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地委书记为何自扇耳光并羞愧地说:我们这些书记的还叫脸吗?

温柔书包啊 2024-07-27 03:08:49

文 | 味觉探险家

编辑 | 味觉探险家

还在为自己的运气发愁吗?别担心,关注我,让你好运连连,财运亨通!

2024年的春天,济南的空气中弥漫着一丝悲伤的气息,济南殡仪馆外,人流如织,却又静默无声,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送一位老人最后一程,这位老人不是什么达官显贵,也不是什么商业巨贾,而是一位扎根基层四十余载的老共产党员——周振兴,前来吊唁的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有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还有抱着孩子的年轻父母,他们都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送别这位他们心中永远的“人民公仆”

时间回到1927年,那一年,周振兴出生在山东德州齐河县的一个普通家庭,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中华大地饱受战火摧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年幼的周振兴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也萌发了救国救民的愿望,1943年,年仅16岁的周振兴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周振兴服从组织安排,先后在德州、菏泽、聊城等地担任领导职务,无论身处何地,他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心系百姓,把为人民服务视为自己毕生的追求,1978年,周振兴调任菏泽地委书记,上任伊始,他没有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而是轻车简从,深入基层,走村串户,体察民情,他走遍了菏泽的每个角落,与农民同吃同住,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疾苦

在一次走访中,周振兴来到了东明县小井村,看着眼前破败的景象,他深深地为之触动,村民张殿兴家徒四壁,一家人挤在一间破旧的土坯房里,吃的竟然是野菜、高粱壳等掺杂在一起的菜团子,周振兴拿起一个菜团子,艰难地咽了下去,眼眶不禁湿润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回到县城后,周振兴立即召集县委班子成员开会,经过彻夜研究,决定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将全县的盐碱地分给农民耕种,并免除三年农业税,这一举措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人质疑,有人反对,但周振兴顶住了压力,他坚信,只有让农民拥有土地,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温饱问题

事实证明,周振兴的决策是正确的,仅仅一年时间,东明县的粮食产量就翻了一番,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小井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盖起了新房,吃上了白面馒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东明县的成功经验很快在菏泽全区推广开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包干”改革拉开了序幕,周振兴在一次干部大会上慷慨激昂地说:“如果上级说我们错了,追查下来我周振兴一个人承担,你们都是被迫的,只要让我当这个地委书记,我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让老百姓吃饱饭,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位与会者的心中,也激励着他们在改革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1980年的一天,周振兴来到曹县韩集乡红三村,看望一位名叫伊巧云的老人,伊巧云是一位老党员,也是一位革命功臣,她的丈夫和三个儿子都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位为新中国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老人,晚年生活却十分清贫,甚至连肉都吃不上

看着眼前这位面容枯槁、病体缠身的老人,周振兴心中五味杂陈,他握着老人的手,关切地询问:“您还有什么心愿吗?”伊巧云老人犹豫了一下,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没什么大的心愿,就是想吃半碗肥中带瘦的猪肉”

听到老人的话,周振兴的眼泪夺眶而出,他哽咽着说:“怪我,都怪我!老人家我对不起您!”他立即掏出身上所有的钱,塞到乡镇书记手里,嘱咐他一定要让老人家吃上肉

当天晚上,周振兴在县委会议上,讲述了伊巧云老人的故事,他痛心疾首地说:“伊巧云老人为革命牺牲了那么多,现在在我的领导下,她老人家身患重病,竟然吃不上半碗猪肉,我们还有脸当他们的领导吗?”说到动情处,周振兴猛地扇了自己一记响亮的耳光,“群众都吃不饱饭我们这些书记的脸还能算脸吗?”

这一记耳光,打醒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深深地震撼着他们的心灵,他们羞愧难当,也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1998年,周振兴离休了,但他始终心系百姓,关心着家乡的发展,他经常回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看望老朋友,了解新情况,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他常说:“我虽然退休了,但我还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要继续为人民服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周振兴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奋斗奉献的一生,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也为我们树立了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实事求是、敢于担当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您对周振兴书记事迹的感想

本文旨在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无任何不良引导意图。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