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挨主席批评!面临三大风险压力!粟裕为何还提前发起淮海战役?

智胜聊历史 2023-07-31 14:46:05

对于粟裕在整个淮海战役的指挥控制问题,军史界多有研究和成果。但对战役筹划及组织发起的这一特殊阶段,研究得并不多。而恰恰在这一阶段,粟裕经历了极不寻常的一个过程。刚挨主席严厉批评的他,提前发起了淮海战役,而这一提前粟裕至少将面临三大风险压力。但最终粟裕为何还是机断专行地发起了战役呢?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淮海战役发起时间的演变过程。

淮海战役是1948年9月24日济南战役结束的当天粟裕提出发起的,经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9月25日批准后,在战役发起的时间问题上,主要经历了这样几个重要的过程。

10月11日,经统帅部和华野的反复磋商,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向华东野战军明确了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该方针后来收入了《毛泽东军事文集》。

10月23日,华野前委向各参战部队发出了战役预备命令。

10月28日,华东局书记饶漱石、华野代司令兼代政委粟裕、华野副政委谭震林联名向中央军委建议:淮海战役发起时间定在11月7日和8日。7日主要发起对运河以西的李弥兵团的作战,以造成对徐州进攻的态势;8日发起对运河以东的黄百韬兵团的作战,以尽快包围歼灭该兵团。

10月30日,考虑到华野两个时间点开打不如同时动作,使敌人难以判断我之主要战役企图,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明确淮海战役统一于11月8日发起。

其次,让我们看一下粟裕为何提前发起淮海战役。

就在华野大军准备按计划8日统一发起战役时,整个战场态势又出现了一些综合性的新变化:

其一,辽沈战役于11月2日决战决胜,这彻底激发了粟裕打赢淮海大决战的豪情和决心,他本人在后来的回忆中曾专门提及此事。

其二,国民党军5日在徐州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实施收缩战略,将黄百韬的第7兵团自新安镇向徐州西撤,驻海州连云港的44军已开始有西撤动作。

其三,粟裕得知何基沣、张克侠起义非常积极,并最终确定11月8日起义,这使徐州东北门户洞开,为我穿插截断黄百韬兵团西撤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综合战场上出现的这一揽子变化,粟裕觉得淮海战役再按原定时间于8日发起,显然已有些滞后,而是越早打越好。他后来曾回忆说:如果再晚四个小时,这仗就不好打了。于是,敢于对历史负责、敢于对战争负责的粟裕,机断专行,“毅然决定提前两天发起淮海战役,一边向中央军委报告,一边同时下令部队执行”。

再次,让我们看一下粟裕提前发起战役需面临哪几大风险和压力。

对于粟裕提前发起淮海战役,军迷们既可用机断专行来形容,也可用战机需要来界定。但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捕捉战机与机断专行问题,实际上就是一种“先斩后奏”,他因此至少面临三大风险和压力。

第一个风险和压力是:前几天,粟裕刚收到毛泽东主席对他严厉批评的信。有意思的是这封信是主席通过饶漱石转给他的。主席在这封信中批评的主要就是“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等“无组织无纪律”现象。尽管提前发起淮海战役是战场态势发展的紧迫需要,但你是不是又有个“无组织无纪律”的问题呢?要知道,你粟裕毕竟刚收到主席这样一封批评的信,你粟裕毕竟是属于提前发起战役,你粟裕毕竟是属于机断专行的行为。这种机断专行,往往是带有双刃剑的:即可能被视为战场态势发展和战争胜利所必须,但同时也可能被视为更大的无组织无纪律行为,而再次受到更严厉的批评更严厉的处分。

第二个风险和压力是: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是经过中央军委和华东野战军反复磋商形成的,战役的发起时间也是前些天刚经军委批准的,战役的预备命令都已下达。在这个当口,你粟裕再提前两天发起战役,这可是个很大的变化,肯定有个合适不合适的问题,肯定有个组织纪律问题。特别是你粟裕在向中央军委报告的同时,已经命令部队执行,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先斩后奏。

第三个风险和压力是:济南战役结束后到淮海战役发起前,根据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华野在曲阜专门召开了高干会议。会议传达了中央“九月会议”精神关于进一步加强组织纪律性的决定,野战军、兵团、纵队三级党委和主要领导干部,自上而下地从政策、制度、纪律、组织几个方面进行了认真的自我检查。粟裕作为华野代司令员代政委兼前委书记,还在会议上专门作了报告。结果是,加强组织纪律的高干会刚开完,你这个前委书记马上就来一个机断专行、先斩后奏。

表面上看,粟裕的机断专行、先斩后奏,看似一个波澜不惊,看似一个战争年代常有的现象,但由于前前后后发生事情的关联性及特殊性,显然,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机断专行和先斩后奏问题,他是需要极大的政治风险的,他是需要极大的政治担当的,他是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的,绝非一般人敢为。

主要参考文献《毛泽东军事文集》《粟裕文选》《粟裕传》

1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