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的战火虽已在岁月中渐渐远去,但那段历史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1979 年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期间,我军组建了俘虏收容所,细致地开展越军俘虏的收容、管理和教育工作。
收容所的配置完备,团级单位的规模彰显了我军对战俘的重视与妥善安排。昆明军区《国防战士》报的两名记者于 2 月 20 日上午来到河口县的一个俘虏收容所采访,在这里,他们见证了越军俘虏的不同面貌。
刚到收容所门口,一辆卡车驶入,几名越军战俘被押解下车,其中一名负伤的妇女格外引人注目。她身着黑色越式无衣领传统服装,面料单薄,看似三十出头。因下肢多处受伤,身体虚弱,蜡黄色的脸上不时沁出汗珠,但眼神中却透着刚毅和不屈。她是一名越南民兵骨干,在战斗中受伤被俘。被抓获时,步枪子弹已打光,受伤倒地后竟又掏出一枚手榴弹投出,虽因体力不支手榴弹未飞远且让她再次负伤,但她的顽强战斗意志令人印象深刻。这也让人感慨越南民族在多年战火的锻造下,形成了坚韧、刚强的性格,只可惜越南当局的错误决策,让越军的战斗意志用错了地方。
然而,并非所有越南百姓都愿意打仗。记者在翻译陪同下访问了几名被俘的越南正规军士兵,了解到许多士兵是被强迫走上战场的。乔某常,21 岁,越军黄连山省军事指挥部 192 团 2 营 7 连上等兵,瘦瘦小小。他称自己是被迫当兵,家里六口人,他作为老大需挑起家庭生活重担,却最怕当兵,逃了三次仍被抓到被迫穿上军装。他从当兵第一天就想逃跑,一方面是国家长期战争不发展生产导致家庭生活困难,另一方面是军队内部的不合理规定让他厌烦。政府规定服役期为 3 年,实际却无限期,成天宣传打仗。而且平时不许听收音机、不准议论形势,说要与中国友好的话就会被关禁闭,逃跑被抓回去还要罚做苦役。部队内部军心涣散,士兵不服管理,他所在连队已有不少士兵逃跑,战斗打响后只剩下 70 多人。
裴某平,20 岁,192 团 1 营 1 连上等兵,主动向我军投诚。他表示不愿意和中国打仗,在我军发起自卫还击作战包围其所在连队防守的高地后,他一枪未开主动缴械,并向同伴喊话。他 16 岁被强征入伍,为躲避服役逃跑四次,后因当地政府吊销户口、口粮,父母没饭吃而被迫入伍。他还透露,连里军官战前说被中国军队抓住不能讲正规军身份,否则会被杀头,但被俘后发现解放军宽待俘虏,不打不骂,还给好吃好住。
从这些越军俘虏身上,可以看出越军具有看似矛盾的两面性。一方面,他们彪悍善战、具有作战的狂热性;另一方面,他们渴望和平,厌恶战争。这提醒我们既要对越军的战斗力有充分估计,不能盲目轻敌,同时也要看到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思想的消沉,坚定战而胜之的信心。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战争带来的伤痛是深刻的,和平才是人们真正的渴望。唯有珍视和平,才能避免战争的悲剧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