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活埋5000名红军,却逃到国外安享晚年,如今竟然还有人歌颂他

雨落长河书生意 2024-11-29 16:15:2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马步芳,这个名字一度在人们的记忆中和残酷、屠杀联系在一起。

这位曾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不仅依靠家族势力统治了青海多年,还在他主导的残酷镇压红军西路军的过程中,活埋了5000多名红军战士。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马步芳在国共内战后远走他乡,最终安享晚年。

而如今,国内竟然还有人为他竖立纪念碑,称赞他的所谓“功绩”。

这一现象引发了我们对历史的重新审视:红军西路军的出征背后有何隐情?马步芳及其青海马家军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马步芳的军事生涯

马步芳,甘肃人,生于一个穆斯林家庭,其父马麒是西北著名的回族军阀。

马步芳的故事始于青海的马家军,马家军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力量,它更像是一个家族势力。

清朝末年,马步芳的父亲马麒、叔叔马鸿逵等家族成员,通过参与西北地区的军事争夺,逐渐掌握了青海、宁夏等地的权力。

凭借回族背景和宗教影响力,马家军在青海建立了一个独立王国般的统治体系。

马步芳作为马家军的继承者,继承了家族的势力,也继承了家族一贯的残暴统治手段。

他的统治下,青海百姓苦不堪言,而马步芳的军队则成为了他巩固权力的重要工具。

马步芳的军队主要由回族士兵组成,在西北地区长期割据,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在西北的荒漠与山地中,马步芳的军队以机动灵活、地形熟悉著称,成为蒋介石在西北围剿红军的主要力量之一。

尽管马步芳是地方军阀,但他与蒋介石政权之间有着相对紧密的联系。

作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马步芳在蒋介石的指挥下,积极参与剿灭共产党红军的行动。

尤其是在西北地区对红军的围剿行动中,他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蒋介石深知西北地区的战略价值,而马步芳的军队在这一带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因此两者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马步芳的残暴不仅表现在对红军的镇压上,他对青海地区的少数民族也进行了长期的压迫。

为了维持自己在青海的统治,马步芳通过苛捐杂税、强征兵役等方式对地方百姓进行压榨。

尤其是对于那些试图反抗他的统治的少数民族,他往往采取极端的军事镇压,甚至不惜屠杀手无寸铁的平民。

马步芳的暴行在西北地区臭名昭著,当地百姓对他的统治深恶痛绝。

然而,他凭借着家族势力和军事力量,长期稳固地掌控着青海,直到国共内战的最后阶段。

可以说,马步芳是西北地区暴力与残酷的象征,他的统治给青海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在1936年的西路军战役中,蒋介石给予马步芳全力支持,命令其坚决阻止红军西进。

在这一背景下,马步芳对红军展开了极为残酷的追击,几乎不给西路军任何喘息的机会。

他的残暴行径不仅体现了对中共的敌意,更展示了他作为蒋介石得力剿共工具的角色。

对西路军的迫害

他是西北军阀,大肆围剿西路军,活埋5000多名红军战士,最后却安享晚年,还有人纪念他。

1936年,红军长征刚刚结束,伤痕累累的队伍终于在陕北找到了一个落脚点。

然而,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并没有结束。

为了打破国民党的封锁并寻求与苏联的联系,中共中央决定派出一部分红军,即西路军,向西挺进,开辟新的战场。

这支队伍包括了红四方面军的主力部队,约有两万人,他们的任务是西渡黄河,夺取河西走廊,从而打开通向国际援助的通道。

然而,理想总是美好,现实却残酷,河西走廊是西北地区的一条狭长地带,易守难攻。

再加上这里的地形复杂、气候恶劣,红军的行动面临着重重困难。

更致命的是,红军孤立无援,前方是毫无支援的险峻山川,后方则是国民党军的铁壁合围。

西路军的任务艰巨,但形势却愈加恶化。

首先,红军的后勤补给跟不上,粮食、弹药极度匮乏。

其次,地形不利,红军无法迅速推进;最重要的是,西路军的通讯被切断,与中央的联系几乎中断,指挥出现了混乱。

在这种情况下,西路军孤军深入,面临着严重的战略失误。

就在此时,马步芳的青海马家军闻讯而来。

马步芳对西北地区的地形了如指掌,他迅速调集部队,对西路军展开了疯狂的围剿。

结果,西路军逐渐被压缩到河西走廊一隅,几乎被困死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

马步芳的马家军采取分割包围战术,将红军的队伍分割开来,逐一歼灭。

西路军在连续的战斗中伤亡惨重,最终不得不退守至倪家营子。

此时,剩下的不足5000人已经弹尽粮绝,几乎失去了战斗力。

马步芳的部队没有给他们任何喘息的机会,迅速将其围困。

这是一场注定没有胜利的战斗,红军战士们用尽了最后的力气,但最终还是全军覆没。

让人难以忘怀的是,这些俘虏的红军战士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人道对待。

马步芳下令,将这5000多名已经失去战斗力的红军战士集体活埋。

这一场屠杀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一页,而马步芳则因这次屠杀而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马步芳的逃亡与晚年

大肆压榨青海人民,阻碍抗日进程,活埋5000红军的西北军阀马步芳,如何得以安享晚年,还被人纪念、敬仰。

随着1949年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逐步瓦解。

此时的马步芳意识到,自己已无法在中国继续生存下去。

解放军的迅速推进让他感到了极大的威胁,他迅速作出决定,带着家族和积累的财富逃往国外。

他先是撤离青海,随后辗转至香港,选择的第一站是沙特阿拉伯,那里有着他的回族背景可以利用的宗教联系。

通过这些关系,马步芳在沙特得到了庇护,暂时安顿下来。

随后,他辗转埃及、美国等地,最终在国外度过了自己的晚年生活。

相比许多国民党的高官,马步芳的命运算是幸运的,他不仅避免了战争罪的追究,还过上了相对安稳的生活。

更加让人感到愤愤不平的是然而,今天依然有人纪念他,甚至将其视为英雄。

这种现象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为何这样一个在历史上留下残酷印记的人,仍然能够被一些人视为正面形象?

首先,尽管马步芳犯下了累累的罪行,但他善于利用抗日的表面功绩为自己洗白。

抗日战争爆发后,马步芳在国民政府的号召下参与抗日,并派出部分兵力支援抗战前线。

他还借机大肆宣传自己“保家卫国”的形象,力图塑造出一位有爱国心的“民族英雄”形象。

事实上,马步芳派往前线的兵力有限,且不少部队的战斗力不强。

他的大部分精力仍然放在维持其在青海的势力和稳定上,尤其是清理解放军。

然而,马步芳非常精于宣传,他把自己有限的抗日行动渲染为全力抗战,赢得了一些不明真相民众的敬仰。

到目前为止,马步芳的一些后人仍在这方面做文章,将他的“抗日功绩”放大,试图让更多人关注他的动作。

另外,在国外,他一面享受流亡生活,继续一面散布自己曾抗日保国、为民服务的谎言,以求获得其他国家的庇护。

在中东和东南亚等地,马步芳通过宣扬自己的抗日“功绩”,建立起一定的人脉,并成功赢得了部分当地穆斯林的尊重和支持。

甚至在一些宣传资料中,马步芳被刻意描述为一个“被共产党迫害的抗日英雄”,这一形象与他真实的历史背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有心之人利用这些意象的形象,开始尝试在海内外为马步芳“平反”,强调他在抗战中的“贡献”,以此轻描淡写。

如此一来,许多未接触过相关历史真相的后人、海外华人很容易误信这些说辞,对马步芳产生错觉。

甚至在青海一些乡村地区,由于当年的部分基础建设设施由马步芳主持。

有些人也错误地将他视为建设者,认为他为青海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接下来,在马步芳的后人和支持者的推动下,青海一些地方出现了纪念他的活动。

他们甚至开始敬仰马步芳的“事迹”,在网络上发表赞扬,甚至对他进行“平反”呼吁。

这种情况的发生,无疑是对真实历史的扭曲。

然而,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马步芳的暴行逐渐被揭露。

特别是近些年来,通过大量历史资料的解密和研究,更多人得以了解马步芳当年在青海的独裁统治和对红军、西路军的迫害。

在官方纪实文学、历史中,马步芳的残暴行径和他为巩固自身权力而实施的高压政策被一一记录下来。

这些都成为历史记录和普通民众了解真相的重要依据。

如今,随着历史真相的揭露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英雄不是靠表面功绩和宣传造就的,而是那些真正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无私奉献的人。

马步芳这样一个恶行累累的军阀,难逃历史的公正评价。

参考文献:

西路军:信仰凝军魂,热血铸祁连,中国青年网,2021-06-24

统治青海多年的一代军阀,西宁晚报,2015-01-19

杀人如麻的“黑帮老大”,竟能被当成民族英雄? 上观新闻 2022-02-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