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为生育与否而害怕,不再因身为女性而愤怒(三)

之桃开心生活 2024-10-19 01:41:05

我觉得我睡觉没有问题,但我只记得我一直睡不够,因为早上要起来上学。我没有想到自己会在小时候有睡觉的问题。所以当小孩表现出睡觉有问题的时候,我真的非常惊讶。在书里,我只是想让妈妈们知道,这些情况都是可能发生的,她们会面临很多的困难和痛苦。

1.育儿经验与代际反思

我并不想传授育儿知识,只是希望她们能不断反观自己。我父母当时催我生小孩时,总觉得生小孩是世界上最简单且幸福的事情。他们说:“我们有你,你小时候很幸福啊。”但事实上,我感觉他们根本没有真正陪伴我长大。因为我不停地与我小孩进行身体接触,总是抱着他,现在还经常拥抱他。我印象中没有任何我父母拥抱我的记忆。

我从来没有在亲子关系中得到过这些温暖。于是我在思考:我们内在到底是怎样的成长方式?如今我们和小孩之间的亲密关系又是什么样子?确实,这代际间的区别和传承挺有意思的。看荞麦的书时,我也在想,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尤其是我们的父辈,觉得吃饭特别重要。我经常对我爸妈说,别一天到晚只想着这件事。但现在我发现自己慢慢变得和他们一样。

小时候,我讨厌有人盯着我吃饭,但现在我会一直观察我妈吃饭,判断她是否喜欢吃哪个菜,她的咀嚼能力是否在退化。我担心她不能再吃一些东西。于是我经常在吃饭时盯着她,我意识到自己渐渐成了和我妈一样的人。我发现,吃饭习惯相似的人才能成为朋友。

比如我们三个人属于饭上来就默默吃的人,但和其他不太专注吃饭的朋友一起吃时,我会盯着他们:“你到底有没有在吃饭啊?”他们可能觉得我太操心了。有时候和朋友一起吃饭,我发现我有点无法克制,很像一个“妈”。我总在做这些事情,甚至和我妈一样,早上起来她给我发长语音说要寄吃的东西给我。我一方面觉得没必要,另一方面却变得跟她一模一样。

2.重新认识母亲:从疏离到理解

生小孩前我坚决不接受我爸妈寄东西,但生了小孩后,我在努力接受这些。我明白爸妈表达爱的方式很单一,但他们已经尽力了。这个暑假我接受了他们寄来的两次桃子,尽管大部分都摔烂了,但我还是反馈给他们小孩喜欢吃的消息,他们就会很开心。我以前鄙视这种虚假的爱,但现在我尽量把它定义为爱意。成为妈妈后,我理解了其中一厢情愿的部分,以及自己的动机是出于爱。我对爸妈温柔了一些,不再像以前那么苛刻。

荞麦在书里写他和妈妈的关系那段,第一次读时我就爆哭了。那不仅是私人家庭的记忆,也是关于文化和代际的反思。我们的国家在我们和父母两代人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如何影响家庭关系和养育观念,值得深思。他写得非常好,既触动私人记忆,又有公共性,尤其是他对女性的敏感、同理心和对妈妈的爱,这段写得实在是太好了,真是了不起。

其实这篇要讲的是欧阳,当时大家都认识他。那个编辑看了之后,他建议这一章应该写得更多。其实在初稿时写得并不多,然后就开始修改,逐渐写得越来越多,越写越有感觉。我确实重新认识了我妈妈。曾经与她的关系非常不好,她本身有些焦虑的症状,但没有严重到需医疗干预的地步。她是一个非常焦虑的人,而我也继承了这种焦虑。其实他们那一代人整体上都有一种焦虑,但我重新理解了她。在我们家庭中,我爸爸年轻时看起来比较帅气,字也写得很好,有点文化,是个乡村知识分子类型的男性。小时候我们可能在情感上更重视爸爸。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我生了孩子之后,我发现我妈妈非常了不起,重新认识了她。以前我对她关注不多,一方面因为她给我压迫感,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女性的看法有问题。这次回家,妈妈又跟我讲了一个细节,她开始自我攻击,我便开始鼓励她,告诉她很聪明、非常厉害以及不容易。然后她讲起小时候被抱养的细节,那时她被抛弃,放在一个篮子里挂在草屋或类似地方两天,小孩们来看看她玩玩,又放回去,没有告诉大人。

3.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家庭关系

听她讲述时,我感觉像在看一部电影,电影与我的命运息息相关。如果当时她活不下去,就没有今天的我。这种情节与我的命运深深联系起来。在那个饥饿年代,她的父母几乎放弃了她,后来才有人告诉我当时的奶奶(外婆)去捡她回来。奶奶家当时也很贫困,养一个婴儿几乎让她快要死去,但通过一些亲戚的帮助,最终她活了下来。这个故事对我的冲击很大,虽然听起来没有那么震撼,但对我来说,作为一个命运攸关者,听时差点哭了。

但因为有妈妈在旁边,我又抑制住了情感。后来,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开始意识到生命的河流是多么偶然和艰难,也感受到它流向的方向。这种体验是我以前没有的,因为以前我努力隔绝与他们的关系,想成为一个新时代的自由人。但现在我意识到,不管怎样,我都是他们的小孩。生命之河是不可能斩断的,反而连接起来时产生了新的力量。另外,我记得有一次,婆婆在家帮忙照顾孩子,我对她不友好,伴侣提醒我要对他妈妈好一点,我当时大哭。我还没有对我自己的妈妈好,怎么可能对婆婆更好?

这让我明白很多时候,即使远离母亲,也并没有变得轻松,反而背负了更沉重的负担。我伴侣的妈妈是个非常顺从的女人,所以偶尔请她帮忙,我们没有太多矛盾。而我妈妈则是个自我意识和掌控感特别强的人,在任何空间里都要表达自己的存在和想法。以前我希望她温顺一点,但后来我明白,这就是她的强大之处。她虽然矮小,却像麻雀一样有生命力,精神抖擞。即使面对家庭中的男性,她也从不让步,经常与他们对峙。我意识到她身上有很多陈旧而不被我认可的部分,但她一直在克服这些,用爱养育我。

我觉得那个观察其实也是,每一代人看待自己的妈妈时,最终都会发出赞美。她们努力克服局限,想做一个好的妈妈。比如说,从学历或者知识的角度来看,我爸爸的知识比妈妈丰富一些。但是,这次回家,我和我爸因为政治观念在家里又大吵了一架。

4.非传统女性角色的困境与共情

我妈妈说了一些话,我就对她说:“妈妈你有没有发现,你虽然不了解这些事情,但是你对世界的直觉非常准确。我们女人对世界的直觉可能就是因为我们是妈妈、是女人,我们亲身感受世界,而不是像我爸那样通过短视频和其他男人的讨论获得信息。”我妈通过直觉和经验来理解世界,能够把她的经验移植到其他地方。比如,她也知道国外的人面临和我们类似的困境。我告诉她:“你对世界的认识比我爸更好。”写这些的时候,我感觉到,中国不是有一句话叫“养儿才知父母恩”,但你专门写了身份这一节,实际上在反抗这个论调。并不是因为身份转变成妈妈,我才理解妈妈的不易。其实,是女性主义让我重新拥抱我的妈妈。当提到女性主义时,我想表达什么呢?前段时间,我到上海参加活动时和朋友吃饭聊天。

我们感叹,以前怎么那么傻。现在,到了40岁左右,我们对很多事情有了全新的认识。女性主义让我们看见女性和自己。它就是一种让我们不再用被灌输的方式,而是用全新的目光看待女性。我现在不会用女性主义去改造我妈妈,但会不断地跟她讲。例如,她提到某个邻居家的夫妻关系时,我会说:“不是这样的,那位妻子很不容易,她承受了很多。”只要我们去理解故事里的女人,认识就会改变,理解什么是女性主义。书里也写了我和伴侣在育儿和家庭中的分工,以及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角色是否能互换。答案是互换之后,我们过得不如一个普通男人。

很多文化产品也在讨论这个问题:男性和女性的角色能否互换。与此相关的问题是,当一个女性不在传统女性的位置上时,她变得难以理解。不仅男人,很多女性也不能理解她。这也是《坠落的审判》探讨的问题:审判一个不在传统女性位置上的女性。

我有时看你的私信,写信人往往是做了非传统女性选择的女性。评论区中,很多女性也不理解她们。这时你会替她们说话。《坠落的审判》让我特别共鸣。开头,女作家在接受采访时,她丈夫放很吵的音乐。换成男作家,他的妻子绝不可能打扰他。男性在家中即使看似被动,也可以主动破坏,或者至少不甘愿、不享受,做得也不好。

我和朋友谈论这部电影时,他们说很能共情片中的男性。我们的共情对象是弱势者,而非性别。这让我们对女性的感受需要后天训练。共情弱者对我们来说很容易,但共情女性,不管她是否弱势,是需要教育和调整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