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门
编辑|黄毅来了
2024年10月10日,瑞典学院将202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韩国女作家韩江。
“用强烈的诗意散文直面历史创伤,揭露人类生命的脆弱”
正式宣布奖项得主之前,便有人透露,此次获奖者将是一位非欧洲籍女作家。
让人疑惑的是,一直以来赔率榜位列第一的都是中国女作家残雪,韩江又是如何捷足先登的?
01:“你现在不吃肉,这世界上的人们就会吃掉你”“对肉体与灵魂、生与死之间的联系有着独特的认识,并以诗意和实验性的风格成为当代散文的革新者。”
委员会主席曾这么描述韩江。
有心的读者不难发现,韩江代表作《素食者》重点在于描述传统思想熏陶之下东亚女性面临的困境。
丧失主人格的、被操控的、注定悲剧性的人生。
这样的作品,又是如何被委员会解读为“全人类”这个更高命题的?
《素食者》的故事十分简单,总共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女主角英惠因一个梦而产生应激反应,难以忍受食肉者的体味,从此决定食素。
英惠的丈夫不能接受,也劝说不了英惠,于是告诉了后者的父亲。
父亲在家宴上将肉塞到了英惠嘴里,英惠因此而精神崩溃,割腕自杀。
后两部分围绕着英惠的姐夫和姐姐展开。
第二部分讲述姐夫听说英惠身上有胎记后产生冲动,对英惠实施暴力性行为,姐姐发现后认为是英惠的问题,将其送进精神病院。
第三部分是英惠在精神病院中绝食,称自己是一棵树,只需要浇水,后被医生强制进食,因挣扎出血上了急救车,上车前对姐姐说,这一切可能只是一个梦。
不难发现,本文主要聚焦于女性本身,通过夫妻关系,亲属关系以及姐妹关系暗示女性生存的困境。
女性在多种关系当中都处于“被支配”状态,即使同为女性也会因为社会各种原因导致“厌女”这一结果。
这样根植于东亚女性的议题,却在韩译英过程中遭到偏离。
2015年,英国博士生黛博拉·史密斯将《素食者》译成英语,带到欧美文坛,瞬间引起轰动,并于次年获得布克奖。
虽说如此,英文译本其实不尽如人意。
一位学者对小说第一部分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至少一成译文有误,三成是译者自己所作。
这样的翻译方式,使得译文部分失去了原著的本土色彩,带上欧洲19世纪的气息。
看似不妥,却实在有效。
黛博拉在翻译时去除多数感性描写,将英惠精神失常的部分去除,成为思维缜密,主动改变生活的人物。
这样的设定,更加符合欧美读者的普遍取向,也将原本地位低下的传统东亚女性改变成愿意为崛起做出努力的主体性人格。
黛博拉让主角英惠脱离了原本针对性的个体,成为更具普遍性,范围更广的共同体。
正因如此,布克奖同时颁发给了韩江和黛博拉两人,以此证明后者在原文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的明智。
虽然诺奖并未直接点名黛博拉的贡献,但正是她的所作所为,帮助韩江进入欧美文坛,获得当下的成就。
韩江能够拿到诺奖,也离不开黛博拉的贡献。
02:常年位列赔率榜首的中国女作家,国内却籍籍无名诺奖公布之前,赔率榜上第一名一直是中国女作家残雪。
作为一位在国际文坛上声名显著的作家,国内却鲜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
残雪原名邓小华,从小便因父母工作原因接触许多文学作品。
生不逢时,残雪小学毕业后便遇上了动荡十年,没能继续读书。
这样的经历没有让残雪放弃学习,她开始自学外语,经过许多挫折最终成为一名英语代课老师。
几年之后,她开始尝试写作。
残雪的文风十分多变,有时空灵有时黑暗,从未有固定模板。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坛曾有过残雪的一席之地。
随着残雪的文风越来越艰涩难懂,她本人也逐渐淡出文坛。
因此,即使长年位居诺贝尔奖赔率榜高位,前来拜读的读者也常常读了几页便放弃。
对于众人的评价,残雪曾给出自己的解释。
“我的作品的一个特点,就是必须要研究才能叫做‘看’......而真正要读懂,可能要一个人真正经历了世事沧桑,能够彻悟人生的时候。”
残雪的作品,同时表现出强烈的哲学思维。
她吸收了西方哲学家的思想,体现出独特的女性主义风格,自称“新实验小说”。
“‘个性’对中国人来说还是很遥远的事情,一窝蜂就是我们这个文化最大的特点,没有自我意识。”
残雪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极强的思辨色彩,她将西方形而上学思想同东方文化相融合,拯救衰颓哲学的同时唤醒东方文明活力。
她说,自己之所以会被国际文坛接受,便是因为她认真学习西方文化,将其与中国文化结合,同时发挥出中国优势。
正是这样的特征,让她在2019年进入诺奖赔率第三名,自此从未缺席。
今年,很早便传出诺奖获得者将会是一位“非欧洲的女性作家”,这样的论调让残雪的热度再次上升,成为呼声最高的诺奖候选人。
然而,奖项颁布后,实在让众人大吃一惊。
获奖的韩江,甚至不在赔率表之列。
03:跳出女性主义,放眼人类生命一直以来,诺贝尔文学奖都并非颁布给某个单个作品作品,而是颁发给作家本身。
因此,如果只将目光放在韩江笔下的女性主义作品上,则显得有些狭隘。
事实上,虽然其他作品没有《素食者》如此出名,但韩江也有许多聚焦整个人类的作品。
《少年来了》便是代表之一。
《少年来了》将镜头对准韩国光州民主化运动,撕开了韩国历史的创伤。
1979年10月,韩国总统朴正熙遇刺,两个月后全斗焕发动政变,拿下最高军权。
全斗焕开启戒严令,引起了公众不满。
一时之间,工人罢工,学生罢课,所有人都在上街游行,要求恢复国家的民主制度。
1980年五月,韩国光州市民自发组织了一次民主运动,这便是“光州民主化运动”。
面对这场民主运动,全斗焕选择用武力镇压,造成大量死伤。
“后来我才得知,当天军人拿到的子弹,总共有80万颗,而那座城市的人口,只有40万人。”
在《少年来了》当中,韩江曾这么描述过那场活动。
为了能够平息这场风波,全斗焕让军人越暴力越好,并且承诺给予杀人最多的军人金钱奖励。
韩江将自己的笔尖对准韩国历史上的不幸,用带有诗意的语言撕开伤疤,展露给世界人民。
她将视线放到平民百姓身上,用独裁者的残暴和民众的苦难,描写了这一悲剧。
获奖之后,韩江曾对父亲说过这么一句话:
“世界上那么多因战争造成的死亡,我不知道得奖有什么意义”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依稀可以窥探到部分韩江获奖的原因。
首先,韩国女性主义文学在近年来迅速发展,国际文坛很难忽视。
但优秀的女性主义作家那么多,为什么获奖的偏偏是韩江。
首先,凭借着《素食者》,韩江得以进入到国际文坛视野当中。
在此之后,韩江展现了超脱普通女性主义作家的视角,将关注点放到整个人类之上。
《少年来了》《不做告别》《白》
正如颁奖词所说,韩江用诗意的语言,揭露了人类生命的脆弱。
正是这样深刻的反战思想,帮助她摘下诺奖的桂冠。
如此看来,韩江能够获奖,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等许多因素。
反观残雪,首先,她没有像韩江一样的时机,没有在混乱时代背景下的强烈反战情绪。
其次,韩国近几年文学快速发展,不容忽视,而中国文学客观上长时间停滞不前,再加上曾有一位获奖者莫言,残雪的获奖概率自然下降。
好在,虽然又与诺奖失之交臂,残雪作品的文学价值已经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奖项也只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功名利禄对我意义不大,我只需要专心对艺术、文学本身负责。”
残雪本人,和韩江一样表示了对奖项的淡漠。
诚然,无论是对于残雪本人还是对于其他无数作家,获奖都并非最终追求,重中之重还是“对文学负责”。
结语:韩江的获奖,一方面体现了国际文坛对亚洲文学的认可和激励,同时展现了深刻的反战意义。
韩江曾说,相较于《素食者》,她更希望读者能够翻开她其他的作品。
而那些见到韩江获奖便四处挑刺的人,不妨真正阅读一下《少年来了》,看看在女性主义这个充满争议的标签以外,韩江展现了如何的思考。
参考资料:
红星网|残雪:给世界文坛带来一股旋风
扬子晚报|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韩国女作家韩江获奖!
新华社客户端|虽无缘诺奖,但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了她——专访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