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拖延和害怕失败背后,往往有一个习惯控制和高要求父母

百合读书 2024-11-02 12:14:57

糖糖在《别让情绪绑架爱》中说:

以孩子为镜,父母可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而孩子厌学和害怕失败以及拖延背后后,往往是有一个高要求和习惯控制的父母。

这句话可能会惹恼很多父母的质疑,明明是孩子不学习,明明是孩子胆小,脆弱和玻璃心,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呢?

而且自己也根本没有控制过孩子,还不是随着孩子想怎么玩怎么玩,玩游戏也不敢多说几句。

但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并不是不允许玩,只能学习,不能摸一下手机,不能玩一下游戏,而是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控制与操纵。

比如说,当看着孩子玩时,就去批评,指责或是唠叨,一遍遍提醒:该吃饭了!该放下手机了!该去写作业了!该去复习了!

即便孩子很不耐烦的反驳父母,即便孩子压根不会听父母的话,但父母对孩子控制的本质并未改变。

那父母为什么会控制孩子呢?糖糖在书中的一句话揭开了本质:

喜欢控制别人的人,似乎在关系中处于比较强势的地位,但实际上喜欢控制他人,往往是基于内心的怯懦。

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我也不太理解,为什么控制的人反而是内心怯懦的人呢?

经过糖糖的解读,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人们正是由于内心的恐惧和怯懦,才会产生恐惧和担心,这时控制就能成一种本能。

像呼吸是可以自由自在,所以就不存在控制。

而那些不确定的东西,才会被控制,本质是“控制无能”,是安全感不足造成的。

你想啊,当父母对孩子有着很高要求和控制时,孩子一旦达不到要求就会扯谎,或者自责或自我否认。

被控制的孩子,安全感极度缺乏,越想要安全感,越会担心,越担心,越滋生恐惧心理,导致产生回避行为。

而厌学,拖延或是害怕失败,本质上都是因为担心和恐惧,所以习惯性逃避。

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很多是习得,家长的一个不满的延伸,一句责备的话语,或者一句生硬的语言以及一个厌恶的表情,都写满了对孩子的不满。

同时,这些信号都会被敏感和善于洞察的孩子尽收眼底。

越敏感的孩子,觉察力和洞察父母表情和内心越透彻,越是对父母潜意识的真实想法捕捉得越清晰。

与控制相反的爱是滋养和保持。关于抱持,糖糖是这样诠释的:

抱持性态度强调的是给予孩子充分的爱、理解、接纳和支持,让孩子在一个温暖、安全的心理环境中成长。但这并意味着完全放任孩子,没有任何规则和引导。

这句话,让我很受益。也让我明白无条件的爱并不是随便孩子想怎样就怎样,尊重孩子个性和引导孩子的行为,并不矛盾。

比如父母可以共情孩子的感受,可以理解孩子,但也对孩子不合理的行为委婉拒绝。

而控制则是给孩子提一个要求,并想让孩子顺着自己的想法以及正确的道理来行事。

在我看来,当孩子出问题时,不要总想着怎么改变孩子?要怎么办?而是要多去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父母的家庭教育出了什么问题?父母要做哪些提升?

这些才是父母真正能帮助孩子的一些举措,而不是一味的埋怨和指责。

结合我家孩子,我对他的教育方式已经从之前的给建议,让他听话做事,按流程,转变到尊重他自己,先让孩子说出他的计划,然后随他自己试错。

而我也不再给现成的方法和步骤,将更多主动权和选择权放给孩子,对孩子的每一个决定都支持和鼓励,允许孩子做他自己想做的事。

对于我来说,虽然我有些想法比孩子成熟,看问题比孩子透彻,但我也有自己的局限与刻板思维,也会经验僵化。

当我不觉得自己完全正确时,我就能接受孩子跟我想得不一样,不按我的想法去做事,也能允许我和孩子的价值观和思维不同。

这时,我保留我的意见,不想着去纠正他,而他也不去说服我,非要听他的。

各自独立,各自遵循内心的想法去践行。对错不重要,重要的是各自允许对方都做自己,哪怕是试错也是一种经历与过程。

这样下来,孩子反而不会患得患失,也会把学习和成长当成自己的事,逆商和自驱力都同步提升了。

我想对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允许孩子遵从内心,做他想做的事。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