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时的毛主席
天安门,中国首都北京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它在国人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近代以来,天安门见证了无数次重大的历史时刻。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这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公告结尾处有这样一段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于本日在首都就职,一致决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周纲领为本政府的施政方针,互选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框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并责成他们从速组成各项政府机关,推行各项政府工作。
毛主席话音刚落,天安门广场上的群众们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一天,天安门被修葺一新,城楼上挂着红底黄字的横幅: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正门洞上方挂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两侧还挂有标语: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万岁”,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也是从这一天开始,天安门城楼上挂毛主席画像成为国人的共识。然而,开国大典前夜周恩来来到天安门现场检查时,他却要求对这幅新绘制的毛主席画像连夜修改,删掉上面的5个字。那么,周恩来为何要这样做?
北平和平解放
这还是要从天安门城楼上首次挂上毛主席的画像说起。鲜为人知的是,开国大典举行前天安门城楼上已经挂过毛主席画像。1949年1月31日中午12时30分,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部从西直门进入北平城,开始接管全城防务,北平迎来了新生。
2月3日上午10时,解放军举行了盛大的入城仪式。入城部队从永定门进入,沿永定门大街、前门大街浩浩荡荡行军。2月12日,20多万民众在天安门广场集会,隆重庆祝北平和平解放。
当天叶剑英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人们惊喜地发现,天安门城楼上挂着毛主席、朱德、林彪、聂荣臻和叶剑英的画像。这是天安门城楼历史上第一次挂上如此之多人的画像,也是唯一一次。
1949年7月7日,毛主席首次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跟北平数万群众一起隆重纪念七七抗战爆发12周年。这天的天安门城楼上挂着毛主席和朱德的画像,两人画像中间还挂着一颗巨大的红五星。
面对群众们的热情,毛主席发表了讲话,这意味着新中国呼之欲出。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开幕。9月23日,全体代表11个小组讨论了新政协筹备会第六小组提出的国旗、国都和纪年方案。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现场
9月25日晚,毛主席在中南海丰泽园召开座谈会,集中商谈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等问题。参会人员对于定都北平没有异议,但对于是否改名有争议。毛主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国都问题,还是改一个字好(即把北平改回北京)。”
9月27日,大会讨论《国旗国都纪年国歌决议草案》,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并从即日起改名北京。此前,中共中央已经成立了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周恩来担任主任,彭真、林伯渠、聂荣臻、李维汉任副主任。
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决定,开国大典这天天安门城楼上挂毛主席画像,还要求要绘制一幅新的画像。之所以挂毛主席画像,大典筹备委员会是这样认为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用血肉铺就了新中国诞生的道路,胜利来之不易,人民终于推倒“三座大山”的压迫,当家做了主人,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这是可喜可贺、普天同庆的盛事。举行盛大的庆典,要庄严、隆重、热烈、喜庆,大典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一主题。人民的心中有一杆秤,没有共产党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悬挂主席像正是人民的愿望。
当时天安门城楼破旧不堪,修葺装修的任务由当时的华北军区政治部负责,而负责绘制毛主席画像的任务则交给了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北平解放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与华北大学艺术系合并,改为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担任院长,江丰任书记。
周令钊和陈若菊夫妇
1949年9月的一天,江丰找到实用美术系的主任、画家周令钊。周令钊,1919年出生于湖南平江县,早年考入长沙华中美术专科学校,后因生活压力被迫中断学业。为了补贴家用,周令钊经同学介绍去了长沙一家公司做广告设计。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满腔热血的周令钊抱着坚决抗日、誓死救国的决心,加入了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湖南抗敌画会,协同歌咏队、演剧队等组织,积极为抗战宣传。周令钊以笔为枪,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他一路走一路绘画,绘制的大量抗战题材作品在抗战最前线流传。
这段经历对周令钊的绘画风格有深刻的影响,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真正的美存在于大自然、大社会,你得行万里路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寻找美、体验美、创造美。”1948年,徐悲鸿看到了周令钊的作品后,派人邀请在上海育才学校担任美术教员的周令钊到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担任讲师。
陈若菊当时是该校美术系的一名学生,她出身于书香世家,但良好的出身反而让她学习更为刻苦,很快成为美术系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也逐渐得到了周令钊的关注,爱情的种子在两人心中萌芽。
多年之后,周令钊回忆跟陈若菊的恋爱经过时说:“两个人互相有好感的时候,男同志应该主动一点,要把握住机会。我当时看她学业用功,人又清纯标致,所以就下定决心给她写了一封信。一是为了表达我对她的好感,二是希望她能够和自己成家,两个人共同进步,把事情做好。”
周令钊
1949年7月1日,在徐悲鸿的见证下周令钊和陈若菊在北平结为夫妇。两人都没有想到,很快他们将接受一项无比光荣的任务,创作一幅新的巨型毛主席画像,开国大典时挂在天安门城楼上。这时周令钊年仅30岁,组织上为何把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他呢?
周令钊本人谦虚地认为自己没有过人之处,机缘占了很大因素,他说:“任务之所以交给我,是因为我在国共谈判时成功画过一幅毛主席像。”1949年4月20日,国共谈判在北平六国饭店举行,周恩来主持。
国共会谈前需要布置会场,悬挂在场内的毛主席画像就是周令钊带领学生绘制的。绘画前,上级给周令钊一些毛主席不同时期的照片,供他选择。周令钊选择了一张延安时期的毛主席照片,曾在七大会议现场悬挂过。
国共会谈结束后,有人专门告诉周令钊上级对会场的毛主席画像非常满意。正是这次任务完成的出色,让周令钊获得了绘制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的机会。接到任务时,距离开国大典只有20多天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周令钊立即来到天安门城楼前构思创作。
根据天安门城楼的整体格局,北平市美术工作室设计了巨大的画像相框,它的尺寸是长6.4米,宽5米,加上画布总重量达到1.5吨。如此巨大的画像,可当时绘画条件有限,周令钊就请人在天安门东侧搭建了三层楼高的脚手架。
延安时期的毛主席
该选择哪张照片作为摹本呢?周恩来非常重视这件事,他几次指示相关部门一定要给毛主席拍正面肖像照。当时毛主席刚从香山双清别墅搬进中南海不久,拍摄照片冲洗出来后,秘书专门将其放在毛主席的案头,让他自己来选择。毛主席看了一遍后,认为这些专门拍摄的照片都不太好,不适合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毛主席对秘书说:“我不喜欢这些一本正经的照片,如果天安门城楼上一定要悬挂我的像,最好从那些随便拍下的照片中选一张,因为随意拍的照片比这样的照片自然。”周恩来得知毛主席的意见,派人给周令钊送来几张毛主席在战争年代拍摄的照片。
周令钊仔细选择,最终选择了一张毛主席在延安时期的照片,这张照片出自摄影师郑景康之手。那是1946年一个秋天的早晨,毛主席和正在延安组建炮兵学校的朱瑞沿着延河散步时,郑景康无意拍摄的。
周令钊选择这张照片后便开始创作。因画像很大,原来用布来绷紧相框创作,挂上后容易被风吹破,最后选择了铁皮,就是铁皮还是拼接起来的。绘制正式开始后,周令钊在妻子陈若菊的配合下,一点点绘画。
庆祝北平和平解放时的天安门城楼
每天天还没亮,周令钊夫妇就自备馒头、咸菜,拎着暖水瓶来到天安门,这一画就是一整天,无比辛苦。周令钊回忆说:“在作画时,总浮现毛主席的诗人气质,特别是他说湖南话时嘴角有些特点,所以作画时,在画嘴角时,就注意刻画这一细部,虽用笔不多,面积不大,但与别人的像却不同。”
周令钊还说:“在没有升降机,没有望远镜等设备的情况下,画这样的巨幅画像,确实遇到了许多困难。每天要上下好多次,近看、远看,然后再进行修改、修饰。这主要是在作画时,看不到作品的全貌,是凭着经验和感觉来进行创作。”
经过两个多星期的努力,终于在开国大典前一天完成绘制。当天,时任北平市市长兼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聂荣臻第一个来到现场观看画像的效果。聂荣臻从多个角度观看这幅毛主席画像后,说:“画得还可以,也像,气质也符合。但是,明天就是开国大典了,这是一个非常隆重而庄严日子,主席的风纪扣还是扣起来好。”
周令钊听了聂荣臻的意见后,立即用画笔将风纪扣涂掉。至此,开国大典毛主席画像的绘制任务完成。周令钊夫妇长舒一口气,晚上回家休息,准备第二天参加开国大典这一历史性时刻。
周恩来
然而,深夜时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传来,来人告知周令钊天安门挂上的毛主席画像有个地方需要修改。原来,毛主席画像上多出了5个字,“为人民服务。”周恩来晚上来现场检查开国大典准备情况时,他仔细端详刚刚挂上的毛主席画像。
突然,周恩来对现场负责人表示这5个字太小,与画像显得很不和谐,从远处看几乎看不到,这破坏了画面的完整性,这是一个缺陷。周恩来的意见是“立即涂掉”,于是周令钊需要连夜修改。当周令钊夫妇赶回天安门时已经是深夜,他晚年回忆说:
“好像是领导同志都认为不要写这五个字。这样我再到天安门,想用梯子,可梯子没有这么高的。于是就把梯子绑起来,搭在天安门城楼上头。我手上拿着桶和画笔爬上去。梯子软得很,一颤一颤的,尤其这底下城门洞是空的,总觉得很不踏实,要有恐高症的人还干不了。”
周令钊将画像底端“为人民服务”涂改到完全看不出痕迹时,天已经亮了。一夜未睡,周令钊夫妇却丝毫感受不到疲惫,下午就跟妻子陈若菊、学校的学生们来到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现场
当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站在广场上的数万军民看到毛主席画像时,感到格外的高兴。这张毛主席画像头戴八角帽,脸部稍侧,面露笑容,目光仰视,把伟大领袖的气质展现出现了。
在1966年之前,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画像并不是常年挂着的,只有在重大节日前后挂一段时间,一般是节前2天到节后5天。另外,从建国后到1967年,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画像不是一成不变的,前后出现了8个版本。
1966年8月,中央决定毛主席画像常年挂在天安门城楼上。因当时颜料、画布质量等问题,每年国庆节前更新一幅。第8个版本的毛主席画像出自北京市美术公司画师王国栋之手,这个版本跟之前的版本有很大不同。
此前挂在天安门城楼的毛主席画像都是由一名画家带着几名助手完成,到了王国栋这里就不一样,全部由他一人来完成。也是从此时开始,相关部门成立了领袖肖像组,并在天安门的西北角端门里建了画棚。
邢秋成是领袖肖像组成员之一,王国栋是他的老师。邢秋成回忆,每次王国栋站在两层楼高的梯子上绘制,他的学生们就在下面仔细观察,“这时,我往往会一言不发,就站在师傅身后,认真体会师傅在画像时对每一个细节的处理,仔细地看着、学着。”
王国栋绘制的毛主席画像
王国栋绘制的画像跟之前7个版本有很大的不同,他总结群众对之前毛主席画像的意见,结合自己多年的绘画经验,注重了对毛主席眼神的表现,在给人慈祥和善的感觉中还集中表现出作为领袖的敏锐、机智和洞察一切的一面。
很多游客来到天安门游览时都说,不管站在毛主席画像前哪个位置,总感觉毛主席的目光都在注视着他。这并不是什么神秘现象,这幅巨型毛主席画像是一张平面画像,眼神平视最前方。如果绘画者的基本功还可以,能准确表现出人物的神态,他画出的画像就会出现上面的效果。
毛主席画像是油画像,这对用色非常讲究,而油画色在阳光照射下有很容易褪色,最多能保持一年的时间,这也是当时每年国庆节前更换一幅新的毛主席画像原因。王国栋退休后,学生葛小光成为毛主席画像的主笔,持续到现今。
对于天安门城楼上挂毛主席画像,很多人已经见怪不怪了,可上世纪80年代却有不同的意见。1980年,邓小平在接受意大利记者采访时,专门就这个问题作出回应。当记者问邓小平:“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画像是否永远保留下去?”
原本在抽烟的邓小平,立即掐灭手中的香烟,神情严肃地说:“永远要保留下去。过去毛主席像挂得太多,到处都挂,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也并不能表明对毛主席的尊重。”
邓小平接受法拉奇专访(剧照)
邓小平还说:“我们不但要把毛主席的像永远挂在天安门前,作为我们国家的象征,要把毛主席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 而且还要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这一番话一锤定音,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会永远挂下去。
如今我们到北京天安门广场游玩,每当看到毛主席画像时,总感觉他老人家没有离开我们,而他的眼神也一直注视着这盛世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