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排满”?真是搞笑,快去读读史书吧!

成廉谈人生趣事 2024-09-29 05:00:47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 1911 年至 1912 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 1911 年 10 月 10 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 1912 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纪末(一般从 1894 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 1905 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的完整历程如下:

1. 革命思想的传播与革命团体的兴起(19世纪末 - 20世纪初):

- 西方思想传入:19世纪末,西方民主革命思想不断传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思想冲击。民族危机的加深,使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 革命团体涌现: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的口号。此后,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相继成立。1905年,孙中山、黄兴、陈天华等70余人在东京集会,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全国性的革命领导中心。同盟会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并在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内容的三民主义。

2. 多次武装起义的尝试(1906年 - 1911年):

- 萍浏醴起义: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这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虽一个多月后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 安庆起义:1907年夏,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与清军激战四小时后失败,徐锡麟死难。革命党人秋瑾也因这次起义被捕遇难。

- 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黄兴筹划领导广西起义,起义军奋战七昼夜,最终失败。

- 黄花岗起义:1911年,黄兴提前发动广州起义,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牺牲的七十二名烈士葬于黄花岗,被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3. 保路运动与武昌起义的爆发(1911年):

- 保路运动:1911年5月,清政府强行将民办的川汉铁路收归国有,从人民手中夺取股权,把路权拱手让给美、英、法、德帝国主义,这一举动引起了四川人民的强烈不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9月25日,荣县独立,建立全国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荣县军政府,这对于推动各地独立运动的蓬勃开展,促进武昌起义的提前爆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迅速占领武昌城。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

4. 全国响应与清朝统治的崩溃(1911年 - 1912年初):

- 各省独立: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 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标志着清朝统治的结束,也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5. 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

- 总统选举: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 制定法律:随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关于辛亥革命结束的时间,学界有不同的观点,以下是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看法:

1. 1912 年 2 月 12 日: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很多人认为辛亥革命结束于1912 年 2 月 12 日。这一天,清朝发布退位诏书,标志着清朝统治的结束,也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自此,辛亥革命在推翻封建帝制这一最主要目标上取得了标志性的成果。

2. 1913 年“二次革命”失败后:有观点认为,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推翻封建帝制的政治革命,还包括建立新的政治秩序、巩固革命成果等后续过程。1913 年,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引发了“二次革命”。“二次革命”是革命党人为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而进行的一次武装斗争,但最终失败。此后,袁世凯逐步掌握了国家的实际权力,这意味着辛亥革命后试图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度受到了严重挫折,从这个意义上说,“二次革命”的失败标志着辛亥革命在争取民主共和道路上的努力暂时告一段落。

3. 1916 年袁世凯去世后:袁世凯在 1915 年复辟帝制,企图恢复封建君主专制,这是对辛亥革命成果的公然背叛。1916 年,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反对和声讨中去世,其复辟帝制的闹剧以失败告终。袁世凯的死使得封建帝制的复辟企图在短期内难以得逞,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辛亥革命所建立的共和政体,因此也有人将 1916 年袁世凯去世视为辛亥革命彻底结束的时间点。

对于辛亥革命结束的时间没有绝对统一的定论,不同的观点反映了对辛亥革命的不同理解和解读角度。但较为普遍被认可的是 1912 年 2 月 12日清帝退位这一时间节点,它是辛亥革命取得的最具标志性的成果,也是辛亥革命在推翻封建帝制方面的主要任务完成的标志。

辛亥革命的使命:

- 早期使命:在革命的早期阶段,主要使命是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对外屈膝投降,使得国家主权不断丧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党人将推翻清朝统治作为首要目标,希望通过革命建立一个新的政权,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这一时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反映了革命党人对清朝统治的不满和反抗。

- 后期使命:随着革命的推进,其使命逐渐转变为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的国家,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在推翻清朝统治后,革命党人认识到仅仅推翻帝制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因此,后期提出了“五族共和”等理念,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共同建设新的国家。

辛亥革命对满人的态度:

- 辛亥革命是一场民族民主革命,其主要目标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而非针对满族人民。在革命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对满族的偏激行为和错误观念,但这并不是革命的主流。大多数革命党人主张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

- 例如,在武昌起义后,虽然有部分人提出了一些过激的口号,但孙中山等革命领袖及时纠正了这种倾向,强调“五族共和”,主张各民族共同参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华民国的五色旗中,黄色就代表满族,这也体现了对满族的尊重和包容。

关于罗翔提出的“排满”观点:

罗翔所说的辛亥革命的目标是“排满”的观点是不正确的。虽然在辛亥革命初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这一口号更多的是针对腐朽的清王朝统治,而非针对满族群体。随着革命的发展,“五族共和”的理念逐渐成为主流,这充分说明辛亥革命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民族融合的现代国家,而不是所谓的“排满”。我们应该以客观、全面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避免对历史的片面解读和错误理解。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