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满延安的劳动英雄吴满有,1948年被俘去了南京,后来结局如何?

运赛过去 2024-11-16 03:46:45

1942年,延安的大街小巷到处传颂着一个名字——吴满有。

他曾是边区公认的劳动英雄,那个通过辛勤劳作从贫困中崛起的人。

曾经的他,站在颁奖台上,握着代表荣誉的奖状,接受群众热烈的掌声。

可是,谁能想到,这位名满延安的英雄在1948年却突然失踪了?

那年,他在甘肃宁县转运伤员时遭遇了伏击,被国民党军队俘虏,随后被押解到了南京。他在南京到底经历了什么?

饱尝半生苦难

1935年,陕北红军领导的土地革命如火如荼地展开。

吴满有被分配到了一块荒凉的山地,大约有六十垧之多。这个地方过去杂草丛生,几乎没有水源,贫瘠得连野草都难以生长。

然而,对于饱尝半生苦难的吴满有来说,这片荒山地却是他重获新生的希望。

吴满有当即带着家人来到这片土地上,开始清理石块、挖渠引水。

他们全家人早出晚归,起早贪黑地开垦荒地。

起初,由于地面干硬,他和几个儿子用锄头一下一下地撬松土地,偶尔还得借来毛驴拉水浇灌。

为了尽快种上粮食,吴满有把所有的积蓄都花在了购买种子和简单的农具上。

尽管手头拮据,生活艰苦,但他却始终坚持亲自下地干活,率先垂范。

每当家人因为劳累想要稍事休息时,他总是鼓励大家再坚持一下,毕竟这一切都是革命政府给予的,他们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为了响应红军号召,他毅然送二弟吴满旺参军入伍。

那天,他亲手为吴满旺打好了行囊,叮嘱他要在部队好好干,为革命尽力。

经过一年的艰苦耕作,地里的庄稼终于见了成效,原本荒凉的山坡上渐渐披上了绿装。

随着岁月的流逝,吴满有的土地上不仅种出了庄稼,还养起了牲畜。

他家里开始有了两头牛、一匹马和一头驴,甚至还攒下了五十只羊。

1941年,整个陕甘宁边区经历了三年连续的自然灾害,土地干旱,粮食欠收,许多村民几乎难以为继,连温饱都成了问题。

那时候,农田里的作物枯黄,河道干涸,田地里能长出的庄稼少得可怜。

然而,吴满有的家却在这样的艰难岁月中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收成。

他们居然收获了三十四石粮食。面对这样难得的丰收,吴满有并没有私自囤积粮食,而是主动挑出十四点三石粮食作为公粮上交,并且按照规定送交了一千斤公草。

与此同时,他还以一百五十元的资金购买了公债,用以支持边区的抗战建设,又支付了六百六十五元的公盐代金。

吴满有的慷慨和责任感赢得了边区政府的高度赞扬。

1942年,《解放日报》的记者莫艾特地来到吴满有的家中,对他的事迹进行采访。

吴满有听说要写进报纸,显得有些拘谨,但在记者的询问下,他很快打开了话匣子。

他回忆起1935年刚来延安的艰难岁月,以及在共产党领导下土地革命给他们带来的变化。

他朴实地说:“过去咱穷得啥都没有,革命给了地,我就想好好种地,不能对不起这块地。”

4月30日,长篇通讯《忘不了革命好处的人》在《解放日报》上发表。

紧接着,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召开了一场盛大的群众大会,吴满有被高声宣布为全边区的模范劳动英雄、模范抗属、模范公民。

表彰大会

1944年,吴满有作为劳动模范多次受邀参加重要的会议和活动,其中包括边区宪政促进会的座谈会。

这次会议在延安的一座简朴的大厅里举行,会场布置朴素,墙上挂着“劳动光荣”等标语。

在座谈会上,吴满有被安排在前排的座位上。

与会的还有其他来自不同地区的农民代表以及一些政府官员。

在1943年至1944年间,吴满有不仅一次而是连续两次被授予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的荣誉。

第二次授予仪式在陕甘宁边区的一个大礼堂内举行。会后,吴满有和其他获奖者一起被引到礼堂外的广场上,那里聚集了许多来自边区各地的民众,他们簇拥着想要近距离看看这些劳动英雄。

大家围在吴满有周围,不少人提出问题,询问他是如何管理土地和提高作物产量的。他便一一回答,尽量用简单的话语解释农作物的种植技巧和土地管理的经验。

参军与被俘

1947年,随着国民党军队胡宗南的部队进攻延安,吴满有决定参加抗战,加入了彭德怀指挥下的部队。

他被分配到王震的第一野战军二纵队,担任民运部副部长的职务。

吴满有在民运部的工作涉及组织粮食、药品的配送,以及伤兵的转运和安置。

他经常需要前往前线和各个医疗点,协调物资的分配和运送。

1948年5月6日,吴满有正带领一队人马在甘肃宁县的一条交通要道上转运一批伤兵回到后方医院。

他们的车队缓缓行进,穿过崎岖的山路,车上装满了急需医治的伤员和必要的医疗物资。

尽管已采取了高度警戒,但不幸的是,车队还是落入了国民党军队的伏击圈。

突然间,山谷中响起了密集的枪声,地面尘土飞扬,子弹擦着车辆飞过。吴满有和他的队伍迅速反应,尽力保护伤兵和车辆,但在混乱中,他被一群国民党士兵包围并最终被俘。

被俘后,吴满有被辗转带到南京,审讯室的条件极其简陋和压抑。在接下来的几周里,他遭受了连续的审讯和折磨。

在持续的精神和肉体的压力下,加上被不断地灌输国民党的宣传和对未来的种种承诺,吴满有的抵抗力开始逐渐削弱。

尽管他曾经是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但在极端的环境和持续的压迫下,他终于在某个疲惫不堪的夜晚签署了一份声明,宣布“变节”,这份声明承诺他将不再支持共产党,并会协助国民党。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吴满有被迫参与了一些反共宣传活动,其中包括录制对红军和共产党不利的广播节目和撰写反动文章。

他的这一行为,虽然在当时是在极端压力之下作出的,但也严重违背了他曾经的信仰和誓言。

交换俘虏

1949年12月,吴满有终于从四川河川县的监狱中被释放。

那时,解放战争已接近尾声,国民党政权逐步崩溃,他得以被国共交换俘虏的方式获释。

一踏入家门,吴满有感受到了周围人异样的眼光。

曾经的邻里乡亲对他并没有像往日那样热情寒暄,而是用审视的眼神打量着他。

村里已经传开了他在敌军手下“变节”的消息。

那段时间,村子里的街头巷尾总是弥漫着低声的议论,吴满有被指责为叛徒,之前所获得的劳动模范和英雄称号也都被取消了。

1950年5月,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律检查委员会正式对他进行了审查。

审查在延安的一处简陋的会议室里进行,室内只有几张木桌和几把椅子。

吴满有坐在中间,面对几个党内的调查员。

他们详细询问了他被俘后的具体经历,尤其是他在被敌人关押期间所做的那些反共言行。

调查员逐条对照敌军的记录和目击者的证词,反复质问吴满有是否真的在国民党军队的压力下做出了妥协。

吴满有只能低头回答,承认自己在被俘后所做的事情。随着调查的深入,委员会最终做出了决定。

宣布决定的那天,会场上坐满了党内的干部和村里的代表。

审查小组的负责人站在前面,当众宣读了吴满有的处分决定:“因其在敌人面前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党的政治声誉,并违反了共产党员的原则,决定开除其党籍,以儆效尤。”

被开除党籍

被开除党籍后的吴满有,彻底成了一个被边缘化的人物。面对曾经的战友和乡亲,他再也没有了往日的自信。

王震从新疆派人来接他,希望能把他接到部队里继续工作,给他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但吴满有却婉拒了这份好意,他决定不再与任何组织产生瓜葛。

王震派来的人劝了好几次,他只是摇头,一再表示自己已经老了,只想安安静静地过完余生。

吴满有没有选择加入任何合作社,而是搬到山坡上的一处破旧窑洞里,开始了放羊的日子。

他不再和村里的人有太多来往,平时只是一个人默默地赶着羊群,沿着山坡走来走去。

每天清晨,他独自赶着羊群出门,黄昏时才慢悠悠地回到窑洞里。

到了1959年初春,吴满有已经66岁。那年的三月,山上的积雪刚刚融化,村里的人发现他的羊群好几天没有出现在山坡上。

几个年轻人决定去他的窑洞看看,推开门却发现他已经安详地躺在窑洞角落里,身上盖着一层薄薄的尘土。

吴满有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人世,周围没有亲人,也没有告别的话语。

消息传到他的儿子吴仲富耳中时,已经是几天之后了。

吴仲富赶到父亲的窑洞时,只见到父亲干瘦的遗体。

他决定把父亲的遗体带回老家横山,经过一番商量,村里的乡亲们也愿意帮忙抬棺。

一路上,几个熟悉的乡亲默默陪着,帮忙抬着棺材翻山越岭。

回到横山麻地沟后,吴仲富在自家院落旁边的黄土坡上为父亲挖了一个墓穴。

他们没有请任何人主持仪式,只是简单地将棺木下葬。

参考资料:[1]李晓灵.英雄的终结——吴满有“投敌”的历史真相[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6):44-49

5 阅读: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