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檗禅师自述:四十八年的错误用功,却在这一刻让我彻底明白了

大话四八方 2025-01-03 02:39:52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修行四十八年,日日精勤,可为何总觉心中有障?”

黄檗禅师回忆过往,苦思得失。

他对经典的句句熟稔,对禅理的字字参悟,竟未能触及菩提本性。

直到那天,师父百丈怀海的点拨如醍醐灌顶,让他终于明白:四十八年的用功究竟错在何处。

“师父,我每日诵经、打坐,依清规修持,却为何依然无法脱离执念?”

黄檗跪在师父百丈怀海面前,眉目间尽是疑惑。他的声音低沉,带着不解与一丝隐隐的痛楚。

百丈放下手中的禅杖,目光平静:“黄檗,你可知,你心中的障碍来自何处?”

黄檗低头思索,半晌后抬起头:“弟子以为,贪嗔痴是最大的障碍。”

百丈摇头:“贪嗔痴如猛虎,修行者往往警觉。而真正的障碍,却是你不曾察觉的执着。”

黄檗愣住,喃喃道:“执着?弟子不明白,这执着究竟为何?”

百丈指着庭院中的香炉:“你可看见,那香烟袅袅升起?”

黄檗点头:“是的,师父。”

百丈继续道:“香烟本为香之本性,若你执着于香烟的形态,却忘了香本身,这便是舍本逐末。你的修行,正如执着于这烟,而忘记了香。”

弟子大梅走上前,轻声问道:“师父,若修行本身成了执着,我们该如何摆脱?”

百丈端起一杯茶,将茶水缓缓倒入杯中,直到水满溢出:“修行如倒茶,杯满则盈。你心中若满是对修行结果的期待,便无法再容下真正的觉悟。”

黄檗听后皱眉:“如何才能倒空这杯水?”

百丈放下茶盏,语气如钟:“放下寻求的妄念,才能让内心重新清空。修行不在于追求,而在于时时观照自己的心。”

黄檗陷入了沉思。他回忆起自己四十八年的修行,每日清晨诵经,暮时打坐,规矩严苛,却始终期待有一天能‘得道’。这种期待,正是师父所指的执念吗?

“师兄,师父的话让你迷惑了吗?”大梅在一旁问道。

黄檗点头:“师弟,我始终不解,追求觉悟难道不是修行的目的?为何师父却说,这是修行路上的障碍?”

大梅微微一笑:“师兄,你可知,修行并非直线,而是循环;觉悟并非得来,而是归还。”

黄檗看着他,眼神里透出一丝疑惑。

大梅继续道:“师兄,师父曾讲过一个禅宗公案。有人问赵州禅师,‘如何是道?’赵州答:‘平常心是道。’”

黄檗若有所思:“平常心是道……这是否意味着,觉悟本就在日常之中?”

大梅点头:“正是如此。修行不是去追求某种超凡的境界,而是回归当下,让心无挂碍。”

第二日,黄檗再次面见百丈。他跪地叩首,语气恭敬而坚定:“师父,弟子终于明白了。四十八年的修行,是我执着于结果,而忘了修行的本质。”

百丈看着他,微微一笑:“黄檗,你今日的明白,正是修行的转折。记住,觉悟不是追求而得,而是放下后现。”

黄檗抬起头:“弟子是否还需继续修行?”

百丈答道:“修行如磨镜,非为得光明,而是去除蒙尘。你虽已明悟,但尘埃随风而至,修行便是时时拂拭。”

黄檗走出禅堂,竹林间微风徐来,他停下脚步,注视着......

“菩提无树,明镜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他低声诵出这句偈语,内心如微风拂过湖面,波澜尽散,透出无比的清明。

黄檗回到自己的禅房,坐在窗前,望着庭院中的老松树。

他的心中浮现出师父的一句话:“觉悟不是追求而得,而是放下后现。”从小,他便将修行视为通往解脱的唯一途径,不敢有丝毫懈怠。可如今,他忽然意识到,自己的每一次用功,竟都带着执念。

“师兄,失落了吗?”

大梅推门而入,手中端着一盏清茶,坐到黄檗身旁。黄檗摇了摇头,苦笑道:“师弟,我不是失落,而是惭愧。四十八年的修行,竟如在沙上筑塔,随风便散。”

大梅笑了笑,将茶盏递给他:“师兄,沙上筑塔虽易散,但并非全无意义。那些年的用功,已为你打下基础,如今不过是将沙换作石罢了。”

黄檗接过茶盏,沉默片刻:“师弟,师父常言,‘菩提无树,明镜非台’,可我总觉得这句话高深莫测,难以真正体会。”

大梅指了指茶盏:“师兄,你看这盏茶,茶水清澈见底,可若你非要搅动它,便会浑浊不清。菩提无需寻,心若不动,便自见明净。”

黄檗盯着茶水,思索良久,忽然说道:“师弟,你的话倒让我想起师父讲过的故事。”

“师兄是指庭前柏树的公案吧?”大梅笑着接道。

黄檗点头:“是啊,僧人问师父如何是佛,师父却指着庭前柏树子。这是否意味着佛性无处不在,而非某种形式?”

大梅顿了片刻,说道:“正是如此。师兄,佛性如水,随处皆在,但若执着于某种形态,便如盲人摸象,终难见全貌。”

黄檗沉吟:“如此看来,我四十八年的用功,并非全然错,只是心未能彻底放下。”

大梅点头:“修行如行路,执念如重石。你虽已走了很远,但只要肯卸下负担,便能轻装前行。”

第三日,黄檗在禅堂中对众弟子开示。

“诸位同修,修行如磨镜,非为得光明,而是去除蒙尘。四十八年的用功,让我明白了两个字:放下。”

弟子智通站起身,问道:“师父,若修行最终要放下,为何还要精进用功?”

黄檗微微一笑:“修行如渡河,舟是手段,岸是觉悟。若不精进用功,便无法渡河;但若执着于舟,便无法上岸。一切用功,皆为放下做准备。”

智通点头:“师父,修行既是让心无挂碍,是否意味着放下的同时,也要保持觉知?”

黄檗答道:“正是如此。放下不是放任,觉知不是执着。修行者须如镜,虽映万物,却不染尘埃。”

一日清晨,黄檗独坐庭中,弟子大明前来问道:“师父,您常言‘觉悟在当下’,可弟子总觉当下琐碎,难以见性。是否还有更深的禅理?”

黄檗看着他,指了指脚边的落叶:“大明,你看这片叶子,昨日还挂在枝头,如今却落入尘土。你可知,它是否悲叹过自己的去留?”

大明疑惑:“师父,叶子无知,何来悲叹?”

黄檗点头:“正因无知,它才能随风而落,无挂无碍。你若执着于当下的琐碎,便是给自己套上了枷锁。放下对当下的评判,才能见到当下的本性。”

2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