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不上班,但一定要有“赚钱能力”。
其实“上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一种谋生方式,对于极少数人来说,才能走上事业巅峰。
因为“上班”是风险最低的“赚钱途径”,只需要付出对应的“劳动”,就能拿到酬劳,几乎不需要个体在商业上有太多的认知和思考,老板指哪儿你就打哪儿。
而那些通过上班,实现事业目标的人,其实是一种“能力替代”,你所在的公司、你的老板需要你这样能力的人,所以在他们的事业蓝图中,给你留了一个位置,让你承担重要角色,这是一种双赢的方式,一方面个体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另一方面公司老板可以通过“招兵买马”来稳固自己的“商业帝国”。
但是,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想要在某个组织内登上高位,实际上是非常难的一件事。
这意味着,你不仅需要一个“慧眼识人”的“伯乐”,还需要有过人的能力、情商,稳定的情绪、内核,超强的意志力、行动力等等。
因为想要获得某个“人”的青睐,就毫无疑问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取悦别人”。
所以,如果你无法承受上班带来的人际关系难题、身心压力、向上管理的困难……就意味着职场这条路,你基本走到头了(或者说,你根本就走不下去)。
人需要劳动和事业,但未必需要上班。
只要拥有“独立赚钱的能力”,一个人搞个人事业,反而更自在些。哪怕过程中会遇到同样多的业务卡点、来自客户的负面情绪、心态上的考验等等,但“自己赚钱自己花”的自由度和掌控感,总能让你“心理平衡”。
一个能“独立赚钱”的人,无一例外,都具备这2种能力。
第一,拥有可以解决任何问题的能力。
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有“情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在工作中“生病”?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想做点什么事,但总是无法开始,甚至无法成功?
1)害怕问题、逃避问题。
究其根源,就是因为,我们常常在遇到问题的那一刻“发脾气”,因为对「解决问题」有天然的逃避和恐惧。
所以我们会怪罪他人、互相推诿、会转移矛盾……这一切都只是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不安,甚至逃避追责。
但是强者,往往可以解决任何问题,或者说,强者认为所有问题都是可以被解决的。
所以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很冷静,直面问题,不怪责他人,只思考解决方案。
2)不想付出、不想承担、不想做。
遇到问题,就等于需要消耗心力。
当问题发生的那一刻,你是不是也在内心对自己说:哎!又有“讨债鬼”来债了。
这个“讨债鬼”不是别人,而是这个问题发生了,需要投入精力、投入时间、金钱等等。
“如果我不做这件事,问题就不会发生,我就不用消耗了。”
这句话虽然没有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但是在你的潜意识里已经升起。
“做多错多,不做就不会错。”
一个组织、公司、团体中,如果所有人都是这种心态,就相当于一群白蚁在啃食巨人。
早晚会崩。
对于个体来说,如果我们用这样的心态去做事,就不会做成任何事。
千万不要问题一发生,心态就崩掉,一边抱怨、一边怪罪他人,然后在内心对自己说:看吧!出问题了吧?早知道我就不干了!
搞清楚你的目的是什么!
不是不做了,是想办法做下去!
第二,最强的核心竞争力是“认知力”。
为了缓解就业市场的压力,我们去学最稀缺的技能、去考各种证,希望自己拥有的越多越好。
我们太注重自己头上的标签,以为那些东西是金字招牌、是免死金牌,但决定人与人之间差距的,不是技能、不是证书多少、不是学历背景……而是“认知力”。
究竟什么是认知力?
认知力,是一种驾驭环境和自己的能力。
1)一个人的认知力,如何驾驭自己?
蔡志忠说:人像一部马车,肉体是车身,欲望是马,意志是缰绳,思想是马夫,自我是乘坐在车上的主人。用自我控制你的想象,用思想控制你的意志,用意志控制你的欲望,让驯服的欲望带你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所以,我们不仅要管理好自己的欲望、提高思想层次、夯实意志力、丰富想象力,还需要学会从中协调,让他们彼此牵制、彼此监管、彼此成就。
2)一个人的认知力,如何驾驭环境?
感知力: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等)接收外界信息的能力。
注意力:集中精力关注特定事物或任务的能力,能够排除干扰,保持专注。
记忆力:存储和回忆信息的能力,包括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思维力: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
语言力: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
用记忆力、感知力和思维力来处理信息,保持对有效信息的敏感度;然后通过注意力和语言力来解决实际问题。
3)突破认知局限性,就是突破自己的“业力”。
宗萨仁波切说:最容易做得到的是看到别人的过失,最难做到的是观察自己,你所看到的,都是业力允许你看到的。
所以,人的认知力,常常受限于“自身”。
你想不想接受新事物?
你会不会尝试新事物?
你愿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
然后你才会真正理解“无我”的状态。
无我,不是自己不存在,而是接受自己拥有无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