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第64、65回认识的自我回顾
2011年5月出版的《红楼梦底稿探索》(简称《底稿探索》)、2011年10月出版的《甄道元红楼梦笔记》(简称《笔记》),对《红楼梦》第64、65回的成书过程进行了探索。《底稿探索》主要是从人物整合角度,以《从鲍二一组的整合看成书过程》为专题展开的;《笔记》是从综合视角以散记的形式分析的。
《红楼梦底稿探索》
分析的结论是:第44回鲍二家的上吊以及伏下的鲍二再娶、鲍二仍在贾琏跟前听喝,是曹雪芹增删后期的构思,也是增删润色至完美状态的后期稿子,可以说是曹雪芹增删改写所定下的基调。
这个基调,诸本是高度统一的;第64回的己程本、第65回的程本,是沿着这一基调延伸下来的,是接近“后期”的增删稿;蒙戚列杨晋等抄本第64回、己庚蒙戚列杨晋等抄本65回,并未按照第44回所定下的增删改写之基调。
其原因是,这些本的64回是早于第44回之新构思的早期之文,是鲍二夫妇仍是宁府奴籍的原生家庭,尚未调整为荣府奴才的再生家庭之时的状态,当然也就早于程本的第64、65回;而己程本已经完成了与第44回相合的鲍二乃荣府“家人”的改写。
并认为,如果我们将第44回比喻作第“X”次增删,那么程本的第64、65回则可视作第“X-1”或言是接近“X”次的增删之文;而第77回蒙本及庚列杨本则可视作接近第“X-1”的“X-2”次的增删改写之文;而蒙戚列杨晋本的第64、抄本的第65回和程本第77回,当视作是“X-3”次的增删改写之文。
列藏本第六十四回
这种分析所处的层面,完成的只是成书过程中版本间的先后排序,并依此来指导版本的校对和文字的取舍。
研究认为,鲍二这一组的整合归并,涉及多个家庭、多个人物、多个章回,经历了几次的整合归并。有的整合,诸如第44回之前的整合,已经处理得十分妥帖,几乎看不到了整合的痕迹,抹平了改写中的新旧文字衔接问题;但有的地方因正处于整合改写之中,而留下了“毛刺儿”,也给我们的研究留下了可资的依据;还有的是因后来抄手的混抄杂合,让我们看到了人物整合前的状态。
第一种状态。目前可追踪到的最早期的文字是,宁府籍下有对贾珍所属的原生家庭夫妇,名鲍二,蒙戚列杨晋本的第64回、己庚蒙戚列杨晋本的第65回所反映的,便是这种状态;荣府籍下有对贾琏跟前听喝的夫妇无名氏,其妻与贾琏有染,含羞上吊而亡,无名氏成为了残缺家庭,贾琏许些银子给他再娶。
多姑娘一组的整合归并演变图
第二种状态。奴籍宁府的鲍二夫妇,与奴籍荣府的无名氏夫妇,合并为一个家庭,名字统一在了宁府鲍二名下。这次的合并,是在第44回之前完成的,而且若非结合其他幸存的版本,已无法发现整合的痕迹。换言之,曹雪芹的这次整合,处理的十分完美。第44回便是在这一整合之后的基础上,新构思的增删改写之文。
第三种状态。在多浑虫、多姑娘的整合过程中,曹雪芹曾设想:将多浑虫与晴雯的表哥吴贵整合为一人,将晴雯的表嫂灯姑娘与多姑娘整合为一人。但这样的整合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多浑虫是个封建汉儒文化下的素材,是“自小”父母替他在外娶了一个媳妇;而吴贵则是奴仆满旗文化下的文字,是主子指配的一房媳妇。这部分文字,是在第21、77回展现的。
第四种状态。己程本第64回,通过补笔的方式补出多浑虫酒痨死了,其妻多姑娘与鲍二组成再婚家庭。这是沿着第44回定下的基调延伸下来的,是符合曹雪芹的新构思的。
虽然在章回顺序上,第77回是在第44、64、65回之后,但在增删改写的时间上,第77回的抄本是在第64回的己程本之前,而在第64回的蒙戚列杨晋本之后。
程甲本第六十四回
因为,第64回的蒙戚列杨晋本仍处于原始之貌的未产生人物整合的构思之前,是个原初状态;而第77回的抄本则已产生了人物整合归并的构思。而第64回的蒙戚列杨晋本,或许与程本第77回在时间上难分先后,都是原初状态。
之所以言第77回的抄本是在第64回的己程本之前,是因为曹雪芹较晚的构思,第77回不可能再有多浑虫出场——多浑虫已经死了。
至于第77回的抄本到了曹雪芹的增删最后之时,会怎样处理,已不得而知——我们没有保存下第77回的最后文字;至于“较晚”的构思,是指第64回的己程本虽然是沿着第44回既定的调子延展下来的,但是仍非调整、润色至最佳状态,仍无法与第44回相比拟,虽然解决了蒙戚列杨晋本贾政在场之弊,但仍存在着需要调整的“毛刺儿”,比如瓜果节的时序问题,比如“初三”迎娶尤二姐的时间问题等等。
二、对第64、65回认识的成书三阶段新视角《底稿探索》和《笔记》厘清了版本间的先后顺序。这一顺序是不可逆的。只有这样的演变顺序,才能解释书中的相关问题。否则,有关鲍二夫妇、多浑虫夫妇、吴贵夫妇以及相关文字,便无法解释。而人们往往在己程本上争论不休,但若否定己程本的第64回,便等于否掉了曹雪芹第44回诸本的增删改写之成果。
《甄道元红楼梦笔记》
《底稿探索》和《笔记》虽然厘清了版本间的先后顺序,但这个顺序只是逻辑层面的,以XYZ之类抽象符号,反映出来先后关系,并未实现具体的、历史的视角,将之置于一个具体的阶段之中。
以最新的研究成果,成书存在着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江浙时期,为表述上的便利,称为“素材”时期;第二阶段江浙与长安时期,为表述上的便利,称为“底稿”时期,《石头记》及更名的各支系属于这个时期;第三阶段曹雪芹的五次增删时期,为表述上的便利,称为“增删稿”时期,《金陵十二钗》及其五次增删稿属于这个时期。
素材时期的文字,是个家族淫乱、家败的故事;故事局限于家族为主,未有家国视野;地域局限在江浙为主,原籍苏杭,寄居古都金陵;贾宝玉弟兄一人,为“独出”“没个亲兄弟亲姊妹”;宝玉是个大宝玉,是家业衰败的责任者,谓“皆荣玉”;林黛玉“十三岁”进京;黛玉是警幻仙子的左右,其所欲游的是“旧景”。
成书三阶段
主题是淫乱、家败的忏悔录,也即“自传”。书中留下了大量素材时期的遗痕,比如黛玉入府的年龄与视野、心机等成熟度不符;王夫人千叮咛万嘱咐对黛玉放心不下,与大约6岁的女娃娃不合;贾珍扶柩安葬贾敬居然是“腊月十二”,与棺椁不可能在路上过年等不合情理,且不带秦可卿的灵柩;张华居然三日就能到达京口镇江;黛玉冬天进京居然是“登舟”;贾琏携黛玉冬底回扬州居然也是“登舟”;昭儿取大毛衣服来回需要三个单程其在时间上还有什么意义;薛蟠年长凤姐称“妹妹”“舎表妹”、凤姐年少薛蟠称“薛大哥”;以及文中伏下的彩霞到底是何病情等等,均应是这个时期的遗痕。
底稿时期的文字继承素材时期的淫乱、家败的题材和主题,并又追加了家国情怀的时代主题。故事由原籍苏杭寄居古都金陵,改写为寄居长安,这个时期的长安是实意性的京都,空间上突破了江浙而拓展到了长安,增加了长安元素。
特别是主题的巨大调整,而产生了碍语,谓弘旿所不敢看的、私下秘传的“非传世小说”。书中留下了大量这个时期的故事情节之遗痕和方言。
蒙府本第六十四回
一如从薛蟠带回的土仪来看,是由江浙而来,其第66回薛蟠路遇柳湘莲,二人一路进京,至前方岔路口分手,柳湘莲“往南二百里”,此并非一路北行,而是一路西行,是西行长安的途中左转“往南”,而不是北行返回“往南”一来一往四百里。
一如王狗儿长子名“板儿”,次女名“青儿”,在那个长幼有序的时代,理应称“板青”姊妹,而偏偏称“青板”姊妹。
一如“咧”“罢咧”“好罢咧”这种方言风味的习惯用语,散落在了除郑藏本之外的各个版本的不同章回之中,即有的出现在该本的这些章回,有的出现在彼本的那些章回。而若把含有这种习惯用语的不同章回,摘取出来汇在一起,则是故事情节另一种风味的系统。
而增删稿时期,增加了北京元素,揉进了曹家之事,《石头记》的一番人与新增的一番人,成为“两番人作一番人”,也不再是“自传”而是“自传性”。大宝玉再不是“独出”,也不是家业衰败的责任者,而是“皆从敬”。
戚序本第六十四回
这是向着贴近曹家的方向、抄家前曹雪芹还只是个少年孩童、担不起家业衰败的责任方向发展了。原籍调整为了金陵而不再是苏杭,寄居地既不是素材时期的古都金陵,也不是底稿时期的长安,而是新构思的京都。长安在这个时期,已不是实意上的京都,而是泛泛而言的京都。
素材时期和底稿时期继承素材的性事,升华为了情事,净化了淫秽情节。在主题上极力滤掉映射时政、朝廷和碍语,将底稿时期增加的家国情怀主题,更换为了民族文化和人生命运反思的主题,一种孤鸿、哀鸣和绝望的主题。结局由“寒冬噎酸虀,雪夜围破毡”“白首双星”的尘世结局,替换为了绝望的“悬崖撒手”出世结局,一种更大的悲剧和民族文化的前景与人本、自由之追求的远大意义,一种推动人类前行的意义。但这个时期,仍未将碍语全部滤掉,这应是“书未成泪尽而逝”的反映。
回过头来再分析诸本的文字,第64回的蒙戚列杨晋本、第65回的己庚蒙戚列杨晋本这些淫秽之文,当是第一阶段素材之时的文字;程本第77回也应是这个时期的文字。推测,由素材到第二阶段的底稿,其故事情节不会有太大的调整,应继承了素材的主要内容和衣钵。
第64回等版本演变的“P形图”
而第64回、第65回的程本、第77回抄本,应是第三阶段曹雪芹的增删稿之增删初期之文。第44回则是第三阶段曹雪芹增删后期的、基本可以视作“定本”的稿子。而己庚本所出现的所谓“定本”,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均不能成立。其有可能是传抄者核对过程中的记载,如同庚寅本中出现的“定本”一样,是清人的一种表述习惯。
三、以可视化“P形图”来展示第64回等演变庚辰本无第64回,己卯本之64回,人们认为是从他处抄而来。实际上,诸本均是传抄来的本子,没有一个是曹雪芹的亲笔。本子是从哪里抄来的,途径并不是最为重要的问题。重要的问题,是内容本身。一个酒瓶子,是贴的茅台还是二锅头,标签并不是最为重要的,而盲品出来的酒本身才是重要的。
剩下的蒙戚列杨晋本与程本,是两种文字。这两种文字,程本是按照第44回定下的基调,延展下来的。而蒙戚列杨晋本之鲍二家的“死而复生”,也并非“复生”。而是早期文字:素材和底稿《石头记》时期,尚未构思宁府的一对鲍二夫妇与荣府的一对奴仆合并为一个家庭的状态。
程乙本第六十四回
版本的这个演变是:
第77回的程本、第64和65回的蒙戚列杨晋本,处于原始素材时期。
第77回的抄本、第64回的己程本,是正处于增删改写中家庭整合的状态。相比起来,第77回的抄本在五次增删之中,是比第64回的己程本更早的文字。
第44回的诸本,是曹雪芹的最后构思,也是为后文定下的基调。
《红楼梦与子虚乌有记》
至于第一阶段的素材和第二阶段的《石头记》中为何第64回有贾政文字,则是涉及到素材时期贾政与贾赦的序齿问题,以及第37回增删中追加改写贾政的外任学差问题。本文不予以讨论,可参《红楼梦与子虚乌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