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达子
本文共2303字,阅读时长大约4分钟
前言“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 ——《通志·氏族略》
古代很多人的名字都是很讲究的,比如人的姓、氏、名、字等等都要要区分开来的,分别在不同场合下使用。很多人的名字都取的很有意思,感觉就像是外文音译过来的一样,今天老达子就一起带大家看下过去那些很有意思的名字吧~
音译过来的名字像”夫差“和他的父亲“阖闾”,这两个名字都是音译过来的。
一说到吴王阖闾和吴王夫差,我想很多人都知道,最起码也都听过这两个人物,那大家知道他们的真名叫什么吗?吴王阖闾他们一家都是姑苏人(也就是如今的江苏苏州),当时都用吴语交流。这个吴语其实最早也是起源于当时苏州地区的本土百越族语言(古越语)的影响,所以阖闾就是本名姬光的音译写法。
虽然史料对夫差的记载很少,但是肯定确定的是夫差姓姬,所以夫差大概率也是古越语音译过来的。
那大家可能会好奇,为啥音译过来的差别这么大呢?这得从古越语说起了,接下来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就能看出来古越语跟我们现在的普通话差距有多大了,就拿古越语这首《越人歌》的音译版和意译版来对比下:
音译版:
滥兮抃草滥予,昌枑泽予昌州州。 鍖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 澶秦逾渗,惿随河湖。
意译版:
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下你感受到了吗?古越语和古汉语的发音差别实在太大了,这两个版本的字数都对不上,根本就是2种语言。就连西汉的刘向,这位专门研究楚辞又通晓南方语言的学者,都需要额外的汉字才能翻译出来古越语的意思。
再比如越王勾践,姓姒名鸠浅,那勾践就是从鸠浅音译过来的。荆轲,姓姜、氏庆、名轲,荆轲这个名字同样是音译过来的(古时“荆”、“庆”音近)。
除了人名,有些地名也是音译过来的,比如“余杭”和“姑苏”就类似于现在的“伦敦”和“巴黎”,都是从古越语音译过来的。再比如:余暨(萧山)、乌伤(义乌)、乌程(湖州)、句容、句章(宁波)以及姑蔑(衢州)等等。
“姓”与“氏”的区别说到这,顺便给大家普及一下“姓”与“氏”的区别吧。
“姓”是早于“氏”出现的,早在三皇五帝时期就有“姓”了,但是那时的子女都是随母姓而,而不是像今天都随父姓。因为那时还是在母系社会中,所以母亲所生的孩子都随母“姓”。“姓”这个字是“女”+“生”,意思就是女人所生的子女,代表了一种家族血缘关系(如姬、姜、姚等古老的姓氏都含有“女”字旁)。
随着家族的繁衍后代,子孙不断开枝散叶,家族便分成了多个支系。为了区分这些支系,“氏”就开始出现了,作为对“姓”的进一步细分。简而言之,“氏”是从“姓”中分化出来的不同支系。
例如,“姬”姓作为祖先传下来的姓氏,后来分化出如“姬姓吴氏”、“姬姓周氏”、“姬姓秦氏”等不同支系(据资料,姬姓分化出多达411个姓氏)。至于支脉的“氏”名称来源,有根据封地命名的(比如,东郭先生就是住在外城东墙根的一户人家,因为古代城为内城墙,郭为外城墙),有根据职位身份命名的(比如司马穰苴,司马就是官位),有根据上一辈的字命名(比如孔子的孔就是取的六世祖名嘉,字孔父的孔字)等等。
春秋时期特殊含义的名字那时候的名字有的直接起的很粗犷,比如下面这两个:
郑武公(郑国的第二任君主),真名叫姬掘突。从现代的视角来看,掘突不像是什么好名字,听着又怪异,也不知道为啥会起这样一个名字。可能在古代,这个名字确实有着我们所不知道的独特的含义吧。
晋成公(晋文公之子),真名叫姬黑臀。没错,就是“臀部的臀”。这个名字的具体含义已无从考证,不知道就是我们理解的表面意思还是另有深意~
还有的名字很有深意,比如下面几个:
孔子,大家都很熟,知道他姓“孔”、名“丘”、字“仲尼”,我们也偶尔称他为“孔丘”或“孔仲尼”。那孔子的子是怎么出来的呢?其实古代的“子”是对成年男性的尊称,类似于现在的“某某老师”,如孟子、墨子、孙子等都是这种用法。
屈原姓“芈”、氏“屈”、名“正则”、字“原”,也可以叫他“屈正则”或“屈原”。而扁鹊姓“姬”、氏“秦”、名“越人”,也可以叫他“秦越人”。那扁鹊这两个字跟他的姓氏名字都没关系,咋来的呢?其实扁鹊这个名字是来源于他居住的蓬鹊山,所以也是一种尊称。
最后说下商鞅吧,他姓“姬”、氏“公孙”、名“鞅”、字“公孙”,也可以叫他“公孙鞅”。作为卫国君主的后代,也可以叫他卫鞅,很多史料中对他的称呼就有用卫鞅和公孙鞅的。商鞅这个名字是他后来在秦孝公时期被赐予了商於十五邑而得名,当时都称他为“商君”,史称商鞅。
秦统一之后文字统一,生僻字也变少了春秋战国的先秦时期以前的人名经常会有一些生僻字出现,而到了秦汉之后,生僻字人名为啥突然少了很多呢?这要得益于秦始皇的统一文字。
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实施了“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推动。李斯在秦国原有的大篆籀文基础上对文字进行了简化,取消了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了统一的简化汉字——小篆。秦朝将小篆作为官方标准文字,用于官方文书和法令;日常书写则使用隶书,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现代的楷书就是从隶书演变而来的。在大篆简化为小篆的过程中,一些生僻字就慢慢被淘汰了,有些字被简化成更常用的形式,也有可能创造出新字,这些字后来一直被人们使用,就流传了下来。
老达子说为什么古人名字都是音译过来的呢?其实音译现象的形成,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与周边民族的交流非常频繁,多种语言的持续接触和碰撞才促成了音译现象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