大臣都觉得平阳侯曹参跟随刘邦南征北战,战功赫赫,身上受了70多处伤,当排第一。刘邦却力排众议,说了一番惊世骇俗的言论:

你们这些人,就像打猎的时候追逐猎物的猎狗,是功狗;而萧何,则是发布打猎指令的人,是功人。

由此,一直坐镇后方、没打过一场仗的萧何,被钦定为汉朝开国第一功臣,享有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权。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后世权臣效仿的影子。

萧何在朝野上下和民间的声望也非常大,以至于最后要用自污名节的方式来消除刘邦的顾虑。

如果说刘邦抬高萧何,有制衡武将的嫌疑。那么,在西汉的210年里,后世皇帝对萧何的推崇,就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萧何被刘邦封为“酂侯”。按照汉朝的规定,列侯的爵位,是可以一代代传承下去的。可是如果继承爵位的人犯了错,爵位就要被废除了。

可是在西汉,萧何的后代4次犯错而失去爵位,当时的皇帝又总是想办法找到萧何的后代,继续把酂侯的爵位传了下去,最终传了14世,直至西汉灭亡。

这也是西汉的列侯里,传承代数最多的。

相比之下,汉初的其他功臣,韩信被灭三族且不说,张良的留侯爵位仅传到儿子这一代就因犯错被废,陈平的曲逆侯只传到了汉武帝年间,曹参的平阳侯亦在汉武帝年间被废,直至王莽篡位之前被短暂恢复。

而不肯为陈平与曹参后人绍封的汉武帝,在为萧何后人绍封的时候,还特地说明,这是为了“报萧相国德”。

就连王莽,在篡位之前,为自己攒名声的时候,也想办法住进了萧何的旧居,把自己和萧何联系在一起。毕竟,在西汉皇族的叙述中,萧何是汉室恩人一般的存在。

萧何没有打过一场仗,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大多数时候萧何也并不在刘邦身边。萧何到底做了什么,以至于他在汉朝的地位如此特殊呢?

萧何第一功:推举刘邦

刘邦还在沛县当流氓的时候,萧何就看出了这个人非同一般,因此格外厚待他,经常利用自己县吏的职权保护他。

后来刘邦去咸阳服徭役,其他县吏都送刘邦3个钱作为盘缠,唯有萧何送5个钱。

一次,刘邦押送一批囚徒去骊山给秦始皇修陵墓,一出沛县,囚徒们就纷纷逃跑。刘邦长叹一声,把剩下的囚徒都放了,说:你们各自逃命去吧。

他则带着十几个对他死心塌地的人,逃到了沛县附近的山泽间躲藏。

消息传回沛县,沛县的县令下令把刘邦的妻子吕雉抓进监狱。又是萧何与曹参一起往来奔走,救吕雉出狱,为刘邦免除了后顾之忧。

萧何也一直与躲在山泽里的刘邦保持着联系。

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天下皆反。沛县县令顺应潮流,也打算揭竿而起。萧何便建议他:刘邦在山泽,有很多沛县子弟都很推崇他,去追随他。你若能把他和他的手下请回来,这事能成。

沛县县令答应了。

不料,刘邦还在回来的路上,沛县县令就反悔了,想把这些人全都杀了。萧何和曹参一起,想办法越过城墙,跑到城外和刘邦汇合,反过来煽动父老,把沛县县令杀死,打开城门。

众人开始推举起义的领头人。在这帮人里,刘邦声望高,而地位最高的,则当属萧何,以及同为县吏的曹参。

萧何与曹参却极力推荐以刘邦为首。在一些史料中,还记载了萧何因此搞了一个“占问之计”,让大家相信刘邦是天命所归。

由此,刘邦成为了他们的首领,被称为“沛公”,开启了争霸天下之路。

虽然史书记载萧何推举刘邦的原因是比较怂,害怕事情失败之后被株连九族。可是君子论迹不论心,萧何自此死心塌地地跟随刘邦,不管境遇有多危险,从未动摇,后来更是把族中子弟都送到刘邦身边。

在刘邦发迹之前就对刘邦多有帮助,后来又推举刘邦成为起义首领。这当属萧何一大功。

萧何第二功:收藏秦朝档案

刘邦率军夺取关中之后,第一个杀入秦朝的都城咸阳。他和手下的将士们,见咸阳宫殿是那么地巍峨,街道是那么地繁华,金银财宝无数,美人如云,不由得看花了眼,纷纷抢夺起来。

就连刘邦本人,进了秦朝的皇宫之后,也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他簇拥着美女,躺在了皇帝的龙床上,不由得飘飘然起来,只想把这里当做自己的新家,忘了争夺天下的理想。

唯有萧何,一进咸阳,就派人包围了秦朝的丞相及御使大夫的府邸,不许任何人进来劫掠。而后,他派人把府中收藏的各种法律诏令、图书文献、档案资料,全部收藏保管起来,分门别类整理好。

刘邦由此掌握了天下的险关要塞、户口、兵力分布、民间疾苦。这在刘邦后来争霸天下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都说汉承秦制。汉朝建立以后,制定律令方针,也有赖于萧何收藏的这一批档案。

萧何的这一大功,可以说是为西汉的建立和巩固,夯实了基础。

萧何第三功:力荐韩信

刘邦拿下咸阳之后,项羽却翻脸,不肯按照约定,让他成为关中之王,反而把他打发到了汉中。

刘邦又气又急,想要攻打项羽,被萧何等人劝了下来。以萧何为首的大臣们,纷纷劝刘邦,忍一时之气,到了汉中,再谋发展。

然而,刘邦到了汉中之后,形势的发展,并不理想。他的手下基本不是汉中人,不愿背井离乡跟他入蜀,千辛万苦在汉中安顿下来之后清点人数,发现光军官就跑了几十个,士兵就更不用说了。

刘邦正焦头烂额,突然听到手下报道:丞相萧何也逃跑了。

刘邦受到的打击更深了。萧何自沛县起兵,就一直跟随着他,是他的左膀右臂。连萧何都跑了,刘邦觉得真是前途茫茫。

不料,过了两天,萧何又回来了,身边还带着一个人。

这就是韩信。

原来,韩信曾在项羽手下做郎中,几次献计,项羽都没有采纳。韩信再看项羽为人,觉得这不是可以得天下的人,于是就离开项羽,去汉中投奔了刘邦。

可是,像韩信这样的小角色,自然见不到刘邦。一开始,韩信只能做一个接待来客的小官,一次犯了事,还差点被杀头。

幸好夏侯婴见他气度不凡,不仅放过了他,还把他推荐给了刘邦。

可是刘邦没把夏侯婴的话放在心上,只让韩信做了个治粟都尉,并不重用他。

也就在这期间,韩信认识了萧何,并与萧何相谈甚欢。

即便有了萧何的加持,韩信依然没得到刘邦的重用。他一气之下,决定逃跑,另谋出路。

这件事传到了萧何的耳中。萧何认定韩信是一个绝世奇才,一定得追回来,于是没来得及和刘邦知会一声,就起身追赶韩信去了。

这就是典故“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由来。

刘邦见到萧何回来,松了一口气,又怒骂:你为什么要逃跑?

萧何简单解释了一下自己不是逃跑,而是追韩信去了,接着,就极力要求刘邦重用韩信,对他说:大王若想离开汉中,夺取天下,就必须重用韩信,否则,他还会离开的。

刘邦见萧何不跑,心情大好,便勉为其难地说:既然如此,我让他做个将军吧。

萧何不答应:他不能做一个普通的将军。

刘邦只好又说:那我拜他为大将军。

萧何依旧不满意:大王不能像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直接任命他。若大王真心诚意想要任用韩信,就该选一个好日子,斋戒沐浴过后,正式登台拜将。

刘邦答应了。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刘邦肯拜韩信为大将军,并不是因为他觉得韩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才华,而是只想着赶紧安抚萧何。直到拜将结束,刘邦正式和韩信详谈,这才发现,这实在是一个绝世的天才。

刘邦得到了韩信之后,一举扭转了被困在汉中的不利局势,最终在韩信的帮助下,一统天下,登基为帝。

如果不是萧何追回韩信,并极力要求刘邦重用韩信,在秦末的烽烟中,鹿死谁手,恐怕还尚未可知。

萧何第四功:坐镇后方

刘邦采用韩信与张良的计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东出与相遇争夺天下。萧何并未从军,而是坐镇关中后方,为刘邦提供军队与后勤的支持。

他通过水路和陆路,转运军粮,为刘邦的军队提供源源不绝的粮草。刘邦在前线损兵折将,萧何便不断地征发关中士卒,支援前线,让刘邦的兵力得到补充。

关中的一应事宜,也基本上由萧何说了算。他尽心尽力地为刘邦经营着这个大后方,让刘邦可以安心在前线打仗。

用刘邦的话来说,萧何此时做的事就是“镇国抚民,给饷馈,不绝粮道”,对战事的走向,起着重要的作用。

把自己的大后方交给萧何,刘邦心里也嘀咕,担心萧何一旦有反心,自己后院失火,这天下可就没法打了。

于是,刘邦频繁地派人到关中去慰劳萧何,实则是为了确认萧何的动向。

为了让刘邦放心,萧何索性把族中子弟全都派到了刘邦身边,相当于是作为人质。刘邦果然放下心来。

在战时坐镇后方,为前线提供支持,成为前线不断获胜的保障,这也是刘邦眼里,萧何最大的功劳。

这也不是萧何唯一一次为刘邦坐镇后方。刘邦登基之后,多次御驾亲征,每一次坐镇长安为刘邦提供支持的,也都是萧何。

萧何第五功:营建长安城

刘邦在山东登基之后,决定定都咸阳以东的长安。但是长安经过多年战火,相当破败,且天子居住的宫殿。刘邦便命令萧何,以尽可能快的速度,为汉朝营建一座新都城。

当时的汉朝,一穷二白,官员连上朝都得坐牛车,做这么大型的营建工程,谈何容易。

萧何以周朝旧都洛阳为范本,亲自勘测地形地貌,为长安城做规划,并就近拆了秦朝的旧宫殿做原材料,在短短不到3年内,就为刘邦建起了巍峨的未央宫。

刘邦巡视未央宫之时,还大吃一惊,责怪萧何建造宫室过于奢侈。

萧何则劝慰刘邦:宫殿是用来显示天子的威仪的,更何况,趁着天下尚未安定,可多征发人力物力,一次性把宫殿营建好,子孙后代也就不必再重建,继续扰民。

果然,萧何建的未央宫,从刘邦时期一直到汉景帝时期,都不需要做多少修改。直至汉武帝时期,经历了文景之治的积累,汉朝已经即为富裕,这才开始为了享乐扩建宫室。

而修建宫殿,在古代,并不仅仅是为皇帝提供一个住的地方。这是一件极具象征性意义的事情,象征着王朝的威严。

史书把萧何此举,和周公放在一起,说“昔周公营洛邑,萧何造未央”,这也说明了萧何营建长安城、建造未央宫的重要性。

萧何第六功:制定律令

前文说过,萧何在刘邦的军队进入长安之后,便抢占先机,把秦朝的档案都收集并管理起来。这让刘邦知道了天下的概况,为刘邦夺天下夯实了基础。

而汉朝建立之后,萧何又把这批档案充分利用起来。他参考秦法,并根据实际情况做了增补,制定了大名鼎鼎的《九章律》。

这是汉朝的基本大法。汉朝之后的法律,基本都以九章律为蓝本,进行删改和增补。

九章律不仅对汉朝意义重大,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法律,都影响深远。封建社会的法律,大多以九章律为蓝本,九章律也被称为“律令之宗”。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制定法律,丞相李善长就说了这么一番话,再次证明了九章律的崇高地位:历代之律,皆以汉九章为宗,至唐始集其成。

这项功劳,在说到萧何的时候,被提得不多。但这或许是萧何对后世最深远的影响。

萧何的地位为何如此特殊

我们在讲述了萧何的六大功劳之后,依然绕不开这个问题:汉初人才济济,名将如云。没有上过一次战场的萧何,在一个以武力夺取天下的时代里,真的足够称为汉朝开国第一功臣吗?

汉初的文臣武将这么多,为何唯独是萧何身份如此特殊,不仅仅是刘邦抬高他的地位,汉朝之后的皇帝,也最推崇他的功劳,以至于,在汉朝的官方叙述中,萧何甚至成了汉室恩人一般的存在?

我想,主要有2个原因。

其一,萧何作为大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与刘邦分工不同。

在议里汉朝开国第一功臣的时候,除了萧何之外,史书上列举出来的参选人员,都是将领。

可是汉朝开国,功劳最大的将领是谁呢?

一个是战无不胜的韩信,另一个便是刘邦本人。几乎所有的重要战役,都是他们二人指挥的,战略层面的考量,也是他们商量并制定的。其他的将领,基本上是听命作战,和他们不在一个层面上。

而韩信,过于年轻,又功高震主。刘邦出于忌惮,自然不会推举韩信为开国第一功臣。

唯有萧何,与韩信及刘邦都不在同一条赛道上。他不负责指挥作战,不负责前线的冲杀,而是负责坐镇后方,为前线的刘邦提供人员和后勤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推举萧何为开国第一功臣,既平衡了前线和后方的重要性,也能对其他武将的声望起到削弱的作用。

其二,王朝创建之后,对文治的需求。

王朝创建的过程,需要将军们奋勇作战。王朝创建之后,便需要文官来让这个王朝长治久安。

汉朝纵然是武德充沛、将星闪耀的时代,可是一切的开疆拓土,一切的军功,都离不开国力的支持。而国力,靠的是文治。

所以,萧何在刘邦评定开国第一功臣的时候,犹有争议。到了汉朝长治久安之后,萧何的地位,就愈发地凸显出来了。

毕竟,汉朝的基础律令,是他制定的。汉朝的丞相,是由他打下了范本。就连汉朝皇帝居住的未央宫,都是他建的。

他对汉朝影响之深远,并不局限于战场之上的坐镇后方,更是体现在了王朝建立之后,对汉朝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或许,汉朝后世的皇帝,都希望自己能有一个萧何,尽心尽力辅佐皇帝,为皇帝解除后顾之忧吧。

你觉得是不是呢?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