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这句古语不仅告诉我们计划和准备的重要性,更隐喻了在国际关系中,行为和策略的背后常常有着复杂的算计。
近日,德国海军“巴登符腾堡”号护卫舰和“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号补给舰组成的舰艇编队,通过台海,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德国方面声称这是为了行使所谓的“航行自由”权利,但这一行动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战略考量和现实考量呢?
9月13日,德国海军的“巴登符腾堡”号护卫舰和“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号补给舰通过台海海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德国方面公开宣称,此次行动是为了展示其与伙伴和盟友的团结,意在“亮出旗帜”。
德国海军“第二机动舰队”司令舒尔茨在公开声明中,毫不掩饰地表示,德国舰队的通过行动旨在表明德国对国际水域的立场,强调行使“航行自由”的权利。
然而,实际上,这一行动不仅充满了战略考量,还显现出德国在台海问题上的某种心虚与矛盾。
首先,德国方面在行动前的预告透露了其内心的谨慎。
早在上个月19日,德国媒体便开始报道有关德国舰队的消息,显示德国方面有意提前释放消息,试图通过媒体渠道探测中方的反应。
这种做法不仅表明德国在行动前的心态极为复杂,也反映出其在中德关系中的策略考量。
在美国的压力下,德国选择了这种间接的方式进行消息传递,而非直接与中方进行沟通,这种“拐弯抹角”的做法无疑加重了其心虚的表现。
其次,在实际过航过程中,德国军舰的行动也展现出其小心翼翼的一面。
在过航时,德国军舰主动开启了自动船位识别系统(AIS),清晰地显示了其身份和航行位置。
通常情况下,军舰在敏感海域行动时会关闭AIS,以避免被对方察觉。
德国军舰的这一举动表明了其对于可能的误判和意外冲突的担忧。
如果德国军舰有意展示强硬姿态,其行动方式却与这种姿态背道而驰,显然是对可能的反制措施的顾忌。
此外,德国军舰在过航过程中,速度也表现得极为缓慢。
虽然“巴登符腾堡”号护卫舰和“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号补给舰均具备先进的性能和较高的航速,但在台海过航时,两艘舰艇的航速被降低至不到十一节,这种“龟速航行”体现出德国方面对台海局势的极度谨慎。
此举不仅显示出德国对潜在风险的高度警觉,也反映出其在台海问题上的某种“扭捏”。
德国海军实力不足也是德国在台海问题上表现出心虚的一个重要原因。
尽管“巴登符腾堡”号护卫舰被称为“世界最大护卫舰”,其战力却与中国的054A型护卫舰处于同一水平,整体战力相对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海军面对台海局势时,自然对可能的反制措施感到担忧。
这种实力上的差距使得德国在进行军事行动时,显得格外谨慎。
此外,德国在亚太地区的海外利益有限,使得其贸然在台海问题上出风头显得得不偿失。
德国的行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美国的压力和要求驱动的,而实际上,德国并不愿意冒着得罪中国的风险去采取激烈行动。
这种情况下,德国在行动上表现出的心虚和矛盾,正是其对中德关系变化和国际形势复杂性的反映。
总体来看,德国军舰过航台海的举动可以说既令人“可气又可笑”。
德国方面在口头上强硬而自信,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小心翼翼,充分体现了其在台海问题上的“拧巴”和心虚。
德国试图通过这一行动展示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立场,但其实际行动却暴露出其对台海局势的深度担忧和战略上的谨慎。
这种言行不一的表现,既反映了德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复杂考量,也显现出其在面对中方时的某种无奈与矛盾。
可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