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爱好诗歌创作的读者,往往会提出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在创作诗歌时应以什么为标准?本文将要讲述的是明朝文学家郭正域,给自己提出的诗歌创作标准。作为明万历年间天下“三大贤”之一的郭正域(其余二位为吕坤、沈鲤,笔者讲述他们故事的文章见本文附注),不仅在诗文创作上有着深厚的造诣,更在文学理论上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对于自己所创作的诗,郭正域提出了一系列既具理论深度又具实践指导意义的标准,这些标准不仅反映了他对诗歌艺术的深刻理解,也为我们今天欣赏和创作诗歌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下面就来详细分解他的诗歌创作标准。
明代后期文学家、政治家郭正域腊像
一、郭正域拟定的诗歌创作标准
郭正域首先强调诗歌应“依于义”。这里的“义”,指的是诗歌的内容与主题应当相符,且在此基础上允许作家对题意有所发挥和创新,但不可完全脱离题义。他认为,诗歌的创作应当是有感而发,言之有物,不能为了形式上的美而牺牲了内容的真实性。
例如,郭正域在分析乐府诗题时指出,《紫骝马歌》并非仅仅咏马,而《乌夜啼》也不应仅仅局限于咏乌,这些诗题背后都有着更为深邃的情感和寓意。因此,郭正域在创作诗歌时,总是力求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既不失题旨,又能别出新意。
与“依于义”相辅相成的是“依于声”和“依于调”。郭正域认为,诗歌是文学性与音乐性的结合,其声调和谐统一是诗歌美感的重要来源。他主张乐府诗的声调不能轻易改易,但又要在此基础上寻求创新,以达到既古朴又新奇的艺术效果。
郭正域批点.三色套印本
这种对声调的严谨态度,使得郭正域的诗歌在诵读时能够产生强烈的音乐美感,令人回味无穷。同时,他还注意到了古今声调差异的问题,尽管在他的论述中并未直接提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但他的创作实践却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郭正域还十分注重“心”与“情”的作用。他认为,诗歌应当是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是作家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感悟。因此,他在创作诗歌时总是力求做到心所欲言,口能出之;口所难言,笔能写之。
这种随心任情的创作态度,使得郭正域的诗歌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个性色彩。例如,在《长安道》一诗中,他以隐士的眼光来打量大都会长安,通过描绘花草等无关紧要之物,凸显出了隐士淡泊喜幽的心境,读来余味悠长。
《韩文杜律一.郭正域辑评》
除了对诗歌内容和形式的要求外,郭正域还提出了“如画”、“如话”的创作标准。他认为,好的诗歌应当能够写真景物、真感情,用平易畅达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
这种追求真实、质朴的艺术风格,使得郭正域的诗歌在明代文坛上独树一帜。例如,在《杨村》一诗中,他记叙了因卷入妖书案而受阻于杨村之事,全诗沉郁顿挫,情感真挚,是郭正域诗集中的上乘之作。
此外,郭正域在诗歌创作中还十分注重对传统诗论的继承和创新。他看到了机械拟古的弊端,认为文章不可以学一家言,而应当如化工造物般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明神宗朱翊钧画像
二、郭正域诗歌的特点
由于坚持了上述的诗歌创作标准,因此,郭正域在创作诗歌时总是力求做到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这样的诗歌既不失传统诗论的精髓,又能别出新意、自成一家。这种对传统诗论的继承和创新精神,使得他的诗歌在明代文坛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郭正域在诗歌创作上的另一大特点是注重诗歌的社会功能。他认为,诗歌不仅应当具有审美价值,更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他在创作诗歌时总是力求做到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弘扬正义精神。
例如,在郭正域的五言叙事诗《辛卯腊月廿八日纪异》中,他记叙了亲身经历的一场船上火灾,通过描绘火势的熊熊、船上人员的仓促奔逃以及受难者的悲痛哭喊等场景,表达了对苦难者的深切同情和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这种关注社会现实、弘扬正义精神的创作态度,使得他的诗歌在明代文坛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
郭正域剧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郭正域在诗歌创作上提出了“依于义”、“依于声”、“依于调”以及“如画”、“如话”等一系列既具理论深度又具实践指导意义的标准。这些标准不仅反映了他对诗歌艺术的深刻理解,也为我们今天欣赏和创作诗歌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在郭正域的诗歌中,我们看到了他对传统诗论的继承和创新精神,看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更看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文学家的才华和担当。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诗歌创作中,郭正域的这些标准和理念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郭正域墓
本文由“如日中天54”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附注:笔者前期讲述的明万历年间天下“三大贤”文章:
吕坤的《呻吟语》,是怎样的一部文集?对现今有无教育意义呢?
沈鲤,在张居正生病时为何不去看望,其蒙冤时却能仗义执言呢?
欢迎分享,并请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