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老街巷的故事

文化愿补不足 2024-11-12 01:05:41

了解一个城市,最快的办法便是找到那些最古老的街巷走一圈,摸摸砖块瓦片,与坐在巷口晒太阳的老人聊聊天,在在厦门这个浓郁的老城中,老街巷们都在等着人来听它们的故事。

蜂巢山路:清朝倪随庵有一首描写鹭岛风景的诗,其中有一句“绝顶鸡鸣观日出,悬崖雾散现蜂巢”。这里的“蜂巢”便是指厦港寨仔山附近一座石如蜂巢的山,据说这里是清朝对重犯处以斩首之刑的地方,后来山幽辟路,便叫“蜂巢山路”了。

四仙街:清朝末年一场大水后,这里漂来一尊女子神像。为了供奉神像,一位清园公建了一个四面是佛的塔,名为四仙佛塔。后来,这条街就叫“四仙街”。

傅巷:傅厝巷俗称“傳曆墓”,这里曾是明朝御史大夫傳珙之墓,傅琪家族早年经商,后来傅珙和其子傅镇都在朝廷任官,傅氏家族也成为厦门的显赫大族。“厝”在闽南语中表示具体的居住地。

担水巷:担水巷紧邻码头,早年淡水缺乏,市民用水便要靠水船卖水,人称“船仔水”。因人们都从这条巷子担水回家,故名“担水巷”。那时的人们为了节约用水,理发店理发都不洗头,碰上雨天,家家户户屋檐下、天井里都摆满大缸小盆接水储用,叮叮咚咚的声音不绝于耳。

营姑娘巷:据说厦门端(weng)菜河有条小巷,巷中曾姓人家有位姑娘,生性善在邻里之间的口碑很好。后来,曾姑娘不幸被素行不端的丈夫杀害,邻里激于义愤,将恶夫捆押送官。人们感念曾姑娘的善行,又捐建祠堂祭祀曾姑娘,还找了位书塾先生写了“曾垂万古,姑娘千秋”的门联。曾姑娘祠很是灵验,久而久之,人们便把这条巷子也叫作“曾姑娘巷”了。

虎巷:民国五年,鼓浪屿上不知从哪里跑来一只猛虎,把岛上众人吓得魂飞魄散。有人飞快地将岛上有虎的消息告诉了巡捕,巡捕追逐老虎进了岩仔脚一条狭巷,令老虎进退不能,这才开枪射杀老虎,这条巷子也就得名“虎巷”了。

开元路:开元路与中山路平行,连接着厦禾路与轮渡码头,是厦门最早建设的一条路。开元路修建于1920年,至今已经近百年了,据说厦门最早的骑楼便出现在开元路。开元路有厦门岛内最大的菜市场——八市,因此,老厦门人喜欢聚集在此,非常热闹。

横竹路:横竹路是由原庙横街、竹仔街合名而起的名字,路上最有特点的就是骑楼。骑楼在闽南语中叫“亭仔脚”,指的是楼房向外伸出遮盖着人行道的部分。横竹路上曾有一座甘辉庙,是郑成功兵败南京后,为祭祀死难部下甘辉等人而建的,据说郑成功为此自贬王爵,才成为“延平郡王”。

磁巷:磁巷以前叫磁街,清朝时曾是一条销售德化瓷为主的闽南瓷器的长街。1878年,时任兴泉永道的司徒绪,向美国领事恒德森发出一份照会,大概意思是:磁街路头的土地,以前被厦门官厅租给美商“隆顺行”,后来美商私自将土地转租给英商“宝德行”,而英商则擅自雇工填筑磁街路头海滩,是阴谋扩大英国租借地范围的行为。

海后路:海后路,旧称得胜街,临近开元路。这个位置曾是一片海滩,当时叫“海后滩”,后来建路,便称“海后路”。海后路58号是“海后邮政支局”,邮局旁边有一方石碑,上面有“大清厦门一等邮局遗址”的字样,这证明了厦门是中国最早开办官方邮政业务的城市。

暗迷巷:暗迷巷是开元巷旁边的一条窄巷,之所以叫暗迷,与稀饭有关。这条巷子以前专门卖稀饭,稀饭在闽南语中的发音是“anmi”,对应的汉字就是“暗迷”,因此,这条巷子就得名“暗迷巷”。暗迷巷6号是省级保护单位“林驷安堂”。

后厅衙巷:后厅衙巷曾是五营五厅等军事机关中后厅的所在地,但出名却是因为这里曾是专做红白喜事生意的巷子,令人感觉有点神秘。后厅衙巷曾经还拥有厦门三大戏院之一的龙山戏院,在后厅衙巷旁边的龙山茶室还留有“茶桌仔”,非常适合前来“寻古”。

顶大人巷:顶大人巷也叫“石顶巷”,巷内供奉一尊“石狮公”,但名为“顶大人”,却与石狮公无关。相传,从前巷内某户门前曾发现一尸体,邻里惊慌,地保带官差来抓走那个户主,却被一个小女孩挡住。女孩毫无畏惧,上前顶撞官大人,指责官府未查明真相便抓人。官差退却,众人被女孩震惊,叹服不已,遂将小巷起名为“顶大人”。

摸奶巷:同安老城最有特色的巷子是“摸奶巷”,之所以有这个粗俗的得名,是因为巷子太狭窄,以至于只能侧身挤过去。巷子最窄处不到两尺,如果两个人同时过巷,必然会发生身体接触,所以,女同志通常是不走“摸奶巷”的。

卖鸡巷:卖鸡巷有200多米长,七弯八拐,可以通到水仙路。清朝末年,这条巷子是贩卖鸡鸭的小贩汇聚之所,所以叫“卖鸡巷”。1902年,英国传教士梅迩·山雅各创办了《鹭江报》,这是厦门第一家现代中文报刊。报社最初设在鼓浪屿鹿耳礁,后来便迁到了卖鸡巷,不过报社不久就停办了,因此少有人知。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