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称为灭国神将,为唐朝开疆拓土灭三个国家,为何死后却被抹黑

夏有南风 2024-11-20 03:10:17

文字/编辑:夏有喃风

对于历史人物来说,无论是好是坏,他们的是非功过都是留予后人评说的。

而这样就造成了一个问题:明明是正面人物的大英雄,在后人写的话本演义里却被抹黑成了奸贼。

最典型的就是武大郎,正史记载他是一个进士出身,能文能武的好县令,到了《水浒传》里却成了个买炊饼的“三寸丁谷树皮”。

而唐朝名将苏定方,也是这样一位“受害者”,在历史的记载中,他是战功赫赫的开疆拓土者,是“一人灭三国,皆生擒其主”的传奇人物。

然而,在民间传说和演义小说中,他却被塑造成一个阴险狡诈、反复无常的反派角色,与罗成、薛仁贵等英雄人物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巨大的形象反差,不禁令人深思:究竟哪个才是真正的苏定方?

苏定方,原名苏烈,河北武邑人,自幼便展现出与同龄人不同的特质。

当其他孩子还在吟诗作对的时候,苏定方却对舞刀弄棒、骑马射箭更感兴趣。

少年时期便“骁悍多力,胆气绝伦”,15岁就跟随父亲苏邕参军,四处征讨贼寇,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展现出过人的勇气和武艺。

隋末天下大乱,烽烟四起,各地豪杰纷纷揭竿而起,逐鹿中原,作为一个能征善战的强人,苏定方自然是各方势力争相抢夺的。

而苏定方也是“择良木而栖”,他最初投靠了河北起义军首领窦建德,成为其帐下的一员猛将。

等到窦建德兵败身亡后,苏定方又转投刘黑闼麾下,换了一个老板继续“打工”。

然而苏定方的眼光是真不咋行,“新老板”刘黑闼最终也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兵败被杀。

两次投靠的失败,让苏定方认清自己虽然打仗有一手,但想要洞悉这乱世风云还是太勉强了,于是索性回到了家乡归隐,不愿再卷入乱世纷争。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值此乱世,各方怎么可能让这样一个猛将就这样归隐田园呢,实在是太浪费了。

于是,刚刚继位的李世民便派人去请他出山,为朝廷效力。

起初苏定方还是婉拒的,可“好女怕缠郎”,面对朝廷三番四次上门的招安人员,他最终还是出山了。

然而苏定方早年的经历,在演义小说中被刻意歪曲和放大,将其塑造成一个反复无常、见利忘义的小人。

先效忠窦建德,再从刘黑闼,最后又成了唐朝的将军,苏定方的这段经历,光看后世话本演义里的描写,那妥妥就是一个“三姓家奴”的形象。

可是,我们不能忽略当时的时代背景。

隋末唐初,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忠诚和背叛的界限变得模糊,个人命运常常被裹挟在时代的洪流之中。

许多名将,如秦琼、魏征等,都曾多次更换效忠对象,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最终成为名垂青史的功臣。

话归正题,公元630年,苏定方跟随李靖征讨东突厥,担任先锋,率领两百骑兵夜袭突厥牙帐,生擒颉利可汗,为唐朝彻底击败东突厥立下大功。

然而,胜利的背后也隐藏着残酷的现实,苏定方虽然战功显赫,但也并非一点缺点没有。

在征战途中,苏定方曾纵容士兵劫掠突厥平民,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也成为后世诟病他的一个污点。

再之后就是25年后的公元655年,高句丽联合百济、靺鞨进攻新罗,唐朝应新罗请求出兵援助。

苏定方随军出征,大败高句丽军队,并斩杀俘虏千余人。

此战之后,63岁的苏定方才真正一战成名,诠释了什么叫“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开始受到皇帝重用。

公元657年,苏定方被任命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再次征讨西突厥。

他率领一万精兵,大败西突厥十万大军,生擒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彻底平定了西突厥,将唐朝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中亚地区。

公元659年,葱岭以西的疏勒、朱俱波、喝般陀三国叛唐,苏定方再次奉命出征。

他率领一万三千名士兵,一日夜奔袭三百里,直捣敌军大营,迫使三国国王出城投降。

公元660年,苏定方率领唐军远征百济,水陆并进,势如破竹,最终攻破百济都城,生擒百济国王,灭亡百济。

至此,苏定方完成了“一人灭三国,皆生擒其主”的壮举,成为唐朝历史上罕见的功勋卓著的将领,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天降猛男”。

苏定方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他为唐朝的开疆拓土立下了汗马功劳。

历史上的苏定方,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将领,为唐朝的统一和扩张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在文学作品中,他的形象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一位英雄变成了一个反派角色。

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在最早的文学作品中,苏定方的形象还算比较正面的。

例如,在罗贯中的《隋唐两朝志传》中,苏定方跟随李世民征伐辽东,展现了其英勇善战的一面。

在明朝万历年间的《大唐秦王词话》中,苏定方虽然设计杀死了罗成,但仍然是一个智勇双全、尽忠至孝的正面形象。

然而,到了清初的《说唐演义全传》中,苏定方的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他被描绘成一个反复无常、阴险狡诈的反派角色,先后追随窦、刘两位反派,与瓦岗众英雄为敌,后来更是暗箭伤人,害死了罗成。

即使归顺唐朝后,也常常以奸臣的形象出现,完完全全从一个英雄变成了一个丑角。

这种反派形象在后来的《隋唐演义》、《兴唐传》、《说唐后传》等作品中被不断强化,最终深入人心。

为何苏定方的形象会在演义小说中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这其中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为了迎合读者的喜好,小说家往往会对历史人物进行艺术加工,夸大其事,甚至无中生有。

苏定方在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些争议性的行为,例如纵容士兵劫掠,

这为小说家提供了创作的素材,他们可以放大这些负面因素,将其塑造成一个反派角色。

而且喜欢看小说的都知道,要想突出主角的好,就得加重反派的坏。

为了塑造英雄人物,小说家们往往需要写出一个与之相对的反派角色来衬托。

苏定方恰好就成为了这个“牺牲品”,被塑造成一个与罗成、薛仁贵等英雄人物对立的反面形象。

苏定方的一生,功过分明,就功绩而言,他为唐朝的统一和扩张立下了赫赫战功,“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堪称一代名将。

然而,苏定方也并非没有缺点,他治军严苛,有时甚至过于残暴,例如纵容士兵劫掠,屠杀平民等行为,都受到了后世的批评。

此外,他早年曾多次更换效忠对象,也成为一些人诟病他的地方。

那到底该如何评价苏定方呢?

我们应该以历史的眼光,客观地看待他的功过是非,既要肯定他在军事上的巨大贡献,也要承认他个人行为上的不足。

不能因为他的缺点而否定他的功绩,也不能因为他的功绩而掩盖他的缺点。

苏定方的一生,是历史与演义交织的产物。

在历史上,他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将领,为唐朝的统一和扩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演义小说中,他却成了一个阴险狡诈的反派角色。

他既不是完人,也不是小人,而是一个复杂多面、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苏定方

百度百科:武大郎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