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流行各种各样的“网红”饮食方法。如阿特金斯饮食,要求完全不吃碳水化合物,而是吃高蛋白食品。还有些人认为,因为过度吃高油脂、高热量、精加工的食物,导致了糖尿病、高血压、过度肥胖等疾病,因此应模仿原始人,只吃肉类和鱼,不吃粮食,也不喝牛奶,这种饮食叫原始饮食。普里蒂金饮食,即主要通过控制胆固醇和高脂的摄入降低机体胆固醇。还有很多名词,如欧尼斯饮食、巴纳德饮食、迈阿密饮食和区域饮食法等。这些披着科学的外衣,每一种都有科学家在为其摇旗呐喊的饮食,到底是否靠谱呢?
0 1 “网红”饮食方法存在健康风险近日,美国心脏协会发布科学声明称,关于饮食和营养的误区与谣言泛滥,网络上流行的一些饮食书籍,还有部分临床医生,由于不了解饮食模式,或者不清楚有益心脏代谢健康的证据,推崇的某些饮食方法误导了消费者。
声明指出,这些流行的饮食模式脂肪、蛋白和碳水化合物比例相差很大。比如低脂饮食的脂肪量较低,但碳水化合物量较高;生酮饮食则碳水化合物比例很低;原始饮食不包括乳制品;纯素食不包括动物性食物。但实际上,上述饮食方法很多都不可取。
此前就有研究对生酮饮食提出过质疑。研究发现,生酮饮食早期有疲劳、乏力和胃肠道紊乱,还有肾结石、便秘、口臭、肌肉痉挛、头痛、腹泻、生长受限、骨折、胰腺炎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症的危害。研究者认为,生酮饮食的最大风险可能是,不吃世界上最健康的食物,即全谷物、水果和豆类。
0 2 地中海饮食等较为健康那么,哪种饮食较为健康呢?判断这些饮食模式是否合适,仅需要对照前不久美国心脏协会提出的改善心脏代谢10条饮食标准,就能让这些饮食模式“现原形”。
1.吃动平衡,健康体重。2.多吃蔬果,食物多样。3.多吃粗粮(全谷物),少吃细粮(精制谷物)。4.多吃健康蛋白(包括豆类和坚果等植物蛋白、鱼和海鲜、用低脂或脱脂乳制品代替全脂乳制品,瘦肉或禽肉),少吃加工肉类。5.选择植物油(橄榄油、红花籽油、玉米油),少吃动物油(包括黄油、猪油和热带植物油,如椰子油、棕榈仁油)。6.多吃低加工食物,少吃超加工食物。7.拒绝含糖饮料,减少含糖食物。8.买无盐食品,吃低盐饭菜。9.远离酒场,限制饮酒。10.无论在何时何地,获取健康食品。
根据这10条原则,声明对当前10种流行饮食模式进行了打分(100为满分,表示与指南高度一致)。结果显示,得舒饮食、地中海饮食、吃鱼或吃鸡蛋的素食(鱼蛋素食)、吃乳制品或吃鸡蛋的素食(蛋-奶素食)评分较高。而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有悖指南,得分最低。
评分最高的饮食模式有以下特点:低盐、低添加糖、低酒精、低加工食品,吃非淀粉类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豆类较多。蛋白质主要源自植物(如豆类或坚果)、鱼或海鲜、家禽和肉类以及低脂或无脂乳制品。
0 3 过度简化饮食有损身体
声明也指出,不能过度简化饮食模式。比如,有人称坚持地中海饮食,但只是多吃橄榄油,反而增加了热量摄入。同样,如果素食者吃油炸鱼,或精制谷物、甜食、热带油等,那也不健康。
虽然素食主义者和低脂饮食也强调吃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和坚果,同时限制酒和添加糖的食物及饮料,但长期坚持纯素饮食可能会增加维生素B12缺乏的风险,进而或会发生贫血。另外,低脂饮食也常会导致过度吃不健康的碳水化合物,如精制的碳水化合物、高糖和高钠食物,这样会升高甘油三酯,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极低脂饮食和低碳水化合物式饮食,也不是很符合膳食指南,而且很少有人能够长期坚持。一些人遵循极低脂饮食(通常吃素食),是因有研究表明,这种饮食或延缓动脉脂质沉积。但低脂饮食限制了坚果和健康植物油,也可能导致维生素B12、必需脂肪酸和蛋白质的缺乏,进而导致贫血和肌肉乏力。
0 4 坚持健康的饮食模式“民以食为天”。吃不仅是维持生命的最基本的行为,吃得科学、合理还可以保持营养良好,预防慢性病的发生,让健康状态更持久。生活中,健康饮食可以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指南要求食物多样,合理搭配;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这不仅体现了我国传统膳食结构的特点,也能满足平衡膳食模式的要求。
指南要求坚持谷类为主的平衡膳食模式,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和豆类食物。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每天摄入谷类食物200~300克,其中包含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
蔬菜水果、全谷物和奶制品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南强调,应餐餐有蔬菜,保证每天摄入不少于300克的新鲜蔬菜,深色蔬菜应占1/2;天天吃水果,保证每天摄入200~350克的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吃各种各样的奶制品,摄入量相当于每天300毫升以上液态奶。
另外,指南还要求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5克、烹调油25~30克;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反式脂肪酸每天摄入量不超过2克;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记者 || 董超 编辑 || 颜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