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到北京,圆梦冬奥,我们有多拼?

南方+客户端 2022-01-12 20:55:54

北京,北京。

再过23天,奥林匹克圣火将再次在鸟巢点燃。

带着“拼”字当头的奋发劲,带着“很中国”的自信心,带着全民集体奔赴的热爱,这座“双奥之城”,准备好了——

“一起向未来!”迎接再一次的“无与伦比”。

有天赋就能躺平?爱“拼”才会赢

1980年,中国人首登冬奥舞台,中国花样滑冰第一次走出国门。

当时国内排名第一的花滑运动员姚滨首次代表中国出战世锦赛,无奈成绩垫底。4年后,萨拉热窝冬奥会,他披甲再战,又遇挫折。

带着遗憾,姚滨卸下运动员的角色。心有不甘,他又挑起总教练的担子。

视频截图

没有比赛录像,他跑去黑河的中苏边境看世锦赛,研究外国选手的冰上动作。

缺乏中文资料,他找来花样滑冰方面的国际杂志,学习国外的教学经验。

从一纸空白到理论创新,姚滨自行摸索出的“姚氏技术”成为中国选手的看家本领。

从服装到选曲再到编舞,甚至给队员“开小灶”,姚滨亲力亲为。

在他的带领下,中国花样双人滑终于破“冰”。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申雪/赵宏博夺得双人滑奥运首金,中断俄罗斯垄断46年的历史。图源:新华社

“我用了一生的努力,来打破这个纪录。”

中国花样双人滑从谷底到顶峰,姚滨是见证者,也是缔造者。

而要追溯中国的冬奥首金,不得不提中国冰雪运动的“王牌之师”——短道速滑。

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杨扬赢得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冠军,实现“零的突破”。

2002年2月16日,杨扬在盐湖城第十九届冬季奥运会短道速滑女子500米颁奖仪式上。图源:新华社

训练缺乏天赋,成绩垫底;赛场被判犯规,痛失金牌……23年运动生涯,59个世界冠军,这位中国短道速滑“拓荒者”的成绩,来之不易。

“一个人努力了,就一定会超越自我。”

杨扬带着不服输的拼劲,在国际赛场大放异彩。

2004年,10岁的武大靖在电视上看到杨扬滑过冰面的掠影,深受所动。

“我也要练短道速滑!”

然而——

第一次上冰摔了107次、在凌晨的露天冰场迎风训练、在国家队当了两年女队陪练……困顿、迷茫、挫折,武大靖没有退却。

2018年平昌冬奥会,武大靖犹如一道闪电从赛场上划过,为中国男子短道速滑队赢得了第一块奥运金牌。

2018年2月22日,在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决赛中,中国选手武大靖(中)以39秒584的成绩夺冠。图源:新华社

“只要不断努力,就会成功。”这是武大靖的人生信条,也是中国短道速滑队几代人的真实写照。

当然,有天赋也并不是一切,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谷爱凌就深有体会。

2021年3月,美国阿斯彭,自由式滑雪世锦赛女子U型池决赛打响争夺战。谷爱凌带伤出战。

右手骨折,大拇指韧带断裂,谷爱凌没有以熟悉的持雪杖滑行方式出场,但她以优秀的腾空高度和流畅衔接,拿下本场比赛最高分:93.00。

谷爱凌在比赛中。图源:视觉中国

“这是我第一次在没有雪杖的情况下比赛,非常兴奋能向世界宣告:伤病难不倒我。”

前不久,谷爱凌结束了北京冬奥会前的所有赛程,将2021/2022国际雪联自由式滑雪世界杯的6金2银1铜收入囊中。

“本赛季,谷爱凌除了赢什么都没做!”

果真如此吗?

“他们正常只能看到我跳起来的那一瞬,感觉很容易。从早晨9点到晚上9点一直训练,真的非常非常累,得找时间在缆车上吃饭或者休息几分钟,吃几口饭然后接着去训练。”

谁说有天赋就能躺平?

你眼中的“轻松”夺冠,是他们365天“咬定青山不放松”创下的辉煌。

不断尝试,不断摔倒,不断克服,才能最终战胜。

从北京到北京,一直在拼

从北京到北京,已经过去14年。圆梦奥运,一直在拼的,不只是运动员。

北京京承高速旁,某冬奥会签约酒店——

大门前,黄线划出了隔离带,“请在闭环管理线内活动”的中英文提示牌十分醒目。

大堂里,消毒机器人正在工作,它旋转着喷头,按设定路线行走,向空气中喷洒着消毒液。

接待处,一块透明挡板隔在了前台与客人间。在出示了冬奥会身份注册卡、北京健康宝、核酸检测证明、疫苗接种证明后,人员方可入住。

1月10日在主媒体中心外拍摄的交通班车乘车点。图源:新华社

“不要与社会面接触、每日进行健康监测和核酸检测、乘坐冬奥专用车辆往返指定场所、全程佩戴无呼吸阀的N95/KN95/FFP2口罩或同等标准的医用防护口罩……”防疫提醒,事无巨细。

安全办奥,“中国式防疫”真的很拼。

1月10日在主媒体中心内拍摄的防疫消毒用品。图源:新华社

除了做好防疫,比赛场上的医疗保障,同样是上下通力合作。

以冰球场馆为例,在距离冰球场地仅35米处,就有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的牙科诊室。

将“牙医室”搬进“五棵松”。五棵松体育中心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冰球项目场馆之一。图源:北京青年报

“冰球,一旦球打到嘴部的话,有可能就会‘满地找牙’。”

北京冬奥组委运动会服务部部长于德斌介绍道:“我们选派了北京的口腔医院作为主责单位,做好这方面的医疗救护保障。”

再如高山滑雪、雪车雪橇等赛事,运动员发生骨折和多发部位的损伤概率较大。

“我们就把治疗运动性创伤见长的北大人民医院、骨科见长的积水潭医院作为场馆保障医院。让专业对口,让最好的医院、最强的医疗团队参与救治。”于德斌说。

冬奥村(冬残奥村)内一景,显示综合诊所的路标标识随处可见。图源:央视新闻

据了解,三个冬奥村的综合诊所设置了牙科、急诊、内科、外科、眼科、耳科等18个科室,满足了比赛开始后,每天16个小时基本门诊和24小时紧急救治和转运需求,3100多名医护人员坚守在竞赛场地一线医疗站。

不只要安全,办好“精彩冬奥”,“中国式浪漫”也很拼。

平昌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上,中国第二次向世界展现出不同的“北京8分钟”,奏响令世人为之倾倒的序曲。

而今,北京冬奥会开幕在即,开幕式的排练和制作等工作正紧张有序进行。

从“我”到“我们”,从“讲历史”到“向未来”,再次操刀奥运会开幕式的张艺谋也“浪漫”了一回。

“这一天立春,是非常好的兆头。所以,一定要把它用到开幕式上。万紫千红总是春,有那么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真的像北京冬奥会主题口号一样‘一起向未来’。”张艺谋说。

不止张艺谋,“双奥人”再度合作,一起勾勒北京冬奥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运动之美,共同奔赴一场“春天的约会”。

中国式防疫,这是运动员圆梦的保障;中国式浪漫,这是双奥之城的自信。

“北京做国际大赛的东道主,总会交出满意答卷。”

是的,你可以永远相信中国!

“一起向未来”,不是说说而已

逐梦冬奥,不只是一群人在奋斗。

这场举世瞩目的盛会背后,有努力备战的运动员,有勤勤恳恳的幕后人员,更有热情高涨的亿万中国民众。

不信你看——

连续8年举办的全国大众冰雪季,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吸引近亿人次参与其中;

全国各地冰雪活动百花齐放,首届湾区冰雪文化节不久前盛大开幕,掀起粤港澳冰雪运动热潮;

“冰雪运动进校园”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近距离接触冰雪、体验冰雪、爱上冰雪;

没有条件也要努力创造条件,脑洞大开的“家庭版冰雪大赛”为冬奥“打call”;

……

北京冬奥会,十四亿中国人是最坚强的后盾。

乘着北京冬奥会的东风,冰雪运动的种子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已经从愿景变为现实。

图源:新华社

放眼全球,国际社会对北京冬奥会始终保持极高的期待。

俄罗斯总统普京多次声援中国,他说:“我对中国朋友能够成功举办冬奥会深信不疑。”

美国奥委会主席苏珊娜·莱昂斯公开反对抵制行为,她说:“应该通过运动更好地促进全球和平与合作。”

国际滑雪联合会主席约翰·埃利亚施高度赞扬北京冬奥,他说:“所有的运动员、组织者和观众,都非常期待北京冬奥会开幕。”

不少外国网友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念念不忘,他们说:“相信北京冬奥会将会给世界带来又一次惊喜。”

1月10日,来自孟加拉国的留学生伊淑在稻渔空间体验冰上自行车,共同迎接北京冬奥会的到来。图源:新华社

北京冬奥会,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奥林匹克大家庭,属于全世界。

奥林匹克精神,是公平竞争,是相互理解,是彼此团结。“一起向未来”不是说说而已,“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也从来不只是一句口号。

“只有每一个人都尊重奥运会,超越政治分歧,我们才可以实现团结世界的使命。”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如是说。

2015年7月31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图源:新华社

携手同行,共赴美好。

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运动员在奋斗,东道主在努力,也需要全世界的人们团结一心,共同行动。

冬奥荣光,全球共享。

成功举办一场属于全人类的体育盛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言必行,行必果。

【话题整合】辜继漫 古嘉莹

【策划】曹斯 胡良光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