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花竟是独眼,乾隆有心劝退:独眼岂能登金榜,探花下联犀利反击

热情的小狐狸 2024-11-06 03:26:33

1796年,清宫内,科举殿试的最终成绩即将揭晓,乾隆皇帝特召一位才学卓越的贡士面试。此人名叫刘凤诰,以超群才学在众多贡士中脱颖而出,更以文笔出众,字迹工整而秀劲,深得主考官青睐。然而,当刘凤诰步入殿堂,乾隆帝见其容貌后却迟疑片刻——原来刘凤诰不仅貌不惊人,竟还是一位独眼。乾隆顿生犹豫,觉得独眼人若被册封为探花,是否会影响朝廷威仪。遂出言试探:“朕要当面考考你,你若果真才学超群,朕定然点中你;若才学平平,你就休怪朕无情了。”

乾隆随即给出上联:“独眼不能登金榜。”如此刁难考题,能否难倒眼前这位独眼士子?刘凤诰会如何应对?

刘凤诰的殿试与乾隆帝的赏识

1789年的北京,太和殿内氛围庄严而肃穆,金碧辉煌的殿堂内,声音几乎被厚重的帷幔吞没,只有笔尖摩擦纸面的声音偶尔打破这沉静。是年贡士殿试,来自全国各地的贡生们齐聚一堂,他们身着统一的朝服,坐在规整排列的考桌前,笔耕不辍,各展所学。

太和殿内每位贡生都希望能在这场考试中脱颖而出,得到皇帝的青睐,从而步入仕途的快车道。在这种压力之下,刘凤诰却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与其他贡生不同的是,刘凤诰的写作速度较慢,直到黄昏时分,他的试卷仍有部分未完成。按照科举规定,考试时间一到,无论试卷是否完成,监试官员都应立即收卷,结束考试。此时,监试大臣已准备宣布结束考试,贡生们应依规将笔放下,交回试卷。

就在这紧要关头,礼部尚书常青走近刘凤诰的考桌,常青观察到,刘的每一笔每一划都流露出不凡的气韵和力度,字迹如行云流水,自有一番风骨。在众多试卷中,刘凤诰的卷子因其书法的秀劲而格外显眼。

常青意识到这样的才子不应因时间的限制而埋没,他立即决定给予特例。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命人点燃两旁的大蜡烛,这在科举考试中极为罕见,足见常青对刘凤诰的看重。烛光闪烁之下,刘凤诰的试卷被照得格外明亮。

当夜,刘凤诰连夜完成答卷,其文章内容深刻,立论新颖独特。凭借这一份卓越的答卷,他被主考官列入向皇帝推荐的前十卷名单之一,试卷呈交给乾隆帝御览。乾隆帝对刘凤诰的文章颇感兴趣,命殿试官将其试卷内容逐字诵读,细细品评,发现文章论点明确,论述精辟,不禁对刘凤诰的才学大加赞赏。乾隆帝认为,这样的才俊不可忽视,遂决定召见刘凤诰,亲自进行面试。

面试当日,刘凤诰在宫中等候召见,神情肃然,准备回答皇帝的提问。乾隆帝见到刘凤诰后,第一眼便注意到他的面容——刘凤诰其貌不扬,与其他贡士相比,显得略微平凡,尤其是一只独眼,更是显得与众不同。这种外貌在当时的官场中不甚常见,使得乾隆帝不禁多看了几眼。

乾隆帝亲试刘凤诰

乾隆帝对其面貌略有疑虑,因而决定亲自出题以检验他的才学,以此衡量是否应授其官位。在殿上,乾隆帝开口对刘凤诰说道:“朕要当面考你一番。若果真才学超群,朕自然会亲自点你中榜;但若才学不过尔尔,就休怪朕无情。”刘凤诰恭敬地回道:“臣遵旨!请陛下赐题。”

乾隆帝随即开出第一道上联,缓缓念道:“独眼不能登金榜。”这句上联言简意深,带有考问意味,设下难题。刘凤诰稍作思索,沉稳地对出下联:“半月依旧照乾坤。”乾隆帝闻言,不由地点头称赞,认可了他的机智应对与出色才华,接着说道:“这联对得十分贴切,口气倒不小。来,我再出一联,看看你是否还能应对自如。”

随即,乾隆帝提出了第二联,乾隆帝念道:“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谁是摘星汉?”这一上联运用天文知识,提及东方启明星、西方长庚星、南方箕宿星、北方北斗星,以四方星象贯穿,寓意深远,气势磅礴。刘凤诰稍加思索,便对出下联:“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本探花郎。”此联用四季名花与四方星象相对,尤为巧妙。特别是末句的“探花郎”为全联增添了几分独到意味,让在场众人叹服不已。

乾隆帝对刘凤诰的对答十分满意,不由得露出笑容,高兴地说道:“好!朕成全你。”说罢,乾隆帝随即用朱笔在刘凤诰的卷上亲自批注,将他定为一甲第三名,授予探花之位。

嘉庆登基与刘凤诰献对联

1796年(嘉庆元年)正月初一日,大清朝的皇宫内举行了一场庄严的典礼,这一天,乾隆皇帝正式举行内禅大礼,将皇位传于十五子永琰,即后来的嘉庆皇帝。乾隆皇帝退位后仍保留太上皇帝的尊号,并在朝政上予以训政。

登基后的嘉庆皇帝极为重视并尊崇其父乾隆,始终保持对太上皇的孝顺与敬重。在内禅礼的隆重气氛中,新登基的嘉庆皇帝为表达对太上皇的感激和祝寿之意,特别命朝中文人官员撰写贺联,要求以清朝自顺治皇帝以来的五朝年号——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作为对联嵌字内容。

此时,朝中有才名的文士刘凤诰受命撰写对联。刘凤诰在文坛以才学出众、对仗工整而闻名,是一位深受乾隆与嘉庆信任的文人官员。他思虑再三,结合五朝年号,精心撰写了一副嵌字对联:“顺天康民,雍然乾健嘉千古;治国熙物,正是隆恩庆万年。”对联内容言辞朴实而大气,还借用对联字句含义为太上皇乾隆祝寿,祈愿清朝江山稳固。

对联完成后,嘉庆皇帝细细端详,感到对仗极为工整,词句通顺且嵌字自然,毫无生硬之感。嘉庆对此联表示极高的评价,并将其当场示予朝臣观赏,获得一致称赞。众人感叹刘凤诰才思敏捷,能将五个年号按序嵌入对联中而不显突兀,实属不易。此联随后被广泛传颂,成为朝中佳话。

刘凤诰修撰实录与地方施政

1807年(嘉庆十二年),由朝廷组织编撰的《乾隆皇帝实录》历经数年终告完成。这部实录记载了乾隆朝的各项治绩,是清廷重要的历史文献。刘凤诰因参与此项目,精心编撰且表现优异,受到嘉庆帝赏识,特加封太子少保衔,以示嘉奖,时人称其为“宫保刘金门”。

同年八月,朝廷调任刘凤诰担任吏部侍郎,负责江南乡试主考官一职,主考江南地区的科举考试,同时还兼任浙江学政,掌管浙江省的地方学务,负责对地方学子的选拔与教育。这一任命赋予他极大职责,他的取士标准在当时显得尤为鲜明——刘凤诰取士重视经术,尤其注重考生的学问根基和经典知识掌握,提倡踏实治学的风气。他极力改进科举取士制度,不偏好文词浮夸、内容空洞的作品,对考生的知识广度和经学造诣严格考核。

在担任主考官期间,刘凤诰还参与处理吏部事务,与吏部尚书一起提出了一项针对翰林院及其他衙门告病销假的制度建议。当时,翰林院官员因告假制度与其他衙门的制度有所不同,造成不便。刘凤诰与吏部尚书认为这一情况应当调整,便上奏嘉庆帝,建议统一翰林院与各衙门的告病销假制度,以求规范。然而,嘉庆帝认为刘凤诰的建议不够谨慎,随即命大学士董诰查证《会典》相关条文,发现翰林院的告假规定与各衙门制度实则一致。嘉庆帝因此指责刘凤诰处理政务疏忽,随即降其官职,暂时留任以示警戒。

不久后,他因处理地方官员违法事件而再度受挫。当时,刘凤诰为一位因受贿而获罪的官员作保,认为该官员所涉金额不大,或情有可原。嘉庆帝查明事实后,认为刘凤诰为罪臣开脱、护短,随即降其三级官职,令其继续留任。

墨尔根起义案与刘凤诰的仕途波折

1813年(嘉庆十八年)年初,清廷在东北的墨尔根地区发生了一起迁奴武装起义,威胁到当地的治安与统治。嘉庆帝命令朝廷官员迅速处理此事,指派刘凤诰协助调查。

在审查过程中,墨尔根副都统明德被指控与起义者有牵连,甚至有“教供情事”的嫌疑。有人举报称明德在职期间纵容暴乱分子,故意隐瞒不报,甚至可能协助了迁奴的暴力行为。刘凤诰按照职权,负责对明德的行为进行深入调查,并将其行为上报朝廷。清廷对此案高度重视,派出专员亲自督查,以确保案件无误。然而,经清廷人员进一步核查,发现刘凤诰在整个过程中处理妥当,未有私自偏袒任何一方,结案清白。刘凤诰因秉公处理得以未受惩处,清廷在嘉庆十八年五月下令将其赦免,让他归家。

此后,刘凤诰回归故乡,在家中继续潜心学问,不再参与政务。五年后,即1818年(嘉庆二十三年),清廷再度任用刘凤诰,授予他编修一职,参与朝廷书籍的修撰工作。

1821年(嘉庆二十五年,即道光元年),刘凤诰因年事渐高,且不幸患上了严重的眼疾,逐渐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为保健康,他决定前往扬州调养身体,希望可以在静养中恢复视力。朝廷允许他休养,并在生活上给予照顾,表现出对这位忠臣的关心与敬意。1830年(道光十年)正月,刘凤诰因病情加重,在江苏扬州离世,享年70岁。

参考资料:[1]吕帅栋,田玉龙.刘凤诰《杜工部诗话》的评诗特色[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9(11):51-5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