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人数:华科前5,哈工大、天大前10,谁第一?

大咖之体育鉴 2024-09-25 13:27:03

文|微观史纪

编辑|微观史纪

清华、北大,国内高校的金字塔顶端,几代人的梦想。但最近一份全球顶尖科学家榜单却透露出一丝微妙的变化:清华稳坐钓鱼台,北大却被浙大和上交这俩“狠角色”超越了。这背后究竟是“评估体系不完善”的吐槽,还是“高校实力洗牌”的信号?

且慢,先别急着站队,咱们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捋清楚了再说。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几乎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执念。从“孟母三迁”到如今的天价学区房,每一个中国家庭都在为孩子的教育拼尽全力。而对于那些寒窗苦读十几载的学子来说,考入顶尖高校,不仅意味着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承载着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跃迁的希望。

说白了,高校就是人才的“加工厂”,而顶尖科学家就是这座“加工厂”里生产出来的“王牌产品”。一个国家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才,而顶尖科学家则是人才队伍中的“尖刀部队”,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攻坚克难,推动着科技进步,说他们是“国之重器”也不为过。

所以,你就能理解为什么全球各大高校都把吸引顶尖科学家视为头等大事,毕竟“牛人”越多,学校的科研实力就越强,在国际上的排名也就越高,吸引到的优秀学生也就越多,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最近,斯坦福大学联合国际权威学术出版社爱思唯尔发布了一份“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以下简称“榜单”),这份榜单号称是根据论文引用、h因子等一系列“高大上”的指标,从全球近700万名科学家中精选了排名前2%的“大神”。这消息一出,立刻在学术圈炸开了锅,各大高校也纷纷摩拳擦掌,想看看自己在榜单上的排名如何。

当然,也有不少人质疑这份榜单的权威性和科学性,毕竟2%的比例说高不高,说低也不低,而且评价指标也主要集中在论文发表上,对于那些不擅长“写论文”、更注重实际应用的科学家来说,可能就有点“吃亏”了。

不过,咱们也不能否认这份榜单的参考价值,它至少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全球高校在科研实力上的差距,以及未来学科发展的趋势。

这份“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到底是怎么出炉的?说白了,就是斯坦福大学和爱思唯尔这两个“学术圈大佬”联手搞了个“全球科学家大排名”,目的也很简单,就是想评选出那些在科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牛人”,给他们颁个奖,鼓励一下,顺便也能提升一下自己在学术圈的影响力。

当然,“评选”总得有个标准,不能说你看着顺眼就给谁颁奖吧。所以,他们就整了一套看起来非常复杂、非常专业的评选体系,主要参考的指标包括:

***论文引用数:**你发表的论文被别人引用的次数越多,就说明你的研究成果越有价值,你在学术圈的影响力也就越大。

***h因子:**这个指标是用来衡量科学家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的,简单来说就是你既要多发论文,还要发高质量的论文。

***hm因子:**这个指标是在h因子的基础上,加入了对合作者数量的修正,毕竟现在很多科研项目都是团队合作完成的,你不能说一个团队的成果都归功于一个人吧。

除此之外,他们还考虑了其他一些因素,比如科学家发表论文的期刊级别、获奖情况等等。总之,他们的目标就是要尽可能全面、客观地评估每一位科学家的学术水平,确保这份榜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当然,这份榜单也不是没有争议的。

首先,2%的比例确实有点高了,毕竟全球有那么多科学家,2%也意味着有几十万人能登上这份榜单。这就让很多人觉得这份榜单的“含金量”不高,甚至有人调侃说,现在要想当个“顶尖科学家”,门槛也太低了吧。

其次,这份榜单过于注重论文发表,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科学家的实际贡献、社会影响力等等。这就导致一些在实际应用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可能因为论文发表数量不多,而无缘这份榜单。

更“扎心”的是,这份榜单对于文科类科学家来说,也有些不公平。因为文科类研究的成果,不像理工科那样容易量化,也很难通过论文发表来体现。这就导致很多优秀的文科类科学家,在这份榜单上默默无闻。

所以,对于这份“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我们要理性看待,既要看到它所反映出的问题,也要认识到它的局限性。毕竟,任何一种评价体系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我们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排名,就否定那些默默无闻、但却在各自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们。

“榜单”一出,国内高校圈自然也掀起了一阵“排名”的狂欢。毕竟,这可是关乎到学校的“面子”问题。从整体上来看,中国高校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入选“榜单”的科学家数量也相当可观,足见中国科研力量的崛起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趋势。

然而,如果仔细分析各个高校的排名情况,就会发现一些“耐人寻味“的现象。

毫无悬念,清华大学依然稳坐国内高校的头把交椅,入选“榜单”的科学家数量遥遥领先,可谓是“独孤求败”。而一直与清华大学“相爱相杀”的北京大学,这次却意外地跌出了前三,被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这两匹“黑马”反超。

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非一线”高校,也展现出了强劲的实力,排名甚至超过了一些老牌“985”高校。而深圳大学、江苏大学这两所“双非”高校,更是凭借着在“榜单”上的出色表现,成功“出圈”,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有人认为,这次排名反映出中国高校的“地域”差距正在逐渐缩小,越来越多的“非一线”高校正在崛起,他们在科研实力上已经具备了和传统名校一较高下的实力。

也有人认为,这份“榜单”的排名并不能完全代表高校的真实水平,因为它过于强调论文发表,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等。

还有人认为,深圳大学、江苏大学之所以能够“逆袭”,主要是因为他们地处经济发达地区,拥有更雄厚的资金支持和更灵活的用人机制,能够吸引到更多优秀的科学家。

其实,每一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高校之间的竞争,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这份 “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榜单” 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高校在科研实力上的进步,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份榜单的排名,并不能完全代表一所高校的综合实力。

因为这份榜单的评选标准,主要还是看论文发表的数量和影响力,这对于一些侧重基础研究、理论创新的理工科专业来说,肯定更有优势。 但对于那些更注重实际应用、社会服务的学科,比如文史哲、经济管理等等,可能就有点“吃亏”了。

举个例子,一个研究古代文学的教授,可能一辈子就发表了几篇高质量的论文,但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对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按照这份榜单的标准,他很可能就排不上号, 甚至连 2% 都进不了。

所以,咱们不能“唯论文论”,也不能因为一纸排名,就否定那些在其他领域默默耕耘、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们。

其次,这份榜单也反映出中国高校在学科发展上,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性”问题。

从排名上就能看出来, 那些以工科、医科为主的高校, 在这份榜单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这跟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科技创新、 鼓励“理工科”人才培养的政策导向是分不开的。

但另一方面, 我们也不能忽视文史哲、经济管理等学科的重要性。 毕竟, 一个国家的强大, 不仅仅体现在科技实力上, 更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先进的社会治理体系来支撑。

所以, 对于那些在 “榜单” 上排名靠后的高校, 也不用灰心丧气。 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走出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

当然, 对于那些排名靠前的高校, 也不能 “躺在功劳簿” 上睡大觉。 毕竟,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在全球高校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 展现出了强大的“吸金”能力。 比如这次排名靠前的深圳大学, 就凭借着优厚的待遇和灵活的机制, 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顶尖科学家。

但这并不意味着, “有钱就能为所欲为”。 高校想要留住人才, 光靠 “砸钱” 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搭建一流的科研平台, 让科学家们能够心无旁骛地搞研究、 出成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国高校的发展, 任重而道远。 相信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 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 中国高校一定能够 “乘风破浪、 扬帆远航”,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做出更大的贡献!

考资料

北青网在2024年9月23日《深圳数百人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深圳高校表现亮眼,港中深、深北莫入选人数创新高》的报道

澎湃新闻在2024年9月21日《最新!2024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发布(全名单)》的报道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