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经叛道的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的心形函数!

郑青春谈天地 2024-11-05 17:41:09
数学家笛卡尔和瑞典公主克里斯蒂娜的凄美爱情传说是真的吗?

离经叛道的女王,克里斯蒂娜的心形函数!

网上曾经流一个故事,某岁山矿泉水的广告来源于数学家笛卡尔和瑞典公主克里斯蒂娜的凄美爱情传说。虽然52岁的笛卡尔又老又穷,但他的才华却征服了年仅18岁的公主,这样的爱情并不被国王认可,于是国王将两人分离,并命令笛卡尔不得再踏入瑞典国境。

饱受折磨的笛卡尔最终离开了人世,临死之前,他给公主写了最后一封信,信上只有一个方程式。宫廷数学家们无人能破解其中的秘密,看着日渐消瘦的公主,国王只得将信件交给了她。公主潜心研究,终于弄明白了方程式的含义,这是一个坐标方程,解出来是一个心。

故事非常美好,只可惜属于虚构,第一,笛卡尔比公主实际大30岁,他52岁时公主应该22岁,早就长大成人,登上了王位,因为克里斯蒂娜六岁时父王就死了,而她于同年接位,根本不存在横加干涉的父王。

第二,方程式是极坐标,是牛顿所创,跟笛卡尔没什么关系。故事虽然虚构,但主人公现实存在,这个克里斯蒂娜公主,就是瑞典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叛教女王,她的故事,其实远比某岁山广告编出来的要精彩。

历史的真实,往往超过人们所有的想象。

克里斯蒂娜女王是瑞典瓦萨王朝第三任,也是最后一任国王,是人称“北方雄狮”的阿道夫大帝唯一合法继承人。狮门虎女,就是如此,但女王的人生,比起名动天下的老爹,一点也不逊色,甚至还要过之,我们还是从头说起吧。

中世纪的欧洲,瑞典是以强国姿态出现的,这其中绝大部分功劳,要归功于瓦萨王朝。1523年,瑞典还处于丹麦挪威联合王国统治,因为斯德哥尔摩大屠杀事件,年轻瑞典贵族古斯塔夫一世领导人民反抗,胜利后被推选为瑞典国王,也是瓦萨王朝第一任国王。

真正使瑞典崛起,一跃而成为北欧强国的,是瓦萨王朝第二任国王,克里斯蒂娜公主生父,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史称阿道夫大帝。

雄才大略的阿道夫做了很多划时代的改革,尤其是军事,比如抛弃雇佣兵,建立征兵制,重视火枪尤其是炮兵的使用,大名鼎鼎的滑膛枪就是由他改进并大规模装备部队。几乎一生都在打仗,在三十年战争中极其活跃,取得了数不清的战果,因其在军事正规化、职业化上的贡献,被后代尊称为现代战争之父,也被拿破仑尊称为西方四大名将之一,与亚历山大、汉尼拔、凯撒并列。

阿道夫也是瑞典唯一大帝,因其功绩,瑞典国会于他死后,授予他大帝称号,但更为人知的称号,是苦不堪言的敌人,神圣罗马帝国给他起的绰号,“北方雄狮”。

阿道夫仅活了38岁,这位瑞典史上最伟大的国王,于1632年死在了他最后一次战斗上,吕岑会战。事先阿道夫即有预感,出征前他抱着幼女对好友内阁首相托付后事,“如果我回不来,王位由她继承。”这位内阁首相,也是瑞典著名人物,天才政治家。阿道夫刚登王位,便任命年仅20岁的他为首相,他与阿道夫之间的君臣相谐故事,颇为令人称道,很像我们三国的刘备和诸葛亮,尤其是托孤这个桥段。

说到吕岑会战,甚至整个三十年战争,其本质都是宗教冲突。信奉耶稣的都叫基督教,而基督教分为三大派: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东正教流行于俄罗斯等远东地区,因此得名,它与天主教的区别,主要就是教皇,东正教没有,而天主教有罗马教廷。

但新教与天主教区别就大了,不仅不承认罗马教廷,连圣经都不一样。新教圣经比天主教少了7卷。继而是教义上的不同,新教强调“因信称义”,大意就是世人想要获得拯救,心中有信念就行;而天主教则强调“因经称义”,光有信念不够,还得做弥撒,向神父祷告,要有隆重的仪式。

信奉新教的国家,都是欧洲新势力,比如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北方受瑞典影响大的诸侯国。新教同盟中的奇葩是法国,它是天主教国家,只是因为利益参加了同盟。新教的对手只有一个,也可以说很多个,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虽然名字里有罗马,但其实是日耳曼人,它正确称呼应该叫奥匈加德意志帝国。

但帝国一词也不准确,这是一个由大大小小,上千个大公国、诸侯国的联合体,所以又名神圣罗马同盟,皇帝也不是世袭,而是指定了若干个诸侯,按照一定顺序继承,有点“皇帝人人干,明年到我家”的意思,当然这个范围很小,一开始只有七个选帝侯。选帝侯制度避免了王国内部争权冲突,使得腐朽的神圣罗马帝国得以存续八百年,它之所以叫罗马,是因为每任皇帝都需经罗马教廷的加冕仪式。

顺便说一下,这个神圣罗马帝国,也就是纳粹所称的第一帝国。1933年希特勒在纳粹党大会上,首次提出这个称呼,并将纳粹德国命名为第三帝国,意为纳粹德国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继承人,也将是欧洲大陆的合法统治者。

三十年战争就是新教国家与神圣罗马的一系列冲突,整整打了三十年,这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混战,虽然阿道夫死了,但新教联军却取得了最终胜利,选帝侯之一,当时神圣罗马的实际统治者哈布斯堡,被迫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新教教徒的合法地位。

克里斯蒂娜是阿道夫的唯一子息,据说她出生的时候天呈异象,天体合了。所谓天体上的合是指太阳或者行星的坐标重叠了。总之克里斯蒂娜就像我们古书中记载的帝王那样,出生伴有异象。

所以阿道夫并没有因为她是女儿就嫌弃,相反非常疼爱,把她当成王子一样培养,穿男装,从小学习语言、科学,甚至还有马术、击剑和射击。也许是崇拜父亲,尊重他的遗念,也或许是小时候习惯影响过深,克里斯蒂娜终其一生,都喜欢穿男装,极少穿裙子。

因为喜穿男装,所以女王身上的男性气概,大过了女性妩媚。历史上爱穿男装的女性不少,一般来说,女性爱美,裙装能更好体现女性身材。但女王却是个例外,她被称为花容月貌,在欧洲各大王室里,有许多追求者。

女王不愿意穿裙装的原因是嫌麻烦,她每天只睡3-4个小时,时间都省下来学习,所以她讨厌梳头,讨厌复杂的裙子和女鞋。女王的刻苦获得了回报,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她的语言天赋尤其出众,能熟练使用多国语言,据说也精通马术和射击,但是女王在自传里又写道:“我认为女人永远不该统治国家。”有人把这话跟慈禧临终遗旨:“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相提并论,认为这是深思熟虑的政治建议,但也有人认为,这仅仅因为感情上受挫。

之所以说笛卡尔与女王的根本不可能相恋,一个很重要的理由是女王可能是双性恋,甚至还有传言说她是娘炮,也就是表面女人,实则男子。娘炮肯定是扯,因为有人检查过女王遗体,证实她确为女性,但同性恋之说,一直都有很大的市场。这个说法的来源,不仅有女王独特的性格,还有她自己的言辞。

女王曾表示,她非常喜欢自己的女官,艾芭·斯芭尔伯爵夫人,甚至与她同床共枕,不仅如此,女王在信里还将她称为爱人。但实事求是的说,女性同睡一张床,以爱人称呼,并不见得就是同性恋,现代女性也经常这么做,但她们还是喜欢男人,更何况女王是如此一个藐视世俗,特立独行的人。

女王不是同性恋的证据还有另外一个,她曾有过心仪的对象,但却因为身份特殊无法结婚,甚至都不被允许会面,因为对方是个红衣主教。所以女王痛苦的写道:“我讨厌婚姻,我认为婚姻绝不能与爱情共存。”

这句对婚姻的看法,被很多人拿来做例子,试图证明女王之所以认为女性不适合统领国家,是因为女人更需要爱情。但需要注意的是,女王和主教的来往,是自她辞掉瑞典国王,搬去罗马之后才开始,这时她已非国王,婚姻不会受到干扰,她和主教之间的真正阻力,来自教廷,教皇亲自下令主教不得与她见面。

穿男装也好,终生不婚也好,同性恋也好,与红衣主教相爱也好,这些其实都是小儿科,若以这些就给女王冠以离经叛道四个字,未免太不尊重女王了。女王真正石破天惊,让天下人惊到下巴都掉了的举动,应该是辞掉瑞典国王和公开拜访罗马教廷。

这两个其实可以合在一起说,前面说了,女王的父亲是虔诚新教教徒,也是反天主教的领袖,但女王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天主教徒。女王什么时候秘密信奉天主教的,没人能说清,但女王成年之后,信仰上的巨大差异,使得她与大臣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

女王16岁开始参与政事,18岁亲政,不到十年便感厌烦,终于在她28岁那年强烈表示,要求辞掉瑞典国王职务。不管大臣们如何震惊和反对,女王仍然一意孤行举办了退位仪式,甚至自行摘掉了王冠,把王位传给了表哥卡尔十世。她的退位,意味着瑞典史上最强大的瓦萨王朝终结了。6月5日退位,12月女王便迫不及待的前往罗马,实现她心目中的夙愿,拜见教皇。

对于罗马教廷来说,女王的到来,不亚于引发了一场十级地震。作为最恐怖的敌人,最强大的反对派领袖,北方雄狮的女儿,居然要来觐见教皇。因此教廷给予了她前所未有的待遇,在数万人的注视下,以女性身份骑马穿过人民门,并由教皇亲自给她洗礼。

在罗马,女王如饥似渴的吸收着自己醉心的一切艺术,29岁的女王如同挣脱牢笼的小鸟,焕发了第二春。她交游广阔,结识了大量艺术家、科学家,甚至还开办了一所歌剧院,和一所艺术学院。

所谓和笛卡尔的交往大概也是因此而起,据说女王在罗马的房间里,挂着笛卡尔的肖像,但这除了愧疚和尊敬什么也不代表,因为女王遇到了一个,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红衣主教德西奥·阿佐利诺。

女王过于奔放的行为最终引起了教廷不满,虽然迫于女王是当时最有名望的女性,教廷不敢对她加诸压力,要求她遵守天主教法规,但却警告阿佐利诺要检点自己的行为。两人被迫减少见面之后,女王哀怨的写信给阿佐利诺诉说情意,但面对女王毫无保留的爱意,阿佐利诺却摄于教廷的威力,唯唯诺诺,不置可否。

在罗马的生活虽然是自由的,但同时也是拮据的,女王手头并不宽裕,主要收入来自别人不定期捐赠,女王一度被迫依靠出卖艺术品和借贷生活,甚至需要拆掉木门烧柴取暖。对于她的行为,瑞典国内大为震怒,认为她不仅丢光了父亲的脸,还令瑞典整个国家颜面扫地。所以,即使是与她交情不错的表哥,也中断了提供生活费的承诺。

卡尔十世去世后,他儿子也是女王的外甥,卡尔十一世继位。小卡尔只有五岁,女王趁机返回瑞典,声称如果小卡尔夭折,她有权重新继承王位,所以她在名义上仍是王位继承人,要求得到应当的待遇。

瑞典拒绝了,女王甚至无法在斯德哥尔摩找到住所,而她被迫搬到汉堡后,也遭受了当地人的粗暴待遇,差点烧掉她的房子。女王只得再度回到罗马,但因为她和主教的绯闻,以及过于独特的行为,尤其是擅杀骑士之事,罗马教廷对她也不再优待。

当时意大利大部分土地归西班牙王国统治,那不勒斯的马萨林,同意了女王的请求,法国帮助她成为那不勒斯的女王,以实现那不勒斯独立。但马萨林是个毫无信义的狡猾政客,借助此事反而促成了路易十四和西班牙公主的婚姻,被出卖的女王勃然大怒,认为自己属下一定有奸细。

奸细很快被找到了,是骑士统领蒙纳尔德希。女王把他叫到自己的房间,问他如果发现了告密者,应当如何处置。不知底细的骑士统领回答说当然要被处死,女王于是出示了证据,并告诉他:“你刚刚由自己宣判了自己的死刑。”

随后女王便在房间里,命令其他随从杀死了他。按道理,女王现在巴黎,她并无杀人权力,好在路易十四并不追究,但更麻烦的来自罗马,因为蒙纳尔德希是教廷配给的护卫。这件事严重影响了女王的声誉,也引发了教廷强烈不满,虽然最后在阿佐利诺的调解下,她和教廷和解,但双方的关系再也无法回到从前,教廷不再视她为座上宾,打发她去偏远的考西尼宫居住,这一住就是永远。

1689年4月,62岁的女王病逝,在她生命中的最后一刻,同样重病缠身的阿佐利诺一直陪伴在她的身旁。虽然名声扫地,被自己祖国抛弃,甚至寄人篱下,债务缠身,但有了最心爱之人的陪伴,想必这些,女王早已不在意了。

此情此景,终于证实了克里斯蒂娜女王的那句名言:“婚姻绝不能与爱情共存。”言外之意,没有婚约,却终有爱情。无论女王是好是坏,其选择是可惜还是遗憾,但纵观她的一生,绝对配得上率性而为四个字。

“我的行为指引,只遵从我的内心。”克里斯蒂娜女王的心形函数,终于划上了圆点。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