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烽烟四起,叛军如狼似虎,攻城 掠地,中原大地一片狼藉。
然而,隋炀帝杨广却在一群佞臣的簇拥下,乘坐新造的豪华游船,沿着大运河再幸江南,躲进位于扬州的江都行宫,继续沉迷于声色犬马,逃避现实。
作为隋炀帝近臣之一的虞世基,不但不进忠言,反而投昏君所好,屡屡报喜不报忧,为杨广掩耳塞听。
最终,这个劣迹斑斑的变质文人,也与其主子同做瓮中之鳖,被反军擒杀。
虞世基是一位不同寻常的“二臣”。
他是一个南陈的降臣,因此在隋朝的初期并没有获得太多的重视。
根据史料记载,虞世基出生在会稽余姚的一个官宦家庭。
他从小就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喜怒不形于色,擅长书法,尤其以草隶著称,被誉为“南金之贵,属在斯人”。
他不仅才华横溢,而且相貌堂堂,因此被誉为“当今潘陆”。
把他比作潘安和陆机,可谓是相貌、才华双优。
虞世基在南陈时期,官至尚书左丞,得以侍奉后主陈叔宝。
有一次,陈后主和群臣在莫府山打猎,让虞世基作《讲武赋》以助兴。
这明摆着就是给了虞世基一个拍马屁的机会。
虞世基倒是也不含糊,机会给了必须把握得住。
随即挥毫泼墨,引经据典,春秋笔法运用到飞起,愣是把陈后主这么一个昏君,写成了旷世明君。
陈后主读完之后,都乐屁了,必须重重地赏,当即赐给虞世基一匹良马。
虞世基的赞诗虽然美妙动听,但遗憾的是,烂泥就是烂泥,吹得再好也扶不上墙。
隋军一过江,还没怎么用力,南陈就倒下了。
虞世基也只能跟着他的主子陈叔宝,低头做了俘虏。
隋文帝杨坚看在虞世基在江南的名气上,给了他一个通直郎的小官职,在内史省里混口饭吃。
官不大,钱也少,虞世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那时候,虞家穷得叮当响,虞世基不得不在工作之余,拿起笔来兼职“写手”,靠着抄抄写写养家糊口。
人一郁闷,就爱伤春悲秋。
虞世基因为不得志,写了一些诗文,没想到还成了爆款,竟然火遍大街小巷。
作者表示实名羡慕。
随着虞世基的才华得到了认可,朝廷升他任内史舍人,他这才算熬出了头,告别了穷困潦倒的日子。
隋文帝去世后,隋炀帝杨广登上皇位,虞世基仿佛又遇到了当年的“恩主”陈叔宝。
杨广对虞世基的赏识有加,待遇一天比一天好,虞世基的地位直线上升。
在他担任内史侍郎的时候,母亲去世了,他悲痛欲绝,瘦得皮包骨头。
就连杨广这个一上位就沉迷于后宫的皇帝,看到虞世基这样,也不禁感动得不行,特别下令允许他在服丧期间破例吃肉,还多次劝他保重身体,因为国家还需要他。
杨广对虞世基的信任可谓无以复加。
他让虞世基专门负责处理机密事务,和宇文述、裴蕴等人一起参与朝政决策。
那时天下动荡,隋炀帝面对各地的情况,惆怅不已,半天做不了决定。
他经常会把虞世基叫到内室,亲自口授旨意。
虞世基记忆力惊人,能把隋炀帝的话一字不差地记在脑子里,然后回到内史省,把旨意写成敕书。
据说他一天能写上百份敕书,而且每一份都精确无误,这记忆力和文采,不得不让人佩服。
虞世基在写文章方面是个高手,但在出谋划策上,可能就不那么在行了。
他在处理事情时,有时候会顾头不顾尾。
在杨广征伐高丽的时候,虞世基被提拔为金紫光禄大夫。
有一次,杨广去雁门视察,结果不小心被突厥军队包围了。
形势危急,随行的士兵因为害怕战斗,很多都败下阵来。
这时,虞世基出了个主意,建议杨广亲自上前线鼓舞士气,提高士兵的奖赏,并且下令停止劳民伤财的辽东战争,以此来赢得人心。
杨广照做了,士兵们果然士气大增,拼尽全力杀出重围,保护炀帝安全脱险。
但是,事后杨广答应的奖赏却没能兑现,而且又发布了征辽东的命令,这让大家非常不满,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出主意的虞世基。
虞世基因为“欺骗大众”而触怒了众人,引起了朝野上下一片指责声。
虞世基在炀帝身边,说话总是能说到炀帝心坎里,因此越来越受宠,朝中的大臣们都比不上他。
但是,随着地位越来越高,虞世基开始走歪路,搞起了腐败,卖官鬻爵,弄得他家门庭若市,金银财宝堆积如山。
他的原配夫人去世后,续弦的孙氏是个性格骄横、生活放荡的女人,她把自己的儿子夏侯俨带到了虞家,这个夏侯俨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品行恶劣,还大肆敛财。
虞世基本人也开始放纵起来,生活奢侈,讲究排场,完全失去了他原本的朴素风格。
他的弟弟虞世南,那可是隋唐时期的书法大家,虽然身处乱世,但保持着清贫的品格。
然而虞世基对这个弟弟却不闻不问,没有给予任何帮助,这让他在官场上的名声越来越差。
隋帝国的末日即将来临,国内起义频发,民间盗贼横行,但炀帝却一意孤行,坚持乘船南下巡游江都。
船行至巩县,虞世基感到形势危急,建议发兵驻守洛口仓以防不测,但遭到拒绝后,他选择了唯唯诺诺,不敢对炀帝有任何违逆。
随着各地起义的消息不断传来,虞世基为了不让炀帝不高兴,又发挥起了自己的春秋笔法,对不利的事实进行删减和掩饰。
有一次,杨广看到一份关于在河北捕获盗贼、降服数十万贼寇的捷报,产生了疑问,问道:“为什么降服的贼寇这么多?”
虞世基轻描淡写地回答说:“盗贼虽多,但不足为虑。”就这样把问题糊弄过去了。
后来,瓦岗军围困了东都洛阳,杨广的孙子、越王杨侗派人穿越封锁线,千里迢迢赶到江都求援,请求迅速回京。
看到杨广面露忧色,虞世基赶紧进言说:“越王年幼,这些人是在欺骗他。”
他还分析说,如果洛阳真的被围困,那么元善达又怎么可能来到江都呢?
杨广听后大怒,下令将来人处死。
从此,大家都不敢再真实汇报军情,局势日益恶化,最终这对昏君和佞臣都被反抗军擒杀。
虞世基的巧舌如簧,自从他侍奉陈后主开始,就已经练就得炉火纯青。
这一点,在他那篇“名作”《讲武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陈后主和隋炀帝,这两个昏君,都缺乏辨识人才的能力,结果都尝到了国破家亡的苦果。
这段历史,对于我们后人来说,是一面镜子,提醒我们对于那些只会阿谀奉承、粉饰太平来博取宠爱的人,绝对不能轻信。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如果觉得文章写得还不错,可以点击关注,每天分享有趣的历史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