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小米手机3发布,当时的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受雷军之约从美国硅谷赶到北京,参加小米公司的新品发布会。
在雷军介绍完后,黄仁勋一路小跑上台,用着蹩脚的中文,说了开场的第一句话。
“大家好,我也是米粉,大家米粉吗?”
这个最基础的语文错误,让台下的观众哈哈哈大笑,谁也没有想到。
命运的齿轮在此刻开始转动。
受益于AIGC浪潮,2023年初,英伟达市值3600亿美元,但截至2024年3月9日收盘,该股市值已经暴增至2.19万亿美元,仅次于苹果和微软。
而当初需要黄教主屁颠追随的小米,市值只剩下了400亿美金不到。
一方面,我们需要感叹,选择比努力重要,赌对时代大方向,一切皆有可能。
另一方面,有没有可能,美国的某些AI龙头公司,现在已经进入了史诗级泡沫状态?
其实啊,这和之前的元宇宙,AR,区块链炒作,并没有什么两样。
最后大概率是泡沫破裂,一地鸡毛。
而英伟达股价最近一个月的这波冲高,将见到它未来整个生命存续期的“珠穆朗玛峰”。
1)炒股炒的是预期,不是现实。
有人说英伟达虽然现在70多倍PE,但是过一年就变40多倍了,世界第一龙头算贵么?
我想说,AIGC爆发的囤货需求,不等于真实产业需求。
而且你不能拿过去2年的业绩增速,来线性外推。
之前的新能源龙头,也是几倍业绩增长,在最高点算也才30倍PE,结果现在呢?
要警惕景气周期里,商品涨价带来的低PE陷阱,看PS可能是更真实的。
咱们看市销率,英伟达高达38倍PS,比2000年的思科还高。
50%的净利率,不会有很多竞争对手拼命挤进来,下游拼命自研么?
2)英伟达的护城河并没有苹果那么强,而且正在被光明顶围攻。
我们长期投资股票,最重要要看这个公司有没有独特的护城河,是其他人根本无法进入的阻碍。
英伟达,说穿了本质上是一个软件公司。
它没有自己的芯片制造厂,基本上都是台积电代工的。
英伟达的显卡芯片,本身就是简单的计算流水线,而且是非常多一模一样的并行计算流水线。
这样的并行计算GPU芯片并不是说难到天际,别家做不出来,别家也是可以做的,至少相比CPU的复杂指令集要简单的多。
但因为GPU只会进行中简单加减乘除运算工作,无法理解人提供出来的复杂任务。
所以需要英伟达写出硬件驱动和软硬件算法转化的算法平台,将人类提出的复杂工作转化为底层的加减乘除运算,提供给GPU核心进行计算。
这个算法运算转化平台,在英伟达内部叫做CUDA,20年积累出来的护城河。
CUDA本质来说是一个编程开发环境,就是一个程序。
但是你不想想看,英伟达的市值已经2万多亿美元了,合人民币15万亿人民币,这个量级的市场前景,这么巨大的财富——怎能没有人垂涎?
一方面客户很多都是大B,他们是舍得花血本去攻破CUDA壁垒的。
比如Google扶持了Groq,微软打造了Triton。
另一方面,芯片行业的竞争对手们也会拿到更多融资拼命追赶。
中国已经有三家H公司,能拿出一个代际以内的产品,而且有大量客户表达出了兴趣。
100~1000倍的赔率,有一点希望,大家都会抓住猛冲的。
江湖各派高手围攻光明顶的场景,正在AI芯片行业发生。
3)算力需求终有极限,不能天马行空乱推。
很多研报里面按计算器,按出来百倍千倍,但都忽视了重要的两点。
第一很多公司在做软件层优化,减少算力需求,这个也是数量级层面的。
第二算力的需求受限于客户的预算,不可能看不到效果无限制投入。
英伟达本质是AIGC的capex投入,现在AI应用还很少有公司产生现时效益ROI的,都是为未来投入,但这终有一个限度。
买卡的主力是美国互联网巨头,但英伟达市值已经超过了美国所有互联网巨头总和的20%,如果这样可持续,就说明这些大公司都帮它打工咯?
如果不能有持续的技术突破,终端应用付费不及预期,现在的抢库存,随时会演化成长达数年的去库存。
FOMO的时候,不用按计算器,一旦趋势暂缓,大家都会冷静下来。
4)交易层面,种种信号都指向阶段顶。
天量见天价:单日1040亿美金成交量,堪比大A整个市场。
顶级大佬做空:管理1000亿美金的段永平开始卖call,并且在雪球上公开发帖。
中国全网吹英伟达:词条热度历史最高,《爆炒英伟达的人,已经财富自由了》刷屏。
雪球评论氛围感人:已经有人看到了十万亿美金。
笔者对自己的期许是:不媚俗,不向强权低头,永远站在鸡蛋的一边。
很多砖家、自媒体看到高科技这三个字,腿就直接跪下去了,真是贻笑大方。
我坚信,只要给国内AI芯片企业足够的时间和投资,追赶英伟达并不是什么难事儿。
只要有足够的底层硬件,开发出类似OpenAI的模型也可以预期,本质上就是软件嘛。
软件只要投入足够聪明的人和足够多的人,还有钱,什么搞不出来。
不信您看,OpenAI最火的文生视频Sora平台,背后的核心研发团队有一半是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本科还是华中科技、上海交大毕业。
迟早能搞出来的。
只要咱们多一些耐心,多一些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