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4月的一天,刚刚指挥完一场战斗的徐海东,身上皮肤每个孔隙都在涔出热汗,正疲劳的躺在藤椅上。
拿着警卫员递过来的毛巾,徐海动二话不说,抓过来就敷在了额头上。
他心里默念:“这次歼灭了敌人数千人,有效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转移,总算是完成了任务。”
还没等毛巾浸透,一阵爽朗的笑声就从门外传了进来。
徐海东将眼一睁,定睛一看,来者不是别人,正是身着布衣的毛主席。
见了毛主席,徐海东赶紧起身,倒了一杯水,说道:“毛主席,这次能胜利,我部第73师师长张绍东立了大功。他作战勇猛,是一个可造之材。”
一听到张绍东的名字,毛主席立即收敛了笑容,踌躇了几秒,严肃地对徐海东说:“海东同志,张绍东不可重用。他有问题,你要多加留心。”
张绍东是谁?毛主席为什么不同意徐海东的意见呢?这背后隐藏着一件蹊跷的叛逃案件。
中央红军的恩人——徐海东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在人民解放军大将的阵列中,徐海东就是极为耀眼的一颗。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延安,见到徐海东,对他的评语就是:“他是我所见的将领中,阶级意识最好的一位。”
徐家以烧窑为生,幼年的徐海东子承父业,长大后成了家里的第七代烧窑工。
1926年春天,徐海东正式加入中共,开始了革命历程。他仅靠1支手枪、8发子弹、17个人,就拉起了湖北省第一支工农武装。
这支武装成了红25军的核心力量,也被称为“娃娃军队”。
本来是留守鄂豫皖苏区的娃娃兵,在得到中央的命令,开始了漫漫长征路。
没想到的是,吴焕先、徐海东领兵有方,不仅让红25军于1935年9月,和刘志丹率领的红26军成功会师,还扩展了部队人数,壮大了红25军的实力。
两军会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由徐海东任军团长。
陕北是个贫瘠之地,要矿没矿,要水没水,生产力相当落后。要养活一支部队谈何容易,徐海东为此是头疼不已。
没过多久,11月2日,中央红军也抵达了安塞县下寺湾。当天,天上飘起了鹅毛般的雪花,毛泽东见到了徐海东。
一见面,相当落魄的毛泽东就向徐海东提出了一个请求:“海东同志,不怕你笑话,我想向你借2500元大洋,用来过冬。士兵没有棉衣,不行啊,会被冻死的。”
红十五军团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生活也很清苦,许多士兵还穿着单衣。不过党性坚定、慷慨大方的徐海东没有多想,就说:“过去,我们天天想着中央,盼着中央。为了迎接中央的到来,我们甚至不惜全部牺牲。现在中央来了,有困难,难道我们坐视不管吗?……支援党中央,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话刚说完,徐海东就从仅有的7000元家当中拿出了5000元大洋,交给了毛泽东。
时隔多年,毛泽东还念着这份旧情,在大将评选的过程中,力主推荐徐海东。
有时,毛泽东和身边人谈到中央刚到陕北的困难情景时,还说:“那时候,多亏了那5000元大洋,我们才能度过难关。”
就因为关键时刻的正确选择,毛泽东盛赞这个从大别山走出来的徐海东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既然这样,徐海东功绩堪比天高,为何徐海东推荐手下一个将领,毛主席会忽视徐海东的意见,提出反对呢?徐海东口中的张绍东真的不堪重用吗?
张绍东张绍东,生于1907年,湖北红安人。
1930年,张绍东才来到鄂豫皖,加入红军。
从张绍东加入的年份分析,他加入组织的时间并不早,参加革命的初心也仅仅是不想受地主老财的剥削。
换句话说,也就是为了讨一碗饭吃。
如果有可能,再去想建功立业的事情。
一路从底层做起,张绍东摸清了战争的规律,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猛将。
红十五军团成立后,部队进行了改编。
由于人数不多,15军团下辖只有三个师,张绍东作为徐海东赏识的人才,担任75师师长的职务。
那时,日后被称为“旋风将军”、解放海南岛的韩先楚还是张绍东的手下。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结成了抗日统一战线,红军进行了缩编,组建了八路军。红十五军团在这一大背景之下,改编成为344旅。
一开始,344旅的老人都不明白抗日的重要性,肚子里有怨言,不愿当国民党。
徐海东坦然说起当时部队的情绪:“部队整编,改了番号,换了帽徽,懂事的同志们嘴上不说什么,思想上多少有些想不通;不懂事的、性情比较执拗的,说红军变成白军了,公开闹情绪。”
只有张绍东在一旁,说:“暂时当了国民党,也没什么不好,军费他们得给吧,粮食得给吧,这样咱们的日子不就好过了。”
当时就有人,指责张绍东贪图富贵,不过为了大局暂时没有惩处他。
后来344旅就东渡黄河,率部参加了晋察冀边区反“八路围攻”,身为687团团长的张绍东在战役中依旧发挥出色,完美完成了徐海东交给了任务。
战事告一段落,344旅就开赴太行山区一带进行休整。
休整期间,张绍东竟然违背中央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打起了“土豪”的浮财,并公然破坏部队的纪律,勾搭上了一家地主的女儿。
徐海东知道后,严厉教育了张绍东,对他说:“我本来很看好你的,你太让我失望了,破坏部队的纪律,是要受惩罚的。”
但徐海东还是出面为张绍东求情,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这次战役过后,徐海东还是向毛泽东推荐了张绍东,希望他能去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不过,毛泽东早就从保卫局的口中,听到了有关张绍东的闲言碎语,让徐海东多多留心,注意张绍东的行为。
叛变毛主席走后,不放心的徐海东找来了张绍东,进行了一番谈话。
张绍东情绪很激动,说:“这是别人故意夸大了,旅长,你知道的,我是对革命有功的。”
徐海东和张绍东毕竟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同志,多多少少还有些情谊,便对张绍东说:“好吧,你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不然我也不好为你说话。”
但是,回到驻地的张绍东知道组织上已经对他起了疑心。
他不理解,自己并没有欺负贫农,仅仅是打了土豪,弄了些粮食,为什么组织如此不讲情面?
越想越气的张绍东,叫来了团参谋长兰国清,说:“组织上对于咱们打土豪的事情,一直耿耿于怀,想惩罚咱们,树立典型。”
兰国清本就胆小,清楚保卫局的手段,一时间没了主意,就问张绍东该怎么办?张绍东叹了口气,说:“如今,咱们只能三十六计,走位上策了。”
1938年2月25日,张绍东和兰国清带着团里的营、连长以及部分机关人员,共计200多人,谎称察看作战地形,逃离了驻地。临走之前,张绍东还想劝政委吴信泉、副团长田守尧,但遭到了两人的强烈反对。
吴信泉极力劝阻张绍东:“687团是红军部队,你这是背叛组织,万万不能这样干。现在和我回去,我会为你求情。”
然而,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张绍东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坚决要走。他还威胁大家:“现在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就算是回去,也是叛逃,没有退路了。”
一番交涉,张绍东带着一部分人消失在了茫茫黑夜,剩下的人跟着吴信泉回到了驻地。
徐海东听说此事,气得当场吐血。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张绍东会叛逃。想起毛主席的提醒,徐海东更是悔恨交加。
事件层层上报,惊动了八路军总部。毛主席派朱德总司令亲自到344旅,进行整顿,还交代朱老总说:“要减轻徐海东的压力,毕竟344旅的大部分人还是老红军,是信得过的。张绍东此番行为纯属是个人吃错了药,打击面不要太大。”
朱德深为赞同,嘱咐黄克诚,要在部队开展整风运动,不能让类似事情再度发生。
毛主席的大度,让徐海东大为感动。等徐海东身体好些,他就专门找到毛主席,作了深刻的检讨。
至于张绍东的结局,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一种说法是,他逃走的途中,遭遇了土匪的埋伏,丢了性命。还有一种说法是跟着国民党,逃到了台湾。最后一种说法是,建国后张绍东被找到,枪毙了。
最可惜的是徐海东,由于这次事件,徐海东心里过意不去,再加上身体也确实不能胜任高强度的工作,就辞去了身上的职务。未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
结语:对于张绍东而言,无论哪种结局,都不能弥补叛逃给八路军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因为张绍东不遵守纪律,导致陕北的富农阶层对于八路军始终充满了不信任,也进而减慢了根据地的建立速度。
由此可见,张绍东不懂大局,更不懂政治,充其量只能是个莽夫型的将领,也难怪毛主席给他六个字的评语:“此人不能重用”。
参考资料
《黄克诚回忆录》 黄克诚 晋城党史网
《张绍东叛变始末》 留园网 史海钩沉专栏
《最好的共产党员——徐海东》 人民周刊 卓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