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自己的最快方式:远离多巴胺戒

忆雪感感 2024-09-24 03:15:5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奶头乐理论”:

“只要让穷人们沉溺于廉价的快乐,他们便会丧失斗志,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更加便于统治。”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美国的各种文娱产业迅速发展,最终也确实达到了社会阶层固化的目的。

而这背后的原理,便是利用了能让人产生愉悦感的“多巴胺”这一物质。

几十年来,国内外的众多研究表明:戒断多巴胺,是一个人改变自己的最快方式。

沉迷“多巴胺”,有什么危害

所谓“多巴胺”,实际上是由人脑分泌,并负责传递脑内信息的物质。

多巴胺的直接作用,便是激活人的脑神经,让人感受到愉悦、兴奋等情绪。在生活中,能让我们产生多巴胺的方式有很多。

比如在烦恼时抽根烟、在无聊时刷个短视频,实际上都是促进多巴胺合成的方法。除此之外,人在恋爱时脑内也会产生多巴胺,让人感觉到“幸福”、“快乐”。

多巴胺,这小小的物质,如今充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便是我们手机软件上一个小小的通知红点,都含有促进我们产生多巴胺的设计目的。

如今,各种新鲜的娱乐方式层出不穷,它们以其快速、强烈的刺激,不断促使我们的大脑分泌多巴胺。

人们对于新鲜、有趣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的,当接触到这些娱乐活动时,我们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系统就会被迅速激活,给我们带来愉悦感和满足感。

但问题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对这种新鲜的刺激逐渐习惯,想要获得相同程度的愉悦,就促使我们产生更多的欲望。

一个最最浅显的例子,便是玩电子游戏。许多“网瘾少年”一开始基本都是偶尔尝试,打算“浅尝辄止”。

但随着游戏带来的刺激不断重复,原来玩游戏的强度便会让他们感到乏味。这时候,他们就需要更高强度的刺激,比如挑战更高难度的关卡、投入更多的时间。

不止游戏瘾,咱们常见的烟瘾、酒瘾,也都是这样产生的。这种对低级快乐的追求,会逐渐变成一种上瘾行为,让更多的人陷入多巴胺陷阱,难以自拔。

“多巴胺上瘾”看似无害,但实际上会从各种方面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

过度依赖多巴胺,会导致我们的身体出现各种问题。

即便抛去本就对身体有害的烟酒,长时间沉迷于即时满足的娱乐活动,缺乏运动,可能会让人走两步路就气喘吁吁,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据统计,有超过30%的久坐不动的人群,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体能下降问题。这种不良的生活习惯,还会提高人们患上心脑血管疾病等健康隐患。

除此之外,过度依赖多巴胺会使注意力涣散。

习惯了快速切换的娱乐刺激的人,往往难以集中精力,去完成一项需要持续专注的任务。

同时,大脑也会因为缺乏深度思考、学习,而逐渐退化萎缩。研究表明,长期沉迷于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人群,大脑的某些区域活跃度会明显降低。

在日常生活方面,过度依赖多巴胺会使人安于现状、懒于思考。

人们满足于眼前的短暂快乐,不愿意去尝试新的挑战和改变,被平庸的生活绑架。长此以往,人们很容易失去对未来的规划和追求,陷入一种消极的生活状态。

戒断“多巴胺”,拥抱“内啡肽”

了解了多巴胺的作用原理,相信大家已经对沉迷多巴胺的危害有了初步认知。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戒断多巴胺,改变自己呢?

要戒断多巴胺,我们首先要学会区分“短暂快感”和“延迟满足”二者的区别。

多巴胺带来的,是一种“短暂快感”,猛烈而迅速。

打个比方的话,多巴胺带来的快感就像烟花,光彩绚丽,却又转瞬即逝。

它可能是沉迷于游戏时,体会到的新鲜、刺激;也可能是不停浏览社交媒体、短视频软件带来的片刻满足。

然而,当这些快感消退后,留下的往往是空虚和懊悔。愉悦褪去,我们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没有得到什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而延迟满足,则是由另一种物质——内啡肽带来的,更为深沉和持久的满足感。

内啡肽的作用原理与多巴胺类似,但不同的是,内啡肽带来的并非即时的快感,而是需要长时间的沉淀才能发挥作用。

相比之下,内啡肽带来的快乐,就像是一颗经过精心培育的种子,需要我们耐心等待,付出努力和时间,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

比如,许多人为了学习一门新的语言,而坚持每天早起背诵单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能够流利地与他人交流,这种成就感、满足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有趣的是,最善于利用多巴胺的人,往往正是最重视戒断多巴胺的人。在这个社会,最残酷的现实之一便是:穷人沉迷多巴胺,富人追逐内啡肽。

比如苹果手机、平板电脑的创造者——史蒂芬·乔布斯,在生前的一次采访中便透露:“在我们家,没有一个人使用iPad。”

作为这些电子产品的创造者,乔布斯却不让自己的孩子长时间玩手机、电脑,而是让他们去读书、运动。

不仅如此,基本上所有的电子产品公司高层,都十分严格地限制孩子的电子产品使用频率。就连腾讯老总马化腾,也不让孩子长时间上网冲浪。

在他们眼中,内啡肽带来的快感是一种更“高级”的愉悦,是精神层面的愉悦。相比于沉迷多巴胺,他们会更积极地引导孩子拥抱内啡肽。

即便是身处多巴胺“包围”的我们,也可以摆脱多巴胺的控制,寻求更加高级的内啡肽带来的快感。

结语

多巴胺戒断并非易事,这个漫长的过程,是对我们恒心、毅力的考验。但倘若能够不懈坚持下去,便可以战胜多巴胺,重新掌握我们的人生。

对于如何戒断多巴胺,生物学专家建议:可以通过养成阅读、运动等习惯,克服对多巴胺的依赖。

相比于获得短暂快感,这些实现周期长、收获成效慢的方式,能让我们在收获满足的同时,实现自我的成长、超越。

然这个过程充满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摆脱多巴胺的“陷阱”,迎接全新的自我,开启更加精彩的人生。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生物学老师告诉你:为什么要追逐内啡肽,远离多巴胺

中国知网:我们为什么会“上瘾”

中国知网:慎拿“多巴胺”当治愈心灵的解药

2 阅读:280
评论列表
  • yy 2
    2024-09-24 12:45

    了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