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者》王一博的50块大洋工资放在现在是多少钱?

进击的书虫 2024-03-28 20:58:59

在热播剧《追风者》中,王一博扮演的魏若来刚到中央银行工作时,工资是15块大洋,后来沈图南给他涨到了50块大洋一个月,魏若来兴奋不已,甚至有点不敢置信。这部剧背景设定是1930左右的民国时代,那么魏若来的这个收入在当时算个什么水平呢?如果把他的工资放到现在算不算高薪呢?

下面我们就详细分析一下:

开始咱们先大概说一下在民国时期的大洋和人民币的兑换:

在民国以前时期(1912年以前),一块大洋(一两银子、一枚银元)≈800元人民币;

在民国时期(1912年1月1日至1949年9月30日)一块大洋≈400元人民币;

在解放后(1949年10月1日之后)一块大洋≈200元人民币。

根据以上的兑换数值,剧中的时代背景是1930年左右,我们可以得出魏若来的50块大洋,约等于现在的20000块,这个收入在现在的中国,也绝对算得上是高薪的工作了,更何况魏若来是在中央银行工作,相当于现在的中央人民银行,这不仅仅是收入的问题,身份也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了的,中央银行行长的亲传弟子,以后的发展不可限量,说上一句人上人也不为过。

上面的算法只是粗略的算一下,当然,这种换算方法不是特别准确,要想更精确的算出准确的兑换数值,我们还要对比一下,当时人的收入和大洋的购买力!

那么,当时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大概是多少呢?据了解,在民国时期的上海,普通工人一个月大概可以赚20-40块大洋,教师、医生、记者等人员的月工资大概有100-200大洋,这已经算很可观的收入了,生活能过得相当滋润了。相信鲁迅先生大家都不陌生吧!

鲁迅先生,当时一个月的工资大概是300块大洋,再加上每个月他还要发表一些文章,稿费可是论字算的,鲁迅先生每个月的保守收入为120000块,这还只是他的工资收入,稿费没有算,总体算下来,一年200万的收入还是有的。

当时的大洋购买力是很惊人的,鲁迅先生一个月的工资可以在北京买一套四合院,也就是300块大洋。在民国初期,一块大洋能够买很多的东西,1920-1925年上海一块大洋可以买30斤大米或8斤猪肉,但是到1936年以后,物价上涨开始上涨,一块大洋在上海可以买16斤大米或4-5斤猪肉,但是工人的工资也随着上涨。

现在再说一下《追风者》王一博的50块大洋工资在那个时代算不算高薪?剧中的背景已经是1930年以后了,所以魏若来的50块大洋在平民眼中也只是比较高而已。

我们再顺便了解一下民国时期的工作阶级体系:政府公务员、军队高级指挥官、教育界人士(教授、大学教师、普通老师)、社会专业人士(记者、律师、医生、工程师等)、普通工人和人力车夫、农民。

根据当时国民党公布的消息,蒋介石和李宗仁等高级将领工资是800大洋,当然还有各种补助,加起来不只这些,还有就是这些大人物都身兼数职,每一个职位都要领一份工资,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他们估计也不会靠工资活着。另一个和鲁迅同时代的文豪胡适的工资更多,补贴+俸禄每个月要1400块大洋,比老蒋还要多。

0 阅读: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