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粮食消费大头的饲料粮的减量替代

守望自然 2024-09-20 13:07:05

随着食物消费结构变化,我国肉、禽、蛋、奶人均消费总量上升很快,粮食消费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1995年,全国粮食消费需求总量为4.53亿吨左右,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消费占比约为6:3:1,到2022年,我国粮食消费总量约为8.34亿吨,其中进口量约为1.47亿吨,消费结构中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比重变为3.5:4.4:2。

我国口粮自给率在100%以上,谷物自给率在95%以上,但却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2022年粮食进口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6.87亿吨的21.4%,包括大豆进口9108.1万吨,玉米进口2062万吨等,这些进口粮食主要是用于饲料粮消费。饲料粮需求已经超过口粮,成为粮食消费的大头。

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①我国耕地面积极其有限,质量不高,耕地资源难以承担日益增长的包括饲料粮在内的粮食需求;②种植大豆、玉米等主要饲料粮作物产量较低,相比于小麦、水稻等收益较低,在种植结构选择上大豆、玉米等处于不利地位;③国际粮食市场上,大豆、玉米等价格低迷,在价差影响下,进口大豆、玉米等饲料用粮符合市场选择。

从大食物观来看,粮食产业链风险治理的目标在于保证口粮、主粮绝对安全,根子却在饲料用粮减量替代等方面。饲料行业必须更新观念,主动响应粮食产业链风险治理的要求,进行结构性变革和调整,优化日粮结构,研究推广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日粮配方,持续优化饲料加工工艺,促进饲料原料提质增效,开发新型非常规饲料蛋白原料,推进微生物蛋白的研发生产等,将饲料用粮减量替代行动落到实处。

饲料用粮减量替代措施主要包括:①“增效”减量,以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高转化率为原则,通过利用氨基酸、饲用酶制剂等技术,提高饲料蛋白消化利用率,进而实现低蛋白饲料日粮供应;②“开源”减量,通过挖掘动植物、微生物资源潜力,以及餐桌剩余食物回收利用等,创新传统饲料生产原料来源,逐步形成完善的大豆、玉米等减量替代体系;③“调结构”减量,主要是在不占用耕地和耕地错季轮作、套种下增加苜蓿、青贮玉米等饲草生产,利用生物技术提高秸秆、酿造糟渣、陈化谷物的饲料化利用率,促进生物资源循环利用,以此增加能量原料,进而在饲料原料结构调整中实现玉米豆粕型日粮的减量替代。

技术创新是实施饲料用粮减量替代行动的关键:一是通过生物微生物技术创新,既提高饲料原料中能量和蛋白的利用效率,也大力将富含能量和蛋白的其他生物质扩展为饲料原料,丰富饲料原料的品种类目;二是从原料供给的角度开发新型饲草品种,改良饲草品质,推广新型种植技术,利用坡地、荒地、滩涂、盐碱地等种植适宜饲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土地产出效益;三是加大科研力度,推动饲料生产技术创新,改进饲料原粮占用配方,加大餐桌剩余食物等的利用,减少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浪费,在保证能量和蛋白饲用效果的基础上尽量降低原粮比例;四是推动饲料原粮种植技术创新,压缩青贮玉米、小麦生长周期,利用主粮生产时间间隙进行错季轮作,利用田埂等进行大豆套种增加产量。

增强饲料行业供应链产业链韧性:一是响应严禁耕地“非粮化”“非农化”要求,推动饲料原料来源从以农区耕地为主向以国土其他资源为主转变,降低对耕地产出的依赖,面向草原、森林、江河湖海、设施农业要饲料原料;二是大力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通过饲料产业、养殖产业的生化转换,增强国民的食物供给保障能力;三是深度参与构建畅通、有韧性的全球农粮产业链和供应链,拓宽大豆、玉米等饲料原粮进口来源地,分散供应商过于单一的风险,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贸易和投资两手抓,应用数字化技术连通市场,保障饲料原粮来源的安全可控。

摘编自“粮食产业链风险治理对饲料产业意味着什么?”,原载《中国畜牧兽医报》。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