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你面前,你却在低头玩手机。”这句网络上流传很广的抱怨,正是很多人真实生活的写照。虽然说手机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英国斯旺西大学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研究,他们发现每天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减少15分钟,可以显著改善人的整体健康和免疫功能,并可以减轻孤独和抑郁程度。
每天少用15分钟手机可改善身心健康
该研究纳入50名20~25岁的学生,通过调查问卷评估他们每月的整体健康、免疫功能和心理状态,以及每周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随机将其分为3组:正常使用智能手机(无变化组)、每天少用社交媒体15分钟(减少组)、每天少用社交媒体15分钟并以其他活动替代(减少+活动组)。
3个月后,研究人员要求参与者再次完成与基线时相同的问卷调查。对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与“无变化组”和“减少+活动组”相比,“减少组”参与者在免疫功能、睡眠和抑郁方面表现出更大程度的改善。具体来说,相比其他两组,“减少组”的参与者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减少了15分钟之后,其免疫功能平均提高了15%,睡眠质量提高了50%,抑郁症状减少了30%。
研究表明,减少手机使用时间可有效降低人的社交媒体依赖性,总体健康状况和免疫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孤独感和抑郁症状也有所缓解。
斯旺西大学心理学院的菲尔·里德教授表示,这些数据表明,当人们减少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时,他们的生活可以在很多方面得到改善——包括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好处。
手机依赖是消极应对现实问题的表现一项针对土耳其大学生的研究发现,手机依赖能够显著预测个体的焦虑和抑郁水平;一项针对澳大利亚成人的研究发现,手机依赖伴随着消极情绪等反映出低幸福感的指标;一项针对黎巴嫩大学生的研究发现,手机依赖和感知到的压力呈显著正相关。此外,针对我国青少年学生的研究发现,手机依赖能够预测青少年学生的抑郁和自尊水平。这说明,手机依赖可能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内化问题造成很大影响。
《世界生物精神病学杂志》此前发表的研究结果表明,过长时间紧盯着手机可能会导致产生一些精神疾病。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蓝光对健康成年人的影响,发现其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这会破坏睡眠,影响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引发疾病的易感性。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俞国良教授发表的文章指出,手机依赖反映了个体对于现实问题的逃避,因而它可以被视为一种非建设性的消极应对风格。根据应对风格理论,如果人们消极被动地处理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而不去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那么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会更差,心理健康水平也会更低。
回归现实,适当放下手机美国一项研究证实,年轻人如果每天用社交媒体超过2小时,自己的社会隔离感将增加一倍。研究发现,年轻人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越多,就越有可能感觉被社会隔离,使用频率也与增加的社会隔离相关联。
手机依赖对个体造成的消极心理影响涉及方方面面。广西江滨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戴剑指出,如果一个人长时间放不下手机,会影响与人的正常交往。沉迷于玩手机,就会减少与身边人的沟通交流,继而影响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
那么,如何防止手机成瘾?戴剑建议,要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提高自律能力,删除一些“非必要”的软件,通过自我约束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另外,要找到生活的重心,尽量避免把心思都花在手机上,多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如果对手机依赖过于严重,可以去看心理医生,接受专业的治疗,以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记者 || 董超 编辑 || 颜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