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徐潇
十月下旬的黔西南,正是多雨之秋。王清斌取下眼镜,用衣角轻轻擦去镜片上的雾水,“我们这山上云雾大,所以出好茶啊!”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七舍镇革上村,第一书记王清斌领着记者走进“夜郎夫手工茶”制作现场,为了让村里的茶“走出去”,王清斌请了制茶专家走进山,带着村民研究种植技术、提升制茶工艺,现在这里已经成为革上村“一杯茶”产业的工艺基地,白茶、黄茶、红茶,客户给标准,工艺基地的制茶专家就可以制出符合标准的成品茶叶。
茶产业做“活”了,老百姓就能富起来
“七舍的山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又是云雾缭绕,我们这里的茶叶底子好,做出的茶品质有保证。只要茶产业做‘活’了,老百姓就能富起来。”王清斌话里充满了期待。
而这个期待,在王清斌还是孩童时,就已经像颗种子似的,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今年48岁的王清斌是革上村土生土长的村民,2019年7月主动申请到兴义市七舍镇革上村任驻村干部,2021年4月担任革上村驻村第一书记。回村之前,他是人人羡慕的“走出去”“当干部的”。看着他长大的村民都不解:这娃好不容易考出去了,咋又回村了?
王清斌憧憬着革上村变美变富,村民腰包鼓起来。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已经申请延长驻村一次。
开展免费技术培训
2019年10月,王清斌刚驻村3个月,便走完辖区内的脱贫户、异地搬迁户、监测户、低保户,共103户329人,革上村的村情民意被他摸了个门儿清。群众差在哪里、少了什么、盼着什么,王清斌心里逐渐清晰,有了规划。
在重点掌握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后,王清斌先组织村“两委”成员、驻村帮扶队根据实际情况精准商定帮扶措施,一方面落实住房保障、安全饮水、义务教育、医疗保障、农村低保、民政救助等政策。一方面,利用革上村的优势,发展茶叶产业。
革上村拥有贵州省兴义市最传统的茶产业,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茶叶),茶叶种类繁多、资源丰富,拥有超5000亩的茶叶生产基地和百棵以上的挂牌保护古茶树群,有着较好的古茶经济效益。然而,村民种茶、制茶的并不多,要想真正发展成产业,王清斌心里明白,自己既要争取到村民的信任,也要让村民看到效益。
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王清斌帮助革上村争取到了“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项目。但在落实期间,纸厂组的村民信心不足,不愿意种茶。为此,王清斌和村“两委”成员多次召开群众会、院坝会,鼓励组织村民外出学习,开培训班免费给村民技术培训等。
不懂技术,王清斌请专家来指导;没有名气,就鼓励大家出去参加评比;销售不够,就主动走出去找销路。王清斌说,光是给村民讲项目、讲增收是不行的,要用实际行动去帮助村民,以心交心,还要以行动换信任。
茶产业带来大量就业机会
村民李刚灿的茶叶厂,在“夜郎夫手工茶”的帮助下,可以制出各种名品茶,李刚灿说,革上村的茶品质好,一年三季都可以采。现在自己的茶厂每年可加工干茶(大宗茶)200吨左右,名优茶(干茶)50吨左右。“龙井、毛尖、白茶,我们制好后直接发给国内客户。还有一些卖给国外客户做茶包。”李刚灿开心地告诉记者,由于非洲客户逐渐增多,自己在考虑海外建仓,自从革上村开始发展茶产业,不光自己的买卖做得越来越大,附近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除草、施肥、修剪、采摘这些活给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33岁的刘正武在参加村里的免费培训后,和老婆在路边开了茶叶店,前店后厂,现在一年销售可以达到200万元左右。“今年参加白茶比赛,得了一等奖!主要也是老师培训时传授很多宝贵的经验给我。”刘正武说,村民把自家茶叶采来厂里,几亩地一年也可以帮助他们增收几千元,种的茶树越多,增收越多。
漫步在如今的革上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山清水秀的自然画卷,错落有致的特色院落、干净整洁的乡村道路、休闲雅致的古茶博物馆……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美丽宜居的幸福图景。王清斌指着远处的马路告诉记者,自己在交通局工作时参与过革上村道路规划,“过去修马路,现在探索致富路。这条路,我会陪着革上村走下去。”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