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河南省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因为一位老汉的“奇思妙想”,竟然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惊人的经济腾飞。
这个名叫烟涧的村子,年产值高达1.6亿元,村民们个个腰包鼓鼓,过上了令人羡慕的小康生活,然而他们的致富之道却让人不禁皱眉。
全村上下齐心协力,专门从事青铜器仿制品的生产,这到底是传统工艺的传承,还是赤裸裸的造假行为?更令人费解的是,当地警方却表示对此“无可奈何”,这个看似繁荣的村庄,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一个村庄的蜕变烟涧村,这个藏在河南深山里的小村庄,曾经和中国千千万万个贫困村没什么两样,土地贫瘠,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和孩子过着清贫的日子。
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如今却成了方圆百里最富裕的地方。
变化始于十多年前,那时的烟涧村还是个穷得叮当响的地方,村民们连温饱都成问题,可就在那时,村里来了个不速之客,一位姓方的老汉。
这位老汉带来的不仅是他的行李,还有一身令人称奇的手艺,方老汉的到来,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他带来的技艺,很快在村里掀起了波澜。
起初村民们还将信将疑,但看到方老汉制作出来的东西,大家都惊呆了,那些青铜器仿制品,做工精细,造型逼真,简直和真品一模一样。
消息很快传开了,周边的收藏家、古玩商纷纷找上门来,争相购买这些“赝品”,村民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门手艺竟然这么值钱。
于是在方老汉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学习这门技艺,渐渐地,整个村子都投入到了这个行当中。
有人负责制模,有人负责浇铸,还有人专门做做旧处理,大家分工合作,配合默契,俨然一个小型的青铜器生产基地。
随着技艺的不断精进,烟涧村的仿制品名声越来越大,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就这样,短短几年时间,烟涧村就从一个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村民们盖起了小洋楼,买了小汽车,生活水平直线上升,可是这样的致富之路真的没问题吗?为什么警察说抓不了他们呢?
匠心独具说起烟涧村的变化,就不得不提到那位姓方的老汉方兴庆,这个1942年出生的老人,可不是一般的农民,从小就爱读书、喜欢动手的他,有着一双巧手和一颗灵动的心。
方兴庆年轻时就喜欢修理各种东西,从自行车到收音机,只要是坏了的,到了他手里就能起死回生。
村里人都说,老方的手上有魔法,可谁能想到,这双能让破烂重获新生的手,后来竟然成了“造假”的利器。
事情要从十多年前说起,那时候方兴庆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一档介绍古董的节目,镜头里那些精美的青铜器,让他着了迷。
就这样方兴庆开始了他的“造假”之路,起初他只是照着电视里看到的样子,用泥巴捏些小玩意儿。
慢慢地,他开始琢磨起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他翻阅了大量的书籍,甚至跑到博物馆去仔细观察真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尝试,方兴庆终于掌握了青铜器仿制的技巧,他制作出的仿品,不仅造型逼真,连那些岁月留下的痕迹都惟妙惟肖。
方兴庆的技艺很快引起了古玩界的注意,有人找上门来,出高价购买他的作品,刚开始方兴庆还有些忐忑,担心会被人当成骗子,但买家们却称他们就是冲着仿制品来的,根本不在乎真假。
这下方兴庆彻底放开了手脚,他不仅自己制作,还开始教村里的年轻人,他性格开朗,乐于分享,很快就带出了一批徒弟,在他的带领下,整个烟涧村都投入到了青铜器仿制的行列中。
然而随着生意越做越大,方兴庆心里也开始打鼓,这样“造假”,到底对不对?虽然买家们都知道是仿品,但万一有人把这些东西当成真品卖出去怎么办?而且这样做会不会触犯法律?
就在方兴庆左右为难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有一天县里的文物部门找上门来,他们的来意却让全村人大吃一惊。
烟涧村的青铜器仿制县里文物部门的到来,让烟涧村沸腾了,村民们原以为是来查处他们的“造假”行为,没想到却是来认可他们的技艺,原来烟涧村的青铜器仿制技艺,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这个消息犹如一剂强心针,给了全村人极大的鼓舞,从此烟涧村的仿制品生意做得更加光明正大,村民们不再羞于谈论自己的工作,反而以此为荣。
制模是整个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村里有几位老师傅,他们的眼光极其毒辣,能从各种资料中捕捉到古代青铜器的精髓,然后用泥土一点点捏出模型,这些模型做得惟妙惟肖,连纹饰的细节都丝丝入扣。
浇铸环节则需要极高的技巧,村民们经过多年摸索,调配出了最接近古代青铜器成分的合金,他们掌握了火候的控制,知道在什么时候浇铸才能让纹路更加清晰。
最神奇的要数做旧工艺了,村民们会用各种方法让新制作的青铜器看起来像是经历了千年岁月。
他们会用特制的药水浸泡,让铜锈自然生成,会用细砂摩擦,制造出使用痕迹;甚至会把青铜器埋在土里一段时间,让它沾染泥土的气息。
这种精湛的技艺,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收藏家,甚至连一些博物馆都慕名而来,他们购买烟涧村的仿制品用于展览,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
然而就在烟涧村蒸蒸日上的时候,一场风波悄然而至,有人举报说,烟涧村的仿制品被一些不法分子当作真品高价售出,造成了市场混乱,一时间烟涧村再次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就在村民们惶恐不安的时候,警察来到了烟涧村,他们的态度却出人意料,在法律的天平上,烟涧村的行为究竟该如何定义?
警方的无可奈何警察的到来本应让烟涧村人心惶惶,但出乎意料的是,他们的态度却异常平和,警方表示,他们对烟涧村的情况早有耳闻,但实际上却无法对村民们的行为采取任何法律措施。
这种看似矛盾的态度,其实反映了当前法律在面对这类问题时的尴尬处境,根据我国现行法律,仿制古董本身并不违法,只要卖家如实告知买家是仿制品,就不构成欺诈。
而烟涧村的村民们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他们从未隐瞒自己的产品是仿制品的事实。
警方解释说,真正的问题在于那些将仿制品当作真品出售的不法分子,但这些人往往不是烟涧村的村民,而是一些中间商。
他们从村里低价购买仿制品,然后以真品的身份高价售出,这种行为确实触犯了法律,但追查起来却十分困难。
更让警方感到棘手的是,烟涧村的仿制品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的行为不仅不是在破坏文化,反而是在传承文化,这就使得整个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但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随着烟涧村仿制品越来越多,市场上真假难辨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
一位古玩界的专家指出,烟涧村的仿制品质量之高,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这无疑给文物鉴定和市场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结语面对这种情况,警方也感到十分无奈,这种法律困境,不仅出现在烟涧村,实际上是整个文物仿制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就在人们对此争论不休的时候,烟涧村的村民们依旧在默默地延续着他们的技艺,他们或许并不理解这些复杂的法律问题,但他们知道,这门手艺养活了他们,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参考文章读者2023年8月32日《河南老汉靠造假一年赚1.6亿,带领全村发家,警察:合理没犯法》的报道
抖音百科——烟涧村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个“关注”吧!小生在此谢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