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眼中,“上火”可能无处不在,而且还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词汇。当嗓子疼的时候,可能别人就会提醒自己是上火了,或许也曾经给别人诊断过上火的情况。
“少吃点辣椒,容易上火。”
“昨天刚吃了烧烤就冒痘了,这是上火吧?”
诸如此类的话屡见不鲜。到底何为上火?上火了又该如何去除?这里小编就给你一些实用的建议。有些“火”,靠清热去不了
不少人出现喉咙痛、牙龈出血等症状时,首先就想到是上火了,
于是就买一些清火药来吃,有时候会发现效果并不好,这是因为有些火靠清热是去不了的。
中医认为上火也分虚实,首先要先探虚实,
中医理论认为,在我们的人体内有阴阳两种属性,在正常的情况下“阴”和“阳”是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
但是当“阳”比“阴”多的时候,就会出现上火的表现,具体又分成两种情况,
一种是实火,也就是“阴”正常,“阳”多了,这时候就适合清热去火;
另一种是虚火,是指“阳”正常,“阴”不足,出现“阳”假性过剩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滋阴才能够去火,清热反而会起反作用。
从具体的症状来看,小便黄、气味重且舌质红、大便干结、发热时出现全身燥热、口渴等症状都属于实火;
小便颜色淡、清、大便干结且舌质淡白、大便稀软或腹泻、腹泻或大便稀软、不喜热饮等症状是虚火。
人体的各个器官都可能会有上火的情况,想要判断是哪个位置上火,可以从舌头的表现看出来。
火气旺不旺,问问舌头就知道
1心火症状:心烦急躁、睡眠不好、面赤口渴、小便发黄、大便偏干、心中烦热、口干、肌肤疮疡等。
心火也分为虚实两种,虚火会出现低热、口干、盗汗、心烦等症状;实火会出现小便短赤、反复口腔溃疡、口干等症状。
舌头表现:心火在舌头上的主要表现是舌尖红、口舌生疮。
2肺火症状:咳嗽胸痛、失眠、咽干疼痛、潮热盗汗、口鼻干燥、干咳无痰、手足心热。
舌头表现:肺火在舌头上的主要表现是舌头的前半部分发红。
3胃火症状:表现为腹胀、胃部灼热、牙龈肿痛、食欲不振、胃部疼痛、口臭口干、大便糖稀、便秘等。
胃火也分为虚实两种,虚火会有轻微咳嗽、食欲不振、腹胀、便秘、舌红、少苔的表现;
实火会有口干口苦、上腹不适、大便干硬、胃疼,想喝凉水等表现。
舌头表现:整个舌头比较红,有的时候舌头红的同时舌苔也黄,黄色的舌苔将红色的舌头覆盖都是胃火的表现。
4肾火症状:肾火通常是虚火比较多,主要表现为耳鸣耳聋、失眠多梦、盗汗、遗精、头晕目眩、傍晚口干、牙齿松动或疼痛、手脚心热,有时还会出现腰膝酸软、尿道灼痛、足跟痛、胫骨痛等症状。
舌头表现:表现为舌红少苔,严重的人舌头会更红,少苔或没有苔,也可能有一层薄薄的黄苔,这都是肾火的表现。
5脾火症状:脾火通常是虚火,脾气虚的人会总感觉全身没劲、累,胃部胀满、不想吃东西、大便偏软、不成形。
舌头表现:正常的舌头颜色是淡红色的,但是有脾火的人舌头发白,血色很少。
当五脏六腑上火的时候,有的人会觉得根据不同部位的上火情况来选择吃药比较麻烦,有没有一味药可以同时灭去五脏六腑的火呢?
一味药能同时灭去五脏六腑的火
有一味药,能够帮助去“肺火”、“胃火”以及“肾火”,这味中药就是知母。单味药泡水喝6-12克。
知母味苦、辛,性味寒、凉,入脾肺肾三经,是一种比较有名的中药,具有滋阴润燥、清热泻火的作用,是一种很好的下火药。
中医认为,知母偏润,所以具有滋阴的作用,能够通过滋阴来达到降火的目的。
首先,知母能够滋肺阴,去肺火。《本草纲目》中说,知母可以“清肺泻火”。
在《治证准绳》中记载有一个滋肺阴,去肺火的方子,叫做二母散,其中就用到了知母,专门用于治疗肺热燥咳。
二母散用法:知母、贝母各等分,为细末,每次服用1-3克。功效与作用: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其次,知母能够滋胃阴,去胃火。《重庆堂随笔》中提到,“知母,清肺胃气分之热。”
最后,知母能够滋肾阴,去肾火。
有一个有名的中成药叫做知柏地黄丸,专门用于滋肾阴,里面用到了知母,而且是这个方子中很重要的一味药。
知母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早在《神农本草经》里就已经被列为中品,并有“蚳母、连母、野蓼、地参”这样的别名。
从植物来源来说,知母属于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入药的部位是知母的干燥根茎。在河北易县、张家口、蓟县、山西、河南、内蒙等地都有出产。其中,河北易县所产者素有“西陵知母”的称呼,被视为道地药材。
从市面上的商品知母来看,知母可以分为毛知母和光知母,其中:毛知母:外观为扁圆柱形,有时分叉而稍弯曲,就像一条干燥的虫子,全身长满棕黄色的绒毛和叶基纤维。
知母的根头处有个叫“金包头”的特征,这是传统本草家鉴定真伪的特点,为残留的浅黄色叶痕或者茎痕,残存的纤维束包住根茎头而得名。
知母的表面有纵抽沟,环纹明显,下面多光秃,为椭圆形须根痕,质脆而易断,断面黄色,散生纤维管束,味微甜而后苦。入药者以身条肥大、外皮附金黄色须毛,质坚实柔润,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肉知母:又叫光知母,就是新鲜毛知母去净外皮晒干而成。外观黄白色,有纵皱和须根痕,其它和毛知母完全一致。
现代科学发现,知母的主要成分就是多种甾体皂甙,它们水解后会成为皂甙元,此外还含有较多的烟酸。这些生物物质也就决定了知母的药理作用,大概有:
1、解热。
2、抗菌。
3、镇静。
4、祛痰。
传统中医认为,知母的性味苦寒,能入肺、肾、胃三经,主要就是能解热除烦、清肺滋肾。常被用于各种热病口渴、肺热咳嗽、阴虚燥热的虚汗骨蒸诸证。一般直接切片生用,也有惯用盐水炒制后使用者。
综合历代医家对知母的使用经验,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和掌握:
一、清实热:
知母常被用于清气分实热,尤其是古代夏天出现的高热不退被称为暑疟者,常用知母和石膏、青蒿、麦冬、石斛、金银花之类配伍,以辅助石膏清热之用。
其中,知母也有很主要的解热镇静之用,代表方剂如白虎汤;
二、退虚热:
知母也是中药系统里少数几味能同时用于实热和虚热的品类。一些慢性消耗性疫病引起的长期地热不退,或者午后潮热,骨蒸盗汗,脉沉细而数。
这时候,知母常与青蒿、鳖甲、地骨皮等配伍。而女子产后劳热,知母也可以适当运用。
三、清肾火:
中医对于肾火,其实是很少用清泻之品的。但如果肾阴虚而导致阴虚火旺,出现一些梦遗滑泄之证,同时伴有喉痛咽干、腰酸酸软等现象。
此时最常用的一个组合就是知母配伍黄柏,其中,知母有镇静滋阴,黄柏能降火泻热,代表方剂如知柏八味丸。
四、下焦淋浊:
常见于一些泌尿系感染等情况,如果伴有阴虚阳亢之“热象”,知母也常被用到,一般以茅根汤、或金银花汤送服。
五、胃经虚火:
胃经虚火上炎,常会引起一些口臭、口腔溃疡、牙周问题、喉痹喉痛,知母常和玄参、生地、露蜂房、甘草等配伍。
六、消渴:
知母也可以用于消渴、也就是现代科学所说的糖尿病,如果伴有烦渴、烦热,辨证属于肺胃燥热之证,可以用知母和天花粉、麦冬等配伍,以滋阴生津。
最后,知母也可以外用,对于一些紫斑和过敏性皮疹,可以用知母加醋磨汁后涂抹患处,有一定的退疹之用。
当然,作为一味苦寒之品,知母也有一定的使用注意事项:
1、知母有“滑肠”作用,脾虚便溏者不宜;
2、古代中医认为,孕妇宜慎用知母。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知母性苦寒,所以不适合虚寒体质喝容易腹泻的人服用,以免加重症状。
很多人因为工作、生活和家庭的压力导致心焦气燥,所以很容易就上火,这时候我们应该根据上火的症状来分辨是实火还是虚火,然后再对症解决。
很好
太有研究了[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