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苏轼已是苏东坡,贬官后的苏轼,居然推动了广州的饮水工程

德叔谈史悠悠过 2024-03-05 13:55:23

过岭之时,苏轼已是苏东坡。其实,如果审视苏轼一生,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其间的分水岭,便是元丰二年的乌台诗案。

元丰四年,乌台诗案结案,苏东坡被贬黄州。他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 苏轼

在乌台诗案之前的苏轼,文采斐然,才华卓绝。然而,他仕途受限,难以达到更高的高度。若无乌台诗案,他不过是中国古代无数能诗文士大夫官僚中杰出的一位。然而,苏东坡历经苦难,历经黄州、惠州、儋州的磨砺,才成就了一代千古风流人物。

当苏轼蜕变为苏东坡,那是从极高处跌落,历经生死的考验,体验死亡的恐惧,并在重生后重新审视自我。他以豁达的态度,积极向上的心灵,塑造着自己的生命。

简要回顾苏轼成为东坡居士后,过岭前的生平:

1081年,筑室东坡,成为苏东坡;1085年,复出为官;1089年,受到排挤,离开首都,出知杭州;1091年,还朝,后出知颖州;1092年,转知扬州;1097年,到宋最北边的定州;不久,贬谪惠州。

过岭之后,苏东坡的心境如何?前面,我们从时代背景来审视苏东坡。该背景规定了他的命运,但在这命运的框架中,他仍有选择的余地。

接下来,我们重点探讨一下苏轼的个人选择。

南宋刘克庄曾说:“公自绍圣以后,诗文未尝有贬谪之叹。”

▲ 苏轼

那么,过岭之后,苏轼的心境究竟如何?

让我们通过苏轼本人的叙述来探究。绍圣元年,苏轼从北方出发,同年十月初二抵达惠州。抵达惠州后,据《浣溪沙·罗袜空飞落浮沉》一词序,他在绍圣元年十月十三日(一作二十三日),与惠州城乡令侯晋书归善寺野炊,“松下煮酒,余尽酿酒,命之曰万家春。盖岭南万户久野。”

若此词确作于十月十三日,则说明苏轼抵达惠州的第十一天,便已安顿下来。这与我们今日频繁旅行,交通便利的情形大不相同。我们其实来到一个新的地方,也需要一点时间来安顿。

即便在现代频繁且舒适的旅行条件下,抵达新地后亦需时日适应。苏轼于十月二日抵达惠州。十一天后,他和程乡令侯晋叔以及归善簿谭汲同游大云寺。

归善为惠州首县,故谭汲为惠州本地人。程乡令为梅州程乡县令。他们在松下野炊,设松黄汤,苏轼作《浣溪沙·罗袜空飞洛浦尘》。

序文中提到,他近日酿制一种名为“万家春”的酒,此酒为岭南万户所饮。十一天内,苏轼已开始酿酒。

笔者曾怀疑刚到惠州,酿酒是否可行。后来查阅资料得知,广东甜酒酿只需一两天即可饮用(冬天需六天)。苏轼是个急于求成、缺乏耐心的人。他曾吹嘘自己酿的酒如何好,但过两天又声称酒变酸,不能饮用。

从这件事,他这种心态可见一斑。

▲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二十二日,即九天后,苏轼作《事不(能)两立》一文。文中所记日期为苏轼所注。

他提到,白居易在庐山草堂炼丹。当丹药即将炼成之际,炼丹炉坍塌。次日,白居易获悉出任忠州刺史。

由此,苏轼总结道“世间、出世间事不两立也”,即世间之事和出世间之事都不能都顺利。所谓世间事,便是指中州刺史的任命,而出世间事便是指炼丹修道。

苏轼引用白居易的典故,接下来,落实到他自己身上说:“我早就有了这个志向(指修道炼丹),但终究没有成就。我并不说自己做事情没有什么恒心,而是因为世间事(指做官)未败啊!今日真败矣(指被贬惠州)。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信而有徵。”就说苏轼自己所说:我想修道炼丹,已经很久了,但一直都没有什么成就。

他不说自己做事情没有恒心,而说“世间事未败”,就是因为之前还要做官,所以炼丹之事老不成。现在到了这个惠州,真败矣,就是说世间事败了。他说这是“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信而有徵,就是说老天要成就我炼丹。

从这些史料看,苏轼是一个非常豁达的,很开心很爽朗的一个状态。但是如果说苏轼的心里完全无芥蒂,那大概也不可能。他的儿子苏过,就是苏轼带在身边的唯一的一个儿子,一直陪着他。

苏过的集子里面就有提到,他父亲到了这个地方,写了一些可以表达抑郁、郁闷状态的文字。苏轼其实也有,比如说他刚到惠州,给钱济明写的信,这里提到说:“某到贬所,阖门省之外,无一事也。”就我到了这之后,关上门,天天在思过。

“瘴乡风土,不问可知。少年或可久居,老者殊畏之。唯绝嗜欲,节饮食,可以不死。此言已书之绅矣。除则信命而已。”从这些文字表达出来的,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的消极。

▲ 苏轼书法 定风波

但就文字来讲,它其实说的是“唯绝嗜欲,节饮食,可以不死”,仍然是个修道的状态。世间事和出世间事,不两立。苏轼前面的那个文字里,体现出来的是说,他说世间事绝了,那么现在我就可以做,出世间事了。

这是老天成全我。但不做世间事,如何忍得住?其实儒家的士大夫,尽管苏轼、苏辙兄弟,其实是兼通儒释道的,我觉得他们生命的底色还是士大夫,还是要关注世间事的。

就不做世间事,其实是忍不住的。他的忍不住的关怀体现在哪里?他积极地参与我们广东的地方建设。

在这,我用了一个现代的词,就是提案,因为他这时候不执政了,没有实际的行政职位,他只是一个被贬滴到这里的低级官员。可是他在惠州期间,对地方行政所作的建议,其实是非常之多的。我把一部分比较有趣的,罗列在这里:首先,他建议博罗县令林抃做什么呢?

制造和推广央马,就是一种用人力插秧的工具。他还给博罗县令林抃,这个林抃是他到了惠州之后,跟他走得很近的,而且是一个既能动手,又能动脑的这么一个积极人物。

苏轼还建议在博罗的香积寺建设水磨,就是苏轼去参观了之后,觉得那个地方的那个水势是很适合截一个地方,做一个水利推动的磨坊,他就给林抃做了这样的一个建议。 在苏轼的文字当中,这个磨被称为“僧磨”,因为它是在香积寺的。

苏轼还对广州有一个很重要的贡献。他建议广州知州王古要改善广州的饮水,因为当时广州的水源比较有限,所以一般老百姓都是没有机会喝到甜水的。他还建议广州的知州王古筹建病院,因为广州这个地方古时候被认为是“瘴疠之地”,传染病多发,所以苏轼提出来:“那你何不就搞一个病院呢?”

此外,苏轼还建议广东提刑程之才(程之才,是苏轼的舅表哥)增修惠州诸军的营房,并且建议动用阜民监的粪土钱修盖惠州的浮桥。这两项关于惠州的工作,特别是这个修浮桥,其实是当时惠州的知州詹范求苏轼办的事。下面我们具体地看一看。

史书上记录这些事的材料,其实都是超级好玩的。学宋史有一个很大的便宜,或者说一个幸福的地方,就是我们读到的大部分的文字材料都是非常优美的。苏轼的文字那就更别提了。

“秧马”是什么?秧马是一个插秧的工具。

苏轼的《秧马歌》里提到说:

我有桐马手自提,头尻轩昂腹胁低。 背如覆瓦去角圭,以我两足为四蹄。 耸踊滑汰如凫鹥,纤纤束藁亦可赍。 何用繁缨与月题,朅从畦东走畦西

我们从文字当中其实可以看到,这就是一个用木头做的,像今天小孩玩的木马一样东西。

插秧的人就骑在这个秧马上边,用自己的腿来做马腿,然后就骑在这个秧马上,往前走着,在田里,在水田里插秧。这样的话就可以比较省腰力。苏轼是在被贬谪黄州的时候,在武昌看到这个秧马的。

他就把秧马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并且很有意思的是,他在被贬惠州的时候,在路上他还在努力地跟人推广,宣传这个秧马,觉得是很有用的一个东西。但是没人理他,直到他遇到了博罗县令林抃。

“仆出此歌以示之,林君喜甚,躬率田署制作阅试。”而且我们看林抃对于秧马,在做的时候,其实真是很用心。“林以谓背虽当如覆瓦,然须起首尾如马鞍状,就是前头后头都翘起来一点,使前却有力。今惠州民皆已施用,甚便之。”

林抃试制成功的秧马,在博罗得到了推广。而且我们接下来看,苏轼给林抃的有一封信,里提到什么呢,就是提到说:“某启,人来,辱书,具审比日尊候佳胜,甚慰所望。加减秧马,曲尽其用,非抚字究心,何以得此?已具自太守矣,万以时加啬。不宣。”

“加减秧马曲尽其用”,这是在夸林拆;“非抚字究心,何以得此”,那其实这就有勉之意了,是官场的前辈对于后辈之中,非常用心之人的夸奖。你能做到这些,如果不是说心里是装着老百姓的,装着要安抚老百姓,怎么样才能够做到?

必须要抚字究心才做得到。而且我觉得很有意思的就是,苏轼“已具自太守”,我已经把你的行为,把你做的事迹已经告诉了,惠州的知州詹范。那苏轼在这起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苏轼就是在推荐人才啊。

我们在苏轼遗留下来的文字当中,可以看到,他有多封向上级官员推荐,底下的官员,有推荐官员的文字。因为宋朝的官员,下层的官员在升往中层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上,他是需要有一定级别官员的推荐信的。

苏轼在跟林抃的沟通之中,这样的一个新农具,一方面他帮助林抃制作成功了确实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减轻农民的腰背负担;另外一方面,他鼓励林抃,并且他向知州推荐林抃。这是苏轼在当地,就尽管在贬谪之中,但是他的身份,他的士大夫的关怀仍然是持续不断。

再有就是,苏轼建议广州王古建设广州的自来水系统。这里边提到说:“广州一城人好饮碱苦水,春夏疾疫时所损多矣。惟官员及有力者,得饮刘王山井水,贫丁何由得?”

就广州这个地方,因为甜水的供应是非常少的,所以一般老百姓,般吃的都是碱苦的水。这个酸苦水呢,大大有损当地老百姓的健康。

苏轼结识的一个罗浮山的道士,邓道士,邓道士给他提了一个建议,提到了说:“蒲涧山上,(就现在白云山),有滴水岩,水所从来高。可引入城盖二十里以下尔”。那个蒲涧山(白云山那个滴水岩),那个地方的水地势高,且距离城并不远。

故苏轼建议从这个地方引水到广州城里来。怎么做呢?若于岩下作大石槽,以五管大竹续处,以麻缠之,漆涂之。随地高下,直入城中。

▲ 竹筒取水示意

此法乃先在滴水岩之下收集水,然后用竹管,用大竹子把竹管连接起来,就变成了一个引水的管道。这个引水的管道要用麻缠上,外头要涂漆,这样可防止泄漏。按地势,把它引到城中来。

到了城中之后呢,“又为一大石槽以受之,又以五管分引,散流城中,为小石槽以便汲者。”

这就是苏轼设想的一个引滴水岩、白云山水入广州城中,改善广州城引水的计划。这样的一个计划,按苏轼的说法,他不过用大竹万除竿,及二十里间,用葵茅苫盖,大约不过费数百千可成。

百千即数百米钱,或说一吊。苏轼的这个建议是非常可行的。

他不仅提到了要建设这么一个引水工程,他还为这个引水工程的可持续性发展做了设计。“然须于循州置少良田,令岁可得租课五七千者,令岁买大筋竹万竿,作下广州,以备不住抽换。”

就是在循州买块好地,让那块地的收入一年可以达到五到七千钱的收入。这个收入用来干什么?应当是在循州当地买竹子,做成竹筏,让它顺流飘到广州来。干什么用?

就是要为这个引水渠这个管道来换管子,这样它就是可持续的。除此之外呢,“又需于广州城中,置少房钱,可以日掠二百,以备抽换之费。专差兵匠数人,巡修,则一城贫富同饮甘凉,其利便不在言也。”

就还有一项做法,要在广州城中置个房产,然后出租这个房产来收租。每天达到二百钱就可以。这是用来干什么?就是“抽换”,实际上就是维修的费用。这是苏轼给王古的建议。

我把它总结一下。

这个引水管道的建设,王古是做了,而且比较成功。但是循州竹竿储备基地的建设,其实没有做成。广州水管基金的建设,也没有在史料上看到,估计也没有做。

但是不管怎么说,苏轼建议的引水管道的建设是成功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