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观看解放战争的影视剧,不管是《大决战》电影电视,不管是《解放》《换了人间》等战争大剧,可以说,在统帅部层面,出现的都是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大书记对全军实施战略指挥的画面。这种画面深深镌刻在我们的脑海之中,并已形成了一种固化的思维与模式。但实际上,解放战争时期的统帅部战略指挥并不是那么一回事。既不是五大书记实施常态的战略指挥,也不是我们一般想象的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为核心的指挥模式,而是以毛泽东主席为主、周恩来副主席为助手的常态战略指挥模式。
基于战略指挥是整个指挥体系和链条当中的“龙头”和核心,如果表现得不符合客观事实,难免容易给人一种误导。因此,对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战略指挥问题做一探讨和厘清,还原历史真实,无论是对军史界,还是对影视文学各种题材正面宣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为什么说五大书记的集中指挥不是战略指挥的常态?
众所周知,“七大”之后形成了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五大书记领导集体。但要知道,五大书记领导的是中国人民解放的整个事业,战略指挥虽是重头戏,但并不是全部。而按照我党党指挥枪的原则,战略指挥主要还是由中央军委来承担。从这点上说,五大书记的战略指挥和中央军委的战略指挥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我们看,五大书记中,毛泽东为军委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均为军委副主席。只有任弼时在军委中没有兼职。另外还有一个副主席是在西北前线的彭德怀。
再从分工上看,除毛泽东主席全面领导负责外,刘少奇虽也身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参与重大军事决策,但更多的是管理党务、经济建设、土地改革等,任弼时在军委内并没有兼职副主席。朱德总司令除军事外,还分管纪检等工作。
基于这样一种情况,解放战争中战略指挥的基本运转模式是,极为重大的军事决策由五大书记来决策,日常的、一般性的、大量的、常态的都由中央军委来实施。
实际上,战争时期,战事频仍、军情似火。这使得统帅部在处理这些紧急的军情时,不可能按部就班地去处理,不可能繁多的军情、似火的军情都像影视剧那样,五大书记你一言我一语的来讨论决策。如真那样是很容易耽误事的。
另外,我们还必须要考虑到这样一个客观事实:五大书记在三年的解放战争中有一半的时间并没有在一起。1947年3月,国民党军对山东和延安实施重点进攻后,中央便分为两大摊:除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转战陕北继续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外,由刘少奇、朱德组成中央工委,前往华北,担负中央委托的工作。这种状况持续有一年多的时间。直到后来在西柏坡会合。
对于这一年多的历史,周恩来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领导革命战争时,在全国、在中央决定问题的只有三个人。当时中央书记处共有五个人,分散在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刘少奇同志和朱德同志,他们领导全国土改,搞根据地;在中央只有三个人,毛主席、周恩来与任弼时同志。所谓中央,就是这三个人嘛!”
周恩来的话虽说得简单朴素,但道出了统帅部战略指挥的基本常态和模式。
第二,为什么说战略指挥以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副主席为主?
探讨完五大书记不担负常态战略指挥问题,我们再看一下,战略指挥到底以谁为主的问题,到底怎么日常运转的问题?
革命战争时期,统帅部的战略指挥班子极为精干。不像现在有一个庞大的指挥机关。当时,战略指挥层面,除主席负责制外,最主要的是通过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兼总参谋长来具体组织落实。
解放战争刚开打时,彭德怀以军委副主席的身份兼总参谋长。不过,1947年3月国民党军对陕北和山东实行重点进攻后,彭德怀便到前线指挥西北野战军战事,一直到解放战争结束。这样一来,彭德怀的总参谋长一职就一直由副主席周恩来兼任。
实际上,周恩来的这一兼任,相当于肩负军委日常事务的副主席角色。加之无论是转战陕北时期,还是在后来的西柏坡时期,周恩来一直都是和毛泽东主席在一起,这也便自然形成了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主的统帅部战略指挥模式。并且这种模式,一直持续到建国后,直到1952年7月彭德怀从抗美援朝前线回国,接替周恩来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时为止。
对于这一点,从公开的电报档案资料上可以得到佐证。据《周恩来传》记载:当时的统帅部的指示命令电报,“一般经毛泽东、周恩来商量研究确定对策后,多数由毛泽东起草文电,少数由周恩来起草,而所有军事方面的文电都经周恩来签发”。
时任军委作战参谋的张平化曾这样回忆说:在这个阶段,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周副主席在军事上是党中央、毛主席完全不能缺少的得力帮手,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军事组织者和指挥者。当时他运筹帷幄,出谋划策,深得党中央、毛主席的称赞和全军的拥戴。凡是党中央研究、毛主席下了决心以后,具体的组织布置和如何执行等都是周副主席具体来抓的。无论前方或后方,无论是后勤供应或部队调动,总离不开他的具体的组织指挥。
张平化的这段话被《周恩来传》所采用。它充分地表明,军委的战略常态指挥是以毛泽东和周恩来为主的客观实质。
第三,为什么说战略指挥核心是“毛周”而不是“毛朱”?
一说起战略指挥的核心,军迷们往往会想到“朱毛”而不是“毛周”。因为“朱毛”早在井冈山时期,便是中央主力红军战略领导指挥的代名词。加之朱德作为“红军之父”,担任总司令从红军时期开始,一直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全国解放后。这使得“朱毛”理所当然地成为战略指挥核心,并且已经固化成为人们的一个习惯性的思维。但实际上,通过解放战争的一些史料和活动情况分析,这种固有的思维和认知是有失偏颇的。
让我们首先看一看朱德总司令在解放战争时参与战略指挥的有关情况。
尽管朱总司令与周恩来一样,也以军委副主席身份赞襄统帅部的军务,但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由于解放战争前半场,他有一年多的时间与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分开,与刘少奇在华北主持中央工委的工作。这样一来朱总司令以另外一种形式指导开展军事工作。比如,针对华北战略区战争开始时大同、集宁、张家口等一系列战役没有打好,部队较为被动,士气也大受影响,此时受毛泽东主席的委托,朱德总司令投入相当长的时间和精力,专门指导华北战略区组建晋察冀野战军,并手把手帮助指导野战军司令员杨得志、政委罗瑞卿等打大仗。著名的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可以说都是在朱总司令直接帮助指导下取得的大胜。
1948年5月初城南庄会议召开后,朱总司令又在陈毅、粟裕的陪同下,亲自到华野一兵团视察指导工作,前后又有不短的时间。
我们这样分析,并不是贬低朱德总司令在解放战争中的地位作用,而是还原客观真实的历史。再者说,从红军时期一直到解放,朱德一直是总司令,他早就是人民军队的一面旗帜和象征。
通过研究解放战争统帅部战略指挥问题,不禁使我们感到,或许由于周恩来副主席方方面面都要抓、都要管,日理万机、殚精竭虑,使得人们对他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担任毛泽东主席指挥全军的主要助手这一角色认知远远不够。实际上,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的辛苦与付出,尤以军事上的战略指挥最为突出、最为出色!所以,我们在研究解放战争统帅部战略指挥问题时,必须对周恩来副主席的这一历史定位有一个清醒客观的认知。
联想到近些年拍的一些战争历史大剧,帅克觉得,今后我们再推出巨制的战争影视题材时,在反映统帅部战略指挥的细节上,完全可以把周恩来副主席的戏份适当再加重一些,他的地位作用适当再强化一些。这既是一种尊重客观史实的体现,也是战略指挥以“毛周”为核心,周恩来作为主席主要指挥助手的客观还原。
主要参考文献:《毛泽东传》《周恩来传》《朱德传》
所以三十六名军事家,主席和总理排名分列一二
周公是个最完美的人
最伟大者周公!
中央苏区主席被贬那阵子,指挥红军创纪录的歼灭蒋军五万人以上的重兵集团、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的,就是周公。
说周公协调参赞军务那是一把好手,说他指挥战事是你想多了。
正副统帅
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徐信将军说过,解放战争,毛主席是主帅,周副主席(周总理)就是副帅。
一主一备
😂
朱总司令在开局的时候起了关键性作用,成为了一面旗帜。周总理自遵义会议后,慢慢的党内地位就没有排过前三,可是后来的三十六战略家却能拍第二名,靠的是实力与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