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门客史涣,早早相随忠心治军,但见识有限

熠彤说历史 2023-02-17 18:41:07

曹操手下文臣武将云集,青史留名的人物中,首个跟他的,却应是他的门客史涣。

曹操门客

门客的吃喝由主人养着,还领工资。虽然也是依附于达官贵人的专职行业,但是不同于家仆,是被认为有一技之长,能够为主人办事的能人异士。

袁绍爱养士,就是豢养了很多门客,其中杰出者如张津,能说服大将军何进与袁绍合作,最后做到交州牧。

曹操也养门客,但是层次和袁绍的比就差多了,后来被重用的就只有史涣。

史涣字公刘。少任侠,有雄气。太祖初起,以客从,行中军校尉,从征伐,常监诸将,见亲信,转拜中领军。--裴注《三国志·夏侯惇传》引《魏书》

(豢养门客)

看来曹操愿意养他做门客,看中的是他英勇而又能帮助弱小。

有道义感的勇士往往看重情义,对主人非常忠诚,就像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为他报仇刺杀孙策一样。

“太祖初起”不特指曹操陈留起兵,开始出仕做官崭露头角都算。

加上曹操起兵的军队本来就是个人财产,没必要再浪费粮食养门客备用了,史涣自然是以门客身份跟着曹操起兵,在他军中效力。

曹操的门客肯定不只他一个,但在史料中注明做过曹操门客的只有他,而且跟随曹操的时间,比曹姓、夏侯等宗亲,以及后来的那些文武群臣都要早。

执掌中军

中军,指主力大部队。

统帅不可能把军队的兵权全部分给手下将领,还是要自己掌管主力,才随时调得动。

“治军”重要而且繁琐,是兵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统帅需要把精力用在统管全局,哪有时间和精力来做这些,就需要有信得过的人来具体负责这方面的工作。

于是根据统帅的级别,就需要有中领军、中军校尉等不同层级执掌中军的军官,来帮统帅具体负责主力大军的训练、人事、监督等管理事务。

可见,执掌中军的军官并不拥有中军的兵权,只有代管理权。

但长年指挥管理,军令如山,如果中军执掌者不够忠诚,就是非常可怕的了。

所以,执掌中军的人首要要求,就是绝对地忠诚,其次要有足够的治军能力,把军队管理好,有战斗力。

曹操起兵时让史涣做他的中军校尉,后来军队规模庞大了,让他做掌管禁军的中领军,必然是能非常符合这两个要求的。

这就说明史涣不但对曹操忠心不二,而且有很强的治军能力。

因为他的训练治理,曹操的军队才能保持那么高的战斗力,让曹操纵横于天下。

斩杀眭固

河内太守、大司马张杨与吕布关系很好,在198年曹操围攻下邳的吕布时,张杨出兵曹操后方的东市,想让曹操撤围退兵。(《三国志·张杨传》)

199年二月,曹操消灭了吕布,回头想来收拾张杨。结果张杨被部下杨丑杀死,准备投靠曹操,于是曹操停止了进军。

结果没等到降兵,张杨的另一个部下眭固,又把杨丑杀了,投靠了袁绍。

眭固把军队主力驻守在河内郡的古城射犬(今河南省焦作市东南)。(《三国志·武帝纪》)

(射犬之战示意图)

你给我希望,又让我再次失望,玩呢?

四月,曹操大军开到河内郡南边的黄河南岸,派出史涣、曹仁渡过黄河进攻眭固。(《三国志·武帝纪》)

徐晃也在军中(《三国志·徐晃传》),于禁作为别部也过了河(《三国志·于禁传》)。

眭固得到消息,就留下张杨原来的大司马府长史薛洪,和新任河内太守缪尚留守射犬城,他自己带兵去邺城请袁绍援军。

结果走到犬城时,遭遇到史涣军队,两军交战,曹军大胜,将眭固斩首。

然后,曹操大军北渡黄河,围攻射犬,派出董昭单骑入城劝降,薛洪、缪尚当天就献城投降。(《三国志·武帝纪》)

(徐晃)与史涣斩眭固於河内。--《三国志·徐晃传》

(眭固找袁绍求援)

过河的先遣军,很明显主力主将居然是史涣,曹仁、徐晃、于禁这些名将不是受他节制,就是作为别部配合。

可见曹操对他的“亲信”程度,要么是觉得自己的主力还是要他带才合适,要么就是在刻意历练他,看看他的能力。

这仗至少说明史涣战斗能力还是不差的。

烧袁绍粮车

200年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对峙期间,曹操采用荀攸的计策,派出多支部队袭扰拦截袁绍的运粮部队,以使袁绍大军人数多的优势,因消耗粮食快变成劣势。

袁绍云谷车数千乘至,公(曹操)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大破之,尽烧其车。--《三国志·武帝纪》

这件事《徐晃传》内容有补充。

(徐晃)又与史涣击袁绍运车于故市,功最多,封都亭侯。--《三国志·徐晃传》

史涣跟着徐晃这次烧粮行动,是荀攸整个计策功劳最多的一次,徐晃还因此封侯。

这种袭扰行动,曹操手下武将众多,史涣并不是必须要派去的,这次看上去更像是历练。

不知道是两次实战的结果,让曹操觉得他领兵作战的前途不大,还是舍不得让自己这么好的中领军出去冒险,其余时间他都是跟在曹操身边随征作战,并没有太多的单独表现机会。

曹操取汉中张鲁后,有人建议让韩浩留下都督汉中,曹操说:“我怎么可以没护军?”(裴注《三国志·夏侯惇传》引《魏书》)

从这来看,史涣、韩浩同作为曹操最重要的中军将领,曹操应该还是想留史涣在身边,舍不得他去冒险。

但因此,史涣失去了更多展现能力的机会。

见识有限

207年,曹操为彻底消灭北逃的袁尚、袁熙,决定准备远征乌桓。

中领军史涣认为路途遥远,而且深入敌后,太冒险了,想邀约中护军韩浩一起劝谏阻止。

(韩浩)

韩浩对他说:“现在我军正气势正盛,无往不胜,如果不趁机清除隐患,将会留下后患。曹公从来不会做没把握的决定,你我是中军之首,不应该说这种打击士气的话。”(裴注《三国志·夏侯惇传》引《魏书》)

他跟韩浩的见识差距,一目了然。

伴曹操建立基业

(建安)十四年(史涣)薨。子(史)静嗣(继承爵位)。--裴注《三国志·夏侯惇传》引《魏书》

史涣死于209年,已是曹操平定北方,做到丞相,南征刘表之后。

从曹操还没起兵前成为其门客,一直跟在身边,为他掌管主力大军,直到人们都认为曹操一统已是大势所趋。

也许在他离开的时候,他深信不疑自己辅佐一生的人,必将实现他的理想。

总结

史涣忠诚、勇敢,治理大军卓见成效,但见识有限,远不如韩浩。

韩浩才高于他,尚且也一生为曹操掌管中军,曹操用史涣也算是人尽其才了。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