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种好白术系列讲座(四十六)

松昆看三农文化 2024-11-08 05:02:44

白术这两年成了网红和点金棒。被戏称白财,大赚大赔。

现将种植经验总结奉上,帮你白财变宏财

白术主要虫害防治技术(三)

金 针 虫

金针虫是鞘翅目(Coleoptera)叩甲科(Elateridae)昆虫幼虫的总称,多数种类为害农作物和林草等的幼苗及根部, 是地下害虫的重要类群之一。

在我国, 成虫分类研究相对较多。

刘淦芝在《中国叩甲科种类名录及属的概要》中记述了166种。

胡经甫在《中国昆虫名录》中记述了174种。

江世宏等记述了12亚科64属168种。

张祺等以我国叩甲的为害种类为主要对象, 从分类区系、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等方面阐述了叩甲科研究现状和研究前景。

金针虫因体细长, 坚硬、金黄色似金针而得名。也叫铁丝虫、铁条虫、蛘虫等,各地叫法不一样。成虫俗称叩头虫。

一、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

(一)形态特征

成虫:成虫体长 14~18毫米 ,体宽 3.5~5毫米,扁长形、深黑色,密被金黄色细毛。头部扁平,密布刻点。前胸背板宽大于长,呈半球形隆起,中央有微细纵沟;鞘翅上有纵沟,雌虫后翅退化,雄虫有后翅。 前胸背板宽大于长,正中部有较小的纵沟。足茶褐色。

沟金针虫雌成虫

雄虫体长14~18毫米,宽约3.5毫米,体形细长。触角丝状,12节,约为前胸的5倍,可达前翅末端。体浓栗色,全身密生黄色细毛。

卵近椭圆形,乳白色,长0.7毫米,宽约0.6毫米。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最宽处约4毫米,体黄色,较宽扁平,体壁坚硬而光滑,具黄色细毛,尤以两侧较密。前头和口器暗褐色,头扁平,上唇呈三叉状突起。每节宽大于长。从头部到第9腹节渐宽,胸背到第10节背面正中有一条细纵沟。尾节深褐色,末端有2分叉,并稍向上弯曲,各叉内侧各有1个小齿。

金针虫幼虫

蛹。身体细长,纺锤形,雄蛹长15-19毫米,宽约3.5毫米;雌蛹长16-22毫米,宽4.5毫米。初化蛹时淡褐色,后变为黄褐色。

(二)危害症状

以幼虫长期生活于土壤中,主要为害禾谷类、薯类、豆类、甜菜、棉花及各种蔬菜和林木幼苗等。幼虫能咬食刚播下的种子,食害胚乳使其不能发芽,如已出苗可为害须根、主根和茎的地下部分,使幼苗枯死。主根受害部不整齐,还能蛀入块茎和块根。使幼苗枯死,主根受害部不整齐,还能蛀入块茎和块根。从而使病菌入侵而引起腐烂被害作物逐渐枯黄而死,常造成毁种。

金针虫危害症状

金针虫钻蛀植物根

(三)发生规律

沟金针虫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陕西、甘肃、青海等省区,属于多食性地下害虫。白术产地基本都有发生。

沟金针虫3年完成1代。幼虫期长,在土壤中生活2年多。

老熟幼虫于8月下旬在16~20厘米深的土层内作土室化蛹,蛹期12~20天。

土壤湿度大,对化蛹和羽化非常有利。

成虫羽化后在原蛹室越冬。

成虫翌年春天,10厘米土温达9℃-10℃时开始活动,4~5月为活动盛期。

成虫具假死性。

成虫白天潜伏在杂草或土块下,夜晚活动、交配。

雌成虫后翅退化,无飞翔能力,一般多在原地交尾产卵,所以,一般为点片发生。产卵于3~7厘米深的土层中。卵散产,每头雌虫产卵200粒左右,卵期30~35天。

雄成虫有趋光性,飞翔力较强,常常飞入人类居室。夜晚多停留在杂草上,有假死习性。被捉住后,捏住腹部,头胸部做磕头状活动,所以,也叫磕头虫。

幼虫于3月下旬10厘米地温5.7~6.7。C时开始活动。4月为为害盛期。夏季土温升高到19.1℃~23.3℃时,沟金针虫垂直潜入13-17厘米土壤深层,至更深处越夏。秋季又重新上升为害。当土壤温度下降到18℃左右时,幼虫又上升到地表活动。

新开垦和靠近河边、沟塘、荒地的日光温室栽培蔬菜往往受害严重。

沟金针虫喜在连作地、杂草多、地势低洼、土壤潮湿、氮肥过多、栽培过密、行间郁闭、通风透光差、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土壤疏松、腐殖质多、透气性好的土壤 。

二、细胸金针

细胸金针虫,拉丁学名:Agriotes subrittatus Motschulsky,属于昆虫纲鞘翅目叩甲总科叩甲科。在国内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陕西、宁夏、甘肃、陕西、河南、山东等省区。

细胸金针虫成虫、幼虫、蛹,卵

(一)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9mm,宽约2.5mm。体形细长扁平,被黄色细卧毛。

头、胸部黑褐色,鞘翅、触角和足红褐色,光亮。触角细短,第一节最粗长,第二节稍长于第三节,基端略等粗,自第四节起略呈锯齿状,各节基细端宽,彼此约等长,末节呈圆锥形。

细胸金针虫成虫

细胸金针虫雄虫和雌虫

前胸背极长稍大于宽,后角尖锐,顶端多少上翘;鞘翅狭长,末端趋尖,每翅具9行深的封点沟。卵:乳白色,近圆形。

卵:乳白色,近圆形。

幼虫:淡黄色,光亮。老熟幼虫体长约32mm,宽约1.5mm。头扁平,口器深褐色。第一胸节较第二、三节稍短。1-8腹节略等长,尾K圆锥形,近基部两侧各有1个褐色圆斑和4条褐色纵纹,顶端具1个圆形突起。

细胸金针虫幼虫

蛹体长8-9mm,浅黄色。

(二)危害症状

细胸金针虫危害症状和沟金针虫相似。

(三)发生规律

虫幼在东北约需3年完成1个世代。在内蒙古河套平原6月见踊,蛹多在7-10cm深的土层中。6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成虫活动能力较强,对禾本科草类刚腐烂发酵时的气味有越性。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产卵盛期,卵产于表土内。在黑龙江克山地区,卵历期为8-21天。幼虫要求偏高的土壤湿度;耐低温能力强。在河北4月平均气温0℃时,即开始上升到表土层危害。一般10cm深土温7-13℃时危害严重。黑龙江5月下旬10cm深土温达7.8-12.9℃时危害,7月上、中旬土温升达17℃时即逐渐停止危害。

细胸金针虫在淮河以北地区常年发生,以水浇地、潮湿低洼地和粘土地带发生较重。

沟金针虫一般3年完成1代,老熟幼虫于8月上旬至9月上旬,在13 ~ 20cm土中化蛹,蛹期16 ~20天,9 月初羽化为成虫,成虫一般当年不出土,在土室中越冬,第二年3、4月份交配产卵,卵5 月初左右开始孵化。由于生活历期长,环境多变,金针虫发育不整齐,世代重叠严重。细胸金针虫一般6月下旬开始化蛹,直至9月下旬。 金针虫随着土壤温度季节性变化而上下移动,在春、秋两季表土温度适合金针虫活动,上升到表土层危害,形成两个危害高峰。夏季、冬季则向下移动越夏越冬。如果土温合适,危害时间延长。当表土层温度达到6℃左右时,金针虫开始向表土层移动,土温7一20 ℃是金针虫适合的温度范围,此时金针虫最为活跃,土温是影响金针虫危害的重要因素。春季雨水适宜,土壤墒情好,危害加重,春季少雨干早危害轻,同时对成虫出土和交配产卵不利;秋季雨水多,土壤墒情好,有利于老熟幼虫化蛹和羽化。

细胸金针虫在土壤中活动与温度关系重大。土温8~10℃时活动最盛, 在5月中旬—6月上旬。当土壤超过17℃时, 即逐渐下移, 危害减轻。秋季土温下降时, 又上升表层危害, 9日期间危害, 秋后结冻前, 老熟幼虫于7—9月间在土中7~10cm深化蛹, 蛹期10~12d。羽化或虫后在土中越冬, 次年5月中下旬开始出土活动。在6月下旬—7月下旬成虫产卵期, 卵散产于3~9cm土层内, 卵期15~18d, 幼虫孵化后不久, 开始危害农作物。

三、宽背金针虫

宽背金针虫(Selatosomus latus Fabricius)昆虫纲鞘翅目叩甲科,该种分布在我国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等省区,北部可达蒙古、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主要危害小麦、大豆、苗木、人参等,是农林生产上的重要地下害虫。

(一)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10.5~13.1毫米,体黑色,触角暗褐色,前胸和鞘翅带青铜或蓝色光泽,体被淡黄色细短毛。头具粗大刻点。

触角短,端不达前胸背板基部,第1节粗棒状,第2节短小球状,第3节比第2节长2倍,第4节起各节略呈锯齿状。

宽背金针虫雌虫

前胸背板横宽,侧缘外凸有翻卷边沿,向前圆形渐狭,后角前内凹,后尖角刺状,伸向斜后方。小盾片横宽,两侧拱出呈弧形。

鞘翅宽,最宽处位于中点后,适度凸出,端部具宽卷边,纵沟窄,有小刻点,沟间突出。

足棕褐色,腿节粗壮,后跗节明显短于胫节。

幼虫体长20~22毫米,体棕褐色,扁宽,腹部背片有光泽,隐见背光线。腹部第9节端部变窄,背片圆形略凸出的扁平面,上覆有2条向后渐近的纵沟和一些不规则的纵皱,每侧有3个齿状结节。第9节末端分岔,缺口呈横卵形。左右两岔突大,外枝如钩状,向上,在分枝的下方有2个大结节;一个在外枝和内枝的基部,一个在内枝的中部。

蛹体长约10毫米。初蛹乳白色,后变白带浅棕色,羽化前复眼变黑色,上颚棕褐色。前胸背板前缘两侧各具1尖刺突,腹部末端钝圆状,雄蛹臀节腹面具瘤状外生殖器。

(二)危害症状

危害症状和沟金针虫相似。

(三)发生规律

宽背金针虫主要在我国北方发生,也是以幼虫和成虫在土壤中越冬, 幼虫期较长, 约经3a才能化蛹, 羽化成虫。大部分白术产区没有见报道,不多叙述。

白术地金针虫防治比较简单。只要做好白术籽和芽子处理,基本上不需要单独防治。

关注点赞的朋友均可加入白术宏财群,交流白术信息和种植技术,并可以免费享受全程技术服务和白术芽子和大白术双两吨种植技术服务。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