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大会》第三集隆重介绍王珣的行书《伯远帖》
王世国/文
上周五晚上八点,《中国书法大会》第三集在央视总台如期播出,本集向全国观众隆重推出了三件书法经典,第一件就是东晋王珣的行草《伯远帖》。可能许多观众甚至是书法爱好者对王珣及其《伯远帖》并不熟悉,这位与王羲之同时代的东晋书法家王珣究竟有什么来头,能让《中国书法大会》节目如此重视呢?要知道,此综艺系列节目共有六集,每集仅推出三件经典作品,总共仅仅有18位书法家的18件作品,而在三千多年的书法史上的书法名家和经典作品则是多不胜数。
三国魏钟繇《宣示表》
王珣是东晋王导的孙子,而王导是首倡“过江之议”,帮助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政权的名相,当时即流传着“王与马共天下”。此外,王导还是东晋书法名家,是他将三国魏时的大书法家钟繇《宣示表》收藏衣带中,带到了江南,以后再传给了侄子王羲之,使王羲之得习钟书。
东晋王洽的《手札》
王珣的父亲是领军将军王洽,也以书法闻名于世,在朝任尚书令累官散骑常侍。王导、王洽、王珣,家族三世均以能书著称,因此他的书法是家范世学,特别是他的行草写得潇洒古淡,有魏晋风流姿态。而王珣本人身材矮小,但人很机智敏悟,说起话来口若悬河,而且下笔成章。
王珣书写的 《伯远帖》
有一天,他梦见一个神人,送给他一支巨大的毛笔,笔杆像屋椽那么大。梦醒以后,他很惊奇,对人讲起这件事时说道:“这应当是有大手笔的事要我做啊!”别人听了都笑话他是妄言。哪知,第二天晋孝武帝驾崩,他就被请去宫中为孝武帝书写祭文。王珣摊上如此重大荣燿之事,当然是大手笔了。这就是“大手笔”的典故以及“如椽大笔”说法的来历。
王珣书写的 《伯远帖》
王珣书写的 《伯远帖》,与王義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是流传至今的稀世珍宝,被清代乾隆皇帝定为清内府藏历代书法中的 “三希”,并特建“三希堂”珍藏。但是“三希”中,《快雪时晴帖》是唐代摹本,《中秋帖》是宋代米芾的临本,唯有《伯远帖》是真迹,它是我国唯一现存的东晋名家书法真迹。
王義之《快雪时晴帖》(唐摹本)
《伯远帖》笔法凝练,自然生动,舒卷自如,左伸右展,飘逸豪迈,表现出晋人书法的风姿。所以,其艺术和文物的价值,绝非其它法帖可比。明代董其昌看到此帖后说:“既幸予得见王珣,又幸珣书不尽湮没,得见吾也。长安所逢墨迹,此为尤物。”顾复在《平生壮观》中说《伯远帖》:“纸坚洁而笔飞扬,脱尽王氏习气。”《宣和书谱》评价更高:“其家世学,草圣有传。今不见其草迹,即此真行,已足名家。观其下笔,力变右军父子,而无一笔诡于正,所谓纵任自喜,古雅有余者也。”
王献之《中秋帖》(传为米芾临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