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五十才发现,70后的命运,都写在了小时候的课文里

忆雪感感 2024-08-31 02:43:46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你相信“命运”吗?

最近有个词非常火,叫做“回旋镖”。指的是这个人多年前做过的事、说过的话、有过的经历,会在日后以另一种方式“击中”他。

当年的70后,如今早已纷纷步入中年。如今回望半生,恐怕最让我们怀念的,就是那无忧无虑的学生时代了吧。

翻开以前的老课本,一篇篇文章、一幕幕插图,唤醒了我们那份尘封的记忆。

许多人惊讶地发现:原来我们的命运,早就写在了小时候学过的课文里!

《乌鸦喝水》

还记得那个“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从前课本上的那只小乌鸦,口渴难当,面对瓶口狭窄的瓶子,自己长长的喙又伸不进去,喝不到水。

小乌鸦跑到河边,叼起石子,一个个地放进了瓶子里。瓶中有了石子,水位升高,小乌鸦也终于喝到了水。

小时候的你,或许只会赞叹小乌鸦的聪明机智。但如今的你,重读这篇文章,又是否能体会到另一层含义呢?

踏入社会,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想要追求金钱、地位。现在的我们,不是正像极了故事里口渴难耐的小乌鸦吗?

我们为了赚钱,为了生存,不懈地努力,将自己的大量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卷生卷死。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的行动,又像极了小乌鸦不懈地向瓶中投石子,只为能触碰到自己梦寐以求的水。

当然,有人还能从这篇故事中,读到另一层意思。

比如为什么明明河边有水,小乌鸦却非要固执地喝瓶子里的水?这告诉我们,选择有时候,比努力更加重要。

一则简单的寓言故事,到如今,竟然还能点醒我们的生活。

《骆驼祥子》

有网友说,“小时候觉得《骆驼祥子》里的祥子很可怜,长大以后才发现,祥子虽然累,但在北京有房有车有老婆;而自己工作累,却没房没车,孤家寡人,甚至都没去过北京。”

网友的自嘲,引人发笑之余,也不免让人觉得心酸。

小时候,老师对我们说:祥子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哪知百年过去,社会上的“祥子”却并没有消失,而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存在于社会中。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小说里的祥子,一开始也是一个“有志青年”:他有梦想,很简单,只想有一辆自己的车,再有个自己的房,最好还能有个家。

怀揣着梦想的祥子,一天有使不完的牛劲,干的活也比别人多许多。可后来,生活的变故、社会的打压,让这位曾经的“有志青年”,最终沦为了一具行尸走肉。

现在的人们,喜欢把每天上班、加班的人称为“社畜”。

他们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每天麻木地上下班,麻木地做工作,麻木地加班……直到某天,他们突然惊醒,自己,究竟是什么时候变成另一个“祥子”的?

人到中年,有太多不得已的事情。在社会上奔波的我们,仿佛不知何时,已经背上了那辆沉重的“黄包车”,它让我们的脚步越来越沉重,精神也越来越麻木。

生活杀死梦想家,繁重的压力,也终究会浇灭曾经的梦想。

《农夫与蛇》

有人说:“如果你穿越了,发现自己怀里有条蛇,那你就要小心了:你扮演的角色很可能不是《白蛇传》里的许仙,而是被毒蛇咬的那位可怜的农夫!”

小时候看《农夫与蛇》的故事,我们痛骂故事里的毒蛇不分好歹、以怨报德;惋惜故事里的农夫好心没好报,碰上“白眼蛇”。

如今走出半生,回眼望去,在过去的人生里,你有没有过故事里农夫的遭遇?又是否不经意间,做了那条伤人的毒蛇?

一些身在体制内的人,特别是在基层工作过的朋友,想必很多人在工作中,都充当过故事里“农夫”的角色。

身为“老同志”,很多70后的朋友对初入体制内的小年轻很好,帮助他们熟悉工作、克服困难、创造晋升机会。

可许多小年轻一旦真的晋升了,就对曾经教过自己的“师傅”没什么好脸色了。甚至有的人还会给自己的老前辈使绊子,故意拉他们下马。

面对这种情况,“老同志”们的心里,就好像真的被一条毒蛇蛰了一样地疼。

另一方面,面对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又是否做过知恩不报,以怨报德的事情呢?如果没有,那自然是好,如果有,那么现在补救,或许还来得及。

农夫和毒蛇,一个没有落得好下场,让人惋惜;一个没有做出好事情,遭人唾弃。回头望去,我们又是否成了这场悲剧中的主人公之一呢?

《故乡》

作为70后,许多人成家以后,都成了在外打拼的游子。

如今逢年过节,回到故乡,看着熟悉而陌生的场景,看着陌生又熟悉的故人,你是否体会到了当年鲁迅见到杨二嫂、见到闰土时,内心的悲凉。

大学时期,有一次过年回家看望父母。闲谈之间,得知了许多儿时玩伴的近况。

当初怯懦、胆小的朋友,已在外打工多年;曾经成绩名列前茅的女生,也早已辍学,结婚生子;当年关系最为亲近的玩伴,也已应召入伍,多年没有回家一趟。

聊着天,门外走过另一位故人,那是年龄比我大几岁、儿时常带我一起玩的“好大哥”。

我热情地跟对方打招呼,得到的却只是对方淡淡地回应,随后便匆匆离去。父母告诉我,他如今好吃懒做,成了极少数留在村里“混日子”的年轻人。

我一怔愣,随即默默低头,感慨万千。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离家的日子越久,那些曾经最美好的记忆,就越像一张褪色的照片、一片纷飞的落叶,在我们的记忆中渐行渐远。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即便我们拾起那片记忆的落叶,也终究找不回曾经的那份美好。

结语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这本书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年少时,我在路边捡到了一支枪,我毫无顾忌地开了一枪,却没有任何回应。中年以后,我再次踏上那条路,听到风声,回头望去,那颗多年前的子弹,正中我的眉心。”

当你在几十年之后,再次看到当年熟悉的课文,惊觉道:“这篇课文,写的不就是我嘛!”

在这一刻,教育的闭环,才算彻底完成。

教育具有滞后性,很多时候,只有当我们有了足够的阅历、感悟,才能真正读懂:当年的课文,究竟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教会我们什么。

0 阅读:395
评论列表
  • 2024-09-17 14:55

    骆驼祥子自己是老板,我们大部分是打工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