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一个热门综艺上,47岁的言承旭哽咽着讲述自己的过往:
“以后如果我也可以走到婚姻,说真的我就不希望看到我的小孩,像我小时候那样,会觉得我没有……
(哽咽)没有被需要……
(继续哽咽)其实当时我是被不要的……
(简直说不下去)这个长大的过程……你说我怎么可能变强大?”
一众艺人听到这句话,全体沉默,眼泛泪光。
但,令大家心疼的,不是眼前的这个近50岁的成年人,而是那个小时候有过“被抛弃”感受的男孩子。
残酷的是,几乎每个人内在,都有这样一个持续哭泣的受伤孩童。
正如奥斯卡获奖电影《沉默的羔羊》里,女主角被“变态杀手”诛心的那一句:
“克拉丽丝,你的羔羊(内在孩童)停止尖叫了吗?”
那一刻,克拉丽丝内心升起的愤怒,恰好说明——未被疗愈的创伤,就像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伤痛。
这个伤痛时不时戳中我们,似乎心底有个声音在说:我是不重要的,没有人爱我。
但,这并不是真相。
这只是你被植入的信念而已。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打破“没有人爱我”的魔咒,看到真相,翻转人生。
当你相信“没有人爱我”,会发生什么?
@独来独往的悦心女士
36岁单身无娃的悦心,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孤独了。
她一直认为自己很受欢迎,选择单身只是因为没有那么需要男人。
但那个酷暑下午,当悦心得知,暧昧的他在权衡利弊之下放弃了自己,而选择另一个她时,尽管是40度的高温,扑面而来的却是寒风刺骨。
突然袭来的孤独感似乎能把她淹没,让她感受到无地自容,全身因羞耻而发抖。
她多么希望那一刻有人能在身边承托住自己,但心里却空荡荡的,一个人都没有。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孤独瞬间:
下班后想去看落日,或者去看场电影,却找不到人; 想拥抱,想接吻却又不想靠近老公; 情人节想收花,却对老公没有任何期待; 有心里话也没人讲,和别人讲通常也接不住……内心似乎有个声音在说:没有人在我身边,没有人爱我。
悦心很惊讶,自己走上内在成长道路已经5年了,没想到内心还有这样根深蒂固的负向信念,却一直没有觉察。
进一步探索之下,她突然意识到,也许不是自己不需要男人,才单身。
而是内在相信“没有人爱我”带来的匮乏感,才向外投射出了单身且孤独的境遇。
并不是单身有什么问题,而是“没有人爱我”,这是真的吗?这个信念从何而来?
@“靠近我的人都有所图”琼英女士
49岁的来访者琼英,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一走进咨询室就能感受到她身上散发的浓浓怨气。
她绷着僵硬的“痛苦之身”诉说着:
“我就是最近一年才开始爱自己,果断扯下身边所谓爱我的家人的遮羞布,一群自私自利的自私鬼。”
她愤恨地讲述着自己为家庭付出了一切,却没有人感恩她,没有人说她一句好,所有人都只会向她索取,“跟个吸血鬼似的”。
她的恨意如此地浓,我邀请她深呼吸,先做个身体放松练习,从恨意中稍微退后几步。
然后去觉察,这种受伤的感受,是否在童年某个时期出现过?
她随即悲伤起来,看起来像是回到了某个更小的年龄,哽咽着说道:
从中学开始,一想到回家就抗拒。
因为爸爸妈妈很早就分开了,各自有自己的家庭,自己去哪边都尴尬。
在学校里遇到不开心的事,也不能和妈妈讲,妈妈接不住。
去后妈家吃饭,一不小心吃了个鸡腿,就被后妈讽刺:你倒是真会吃!好的部分都被你吃光了!
长期被忽略,不开心,那时候的她就决定了:“既然没有人爱我,我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远离家!”
那么多年过去了,她确实也因为自强不息而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物质生活。
然而,“没有人爱我”这个信念却像个魔咒,在她现在的家庭里重复上演。
她依旧自卑、愤怒、抑郁,而且对人性更加灰心,充斥着戾气。
其实,我们都能看到,在琼英强硬的盔甲之下,内心仍住着一个慌张的、未被好好安抚的小女孩。
但幸运的是,童年时期没有被正确爱过的人,都可以用成年人的身份好好养育自己,做自己的“足够好”的父母。
不管是像悦心那样,根本没有意识到内心深处的负向信念,亦或像琼英女士,认定了“没有人爱我”,这都不是真相。
事实上,“把自己好好养育一遍”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选择。
现在这个当下,你就可以重新选择你的信念,重新设定你的愿景,进而扭转你的命运。
当你打破“没有人爱我”魔咒,
爱才会涌进来
潜意识很有趣,所有被压抑的感受,所有被防御的过往记忆,都会隐藏在这个“地下室”里。
如同《盗梦空间》里,小李子的悔恨、自责、罪恶、羞愧,都封锁在潜意识最深处。
他不想让任何人发现,直到女主进入他的梦境,搭电梯一层层下到最底层,才让窥探到他的创伤。
上文的悦心女士也是一样,“没有人爱我”这个声音,以及随之而来的羞愧感,隐藏得如此之深,令她不禁好奇,是怎么来的?
在深入的内在探索中,她发现在孩童时期,她曾经历过一次严重的“被抛弃”。
父母曾因离婚而把她寄养在亲戚家,谁都不想带着这个“拖油瓶”生活。
重要的不是物质生活得不到保证,而是父母对她的轻蔑态度,让她感受到自己是不重要的。
然而幼小的悦心无法面对“父母不爱我、不要我”的痛,“选择性遗忘”了这件事。
选择性遗忘作为心理防御机制,是为了保护自己不被伤痛吞没。
但很可惜,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过去的方式已经不受用了,不去面对自己的难受,只会重复已有的命运。
尽管那么多年来,悦心都活得开朗,积极,是很多人心中的小太阳。
但内在总有一个地方在隐隐作痛,时不时提醒着她,有个被抛弃的小女孩,需要被看见。
要不是在心理导师的安全场域里,这个被抛弃的记忆也不会浮上来。
幸运的是,和很多正在经历治愈之旅的朋友一样,悦心也开始学习用爱和温暖,拥抱自己的内在孩童,看见她的悲伤,接纳她的需要,陪伴她,滋养她。
这就是打破魔咒的重要进程。
“没有人爱我?这当然不是真的。不管别人怎么对我,我也会是坚定地爱着我自己的那个人!”治愈后的悦心如是说。
另一边,琼英女士也在同样的治愈进程中发现,“没有人爱我”这个声音,并不是只有自己才有的声音,而是在家族中“传承”下来的系统的声音。
她观察到,她的妈妈也是在婚姻中不停地付出,又不断地抱怨,几十年如一日。
正是因为妈妈内在也有着深深的“不被爱”的信念,甚至妈妈的妈妈也一样。
一家至少三代人,都重复着同样的家庭关系,女性重复着同样的命运。
幸运的是,琼英意识到了,这种负向信念,是被植入的信念,并不代表真正的自己。
而真正的自己,是可以重新用爱把自己养育一遍。
当她真正转变的时候,她发现,原来妈妈也是深深爱着自己,尽管两人有那么多的纠缠羁绊。
原来生命中本来就有很多的爱的连接,只是以前被“创伤”遮盖了。
当“创伤”被治愈,就有空间腾出来,留给爱。
相信你也会有这样的感觉,一旦拥抱了内在小孩,会发现自己内在有着那么强大的爱。
在每一个细小的地方,一花一叶,一草一木,周围的一切仿佛都在爱你。
不是没有人爱你,而是你被创伤拉垮,看不到更大的生命真相。
原来你想要的一切,都在身边的每一个细节里,只是你忽略了他们。
是时候看着自己拥有的东西,享受生命了。
真相是,你并不孤独,
你被生命全然“宠爱”着
那我们要怎样更好地“重新养育”自己,连接生命本来的爱呢?
首先,从“圆满感”出发去生活,然后拼命感恩。
当你选择看着自己已经有的东西,而不是盯着自己失去的、爱而不得的东西,你的内在就会越来越满足,最后抵达本自具足。
但不顺心的事情发生时,也不需要批判,不需要失望,只是去感恩就好。
感恩所有的到来,会让我们回到圆满。
正如琼英在人生后半段,不再盯着“吸血鬼”家人看,而是珍惜自己已有的爱的连接。
慢慢地戾气一点点减少,越来越温柔。
其次,一个重要的规则:想要什么,就给出什么。
爱出者爱返,福来者福往。
悦心最近在练习的是,不断地给出去爱,哪怕只是陪伴和祝福。
但付出爱有一个重点,是“无所求”。无所求意味着,不要给超出你意愿的爱。
如果你付出的部分超出了意愿,那一定是有所求。有所求就有控制,就远离了爱。
这对一个人的觉察力要求很高。但我们可以练习在“利他”和“尊重自己”之间,找到一个动态平衡。
最后,时刻觉察内在小孩的“不被爱”信号,回过头来不断滋养自己。
我们在日常中,有很多细小的事情,都可能引发内在小孩的不安和挫败。
如何识别信念和情绪?可以用“内在三角”模型:觉察自己的情绪,信念,以及身体感受。
比如,悦心感受到不被心仪对象尊重,可以马上感受内在的不舒服,在身体的哪个地方?
有可能是腹部,这种情绪可能是生气、难过、委屈等等。
这时的信念或许是“他不尊重我”“我需要他的爱”等等。
一旦感受到匮乏,一旦感受到内在小孩受伤,马上回来调节内在三角,或者改变信念,或者陪伴自己难过,或者抱持身体感受。
可以用这个方法持续观察自己,调整自己,滋养自己。
只有不断滋养自己,才可能不断给出爱。
我很喜欢罗令君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体验爱,是在给出去的时候。
爱不是一种能力,是一个选择。
当你可以爱生命,会发现生命一直都在爱你。
最后,愿你我此生都能,成为自己一直在找的爱。
连接内在真正的爱,德芬老师有非常落地的方法,启发了无数人从关系中修成自爱圆满。诚挚邀请您加入3天“亲密关系体验营”,一起在爱中修行。
*本文由张德芬空间主笔团成员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作者丨李绚彦
编辑丨李小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