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中央军”,通常是指完全或基本服从蒋氏指挥的嫡系、半嫡系国民党军队,与各地方部队形成了一定的区隔。
至于“中央军”嫡系部队,就几乎可用“黄埔系”部队来加以称谓了:即使某些嫡系中央军部队长并非“黄埔系”出身,但其麾下的主要带兵军官也主要来自黄埔军校。
如果再往下深究,我们还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国民党嫡系中央军,基本都是由黄埔系早期的八位主要将领——“八大金刚”所部发展而来的,堪称“中央军”之源,且它们彼此之间还存在着相当渊源。
所谓“八大金刚”,就是曾在黄埔军校早期担任教官或入伍生队队长的八人:少将总教官何应钦,入伍生队上校总队长张治中,中校战术教官顾祝同、陈继承,中校兵器教官钱大钧,少校战术教官刘峙,上尉特别官佐陈诚,入伍生队中尉区队长蒋鼎文。
钱大钧
这黄埔系“八大金刚”,都在1928年北伐完成之后、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之前担任了中央军的主要将领,这也标志着中央军的基本成型。
这一时期的国民党嫡系中央军战斗序列如下:
刘峙第一师,辖徐庭瑶第一旅,胡宗南第二旅,张承治第三旅;后来徐庭瑶升任第一师副师长、代师长,辖胡宗南第一旅,黄杰第二旅等。
第二师师长为顾祝同;钱大钧第三师,副师长陈继承(后继任师长);蒋鼎文第九师,辖甘丽初旅、李延年旅等。
曹万顺第十一师比较特殊,由于原闽军曹万顺部和陈诚的南京警卫师合并而成,陈诚为副师长,辖桂永清旅等三个旅,中下级军官基本都为黄埔毕业生。
除了以上五个核心骨干师为基本源头外,国民党中央军的另一源头就是教导第一、二、三师,教导师由德国军事顾问训练而成,战斗力并不亚于上面这些老牌强师。
其中教导第二师师长为张治中,辖汤恩伯旅、关麟征旅等三个旅长;
张治中
至此,黄埔系“八大金刚”及其部队全都亮相了,下面我们再着重说说嫡系中央军的演变和发展的主要过程。
胡宗南先后出任第一师旅长、第一师师长,并以第一师为基础,先后发展成第一军、第17军团、第34集团军、第一战区等,最终形成了黄埔系“三鼎甲”之一的胡宗南集团;
曾经的第一师副师长、代师长徐庭瑶,被胡宗南“截胡”了第一师师长位置,后来成为由张治中教导第二师改编而成的第4师师长,依然辖汤恩伯旅、关麟征旅等部队,杜聿明、戴安澜、梁恺都为其手下团长。
基本可以这么认定,张治中-徐庭瑶系统培养出了同为黄埔系“三鼎甲”之一的汤恩伯集团,以及杜聿明第5军系,关麟征52军系,甚至宋希濂71军系,实力之强劲几乎独占一档。
顾祝同的第二师,后来先后由黄杰、郑洞国等继任师长,最终又并入了关麟征为军长的52军,而在1933年长城抗战时,黄杰第二师、关麟征第25师以及刘戡83师,都归属徐庭瑶第17军建制。
徐庭瑶
钱大钧、陈继承先后担任师长的第三师,后来由李玉堂接任,并以此为骨干先后发展成鼎鼎大名的“泰山军”——第8军、第10军。
钱大钧曾任师长的另一个师,教导第三师,在中原大战后并入陈诚第18军,并改番号为第14师,最终发展成为陈诚集团主力军之一的54军。
陈诚先后出任副师长、师长的第21师,后来改编成第11师,此即为黄埔系“三鼎甲”之一陈诚军事集团的源头师。
而继承21师番号的,则是原山东军阀刘珍年所部改编而成的李仙洲师,该师主要代表有李仙洲、侯镜如等。
在中原大战中神出鬼没、大显身手的蒋鼎文第9师,后来则由李延年接任,为“四大攻击军”之一的第二军的基本部队。
蒋鼎文
嫡系中央军的源头,还有国民警卫第一师、第二师(师长张治中)、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改编、发展而来的87师、88师、36师,以及第46师。
前者发展出了宋希濂小派系、俞济时小派系(广义上包括王耀武74军系),中央军教导总队则是桂永清小派系的势力范围,兰封会战之后被胡宗南收编,麾下主要将领邱清泉、廖耀湘等则转至杜聿明第五军系。
以上,大致讲述了中央军尤其是嫡系中央军的发展脉络及成型过程,所以我说,中央军的形成基本都与黄埔系“八大金刚”所部密切相关。
可能这也就是“八大金刚”基本都在国民党阵营屹立不倒并长期居于高位的主要底气之一吧。
顾祝同,陈继承,刘峙当战术教官……
语无伦次,语言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