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说//法自立、境随心,国画意境之美

海生艺话看艺术 2024-03-25 02:15:35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谓之境界。”

​​“若有若无,朦胧美”、“有限无限,超越美”、“不设不施,自然美”。----意境了然笔墨间

中国画将中华民族传统的、独特的文化素养、思维模式、哲学理念和美学思想集于一身,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华民族深厚文化的独特艺术形式。意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概念,是中国画的至高审美准则,更是中国画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历代优秀的中国画均以其独有的笔墨语言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画的意境美,表现出了中国画的独到之处。意境美是中国画的核心所在,是中国画的精髓,是中国画的灵魂。

王希孟《千里江山》(部分)

什么是意境之美?

“若有若无,朦胧美”、“有限无限,超越美”、“不设不施,自然美”。

从中国的哲学到中国文化的传承,中国画无时无刻不在反应着中国人的浪漫、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的潇洒。中国画的意境来源于生活,中国画的意境根源是自然与现实。

每一幅经典的中国画,都体现着,表达着其中的意境之美,要么虚实相生、要么画中有试、要么气韵生动、要么不似之似,要么全部都在其中。这确实也是中国画的魅力所在。

中国画最讲求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称为境界:“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谓之境界。”由此可见意境是情与景的交融。画家们将自己的情感注入作品之中,托物抒情,于是便有“写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意溢于水”的意境。意境中的“意”也并非只单纯的情感或情绪,而是情中寓理,理中韵情,形成了中国画独有的意境。有人把中国山水画划分为“实境”“真境”和“神境”三种境界,意与境合为实境,思与境谐,以真境求神境。

唐寅《落霞孤鹜》

国画的"意境"

李可染先生说:"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萃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意境在中国画中包含的内容很多。一张画的主题,其取景构图、造型和传神、情节安排与描写以及画 面经营管理都须在"意"字上下功夫。"意"可以说是一张画的灵魂。中国画向来就被说成"画是无 声诗"、"画有意境"。一张画常常是对象特征和画家感受的和谐表现才能产生诗意。情景交融的形象才是诗的形象,所谓"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的形象才是耐人寻味的艺术形象"。一张情意深,表现力强的画对看画的人能保持着广远持久的吸引力,这就是所说的中国画的"意境"。

艺术作品中意境的创造是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苦心经营的,需要含蓄曲折,也需要笔精墨妙。但所有这些都必须围绕着思想感情的传达、艺术形象的塑造和感人意境的追求,否则便成了孤立的玩弄技巧。含蓄朦胧也好,曲折变化也好,都必须恰到好处,如果晦涩含糊,如智力测验,使人不解,或是故意雕琢,都是不可取的,因为那样的话只会破坏画面意境。画面的意境决定着绘画的最终完美与否。因此,画家应在艺术创作中发挥自己思维、意念、情感和想象力的作用,在具体的、有限的颜色中组合出无限的色彩旋律来。

意境是一个画家的修养在画面上的综合反映。“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是一幅优秀的中国画必须具备的。观其画,知其意,你的内涵修养有多少,知画者观其画后心中自会明白。眼界开阔了,知识面丰富了,创作时也就能得心应手,随意挥洒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才能气韵生动。形神是中国画创作必须展现的,不然画面会没有趣味,没有意境。所以画中国画应该多下工夫,用心去琢磨,来不得半点虚假,这样创作才会水到渠成,意境也就 自然 动人了。中国画不特别看重形象的视觉真实,不执著于事物的自然属性,如比例、结构、透视等,而是缘物寄情,借以表达人的意念。

意境更多的表达方式在作品的空间上,大家都十分熟悉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巨幅山水画。画中那层叠的雪山,茫茫的云海,碧绿的苍松,飞流的山泉,闪耀的红霞和初升的旭日,使人体会到有一种欣欣向上、气势雄壮的意境。

关山月、傅抱石《江山如此多娇》

如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浩渺大江中漂来一叶扁舟,一人在船头垂钓,巧妙地以大片空白突出了江水的辽阔和钓者的悠闲。画中小舟与大江的对照,虚与实的衬托,使人感到一种“清空寥旷,烟波浩渺”的意境。

马远《寒江独钓》

如清朝布颜图所说的境界是:“因地成形,移步换影,千奇万状”。在他看来,意境也就是如何处理峰峦、岛屿、眉黛遥岭、巨浪洪涛、平溪浅濑、茂树浓阴、疏林淡影等等画面。绘画的意境在古人的心目中也往往被看作为“诗意”或“词意”。所谓“画中有诗”似乎画中就有意境。

宋代郭熙的“画是有形诗”和明代董其昌所谓画中词意等论说,尽管历来对意境从字面上有不同的解释,但从实际作品的分析和感受上来说,一般都是把意境指作具有空间景象。

于非闇《玉兰黄鹂》

中国画的意境表现,虽然与画家的整个思想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它不是抽象的“立意”,不是单纯的把思想加在境象里。而是通过感性的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的。意境的产生,是一种复杂、严密与巧妙的构思和表现的过程。因此,尽管有的画家在纸上布满了山山水水,而由于缺少了意境的产生,没有将情感融入作品中去,仍不能产生意境。但也有的画家,即使在一幅画中,对于空间境象没有给以实际的描绘,却能使人引起间接的对境象丰富的联想,也能产生意境。如郑板桥所画的有些墨竹,虽然只有疏疏几枝,却叫人联想起一片雨后清新的景象。又如于非的“玉兰黄鹂”从那石青的底色上,会让人联想起广阔的境象,而有东方欲曙,黄莺相唤之感。

郑板桥《墨竹》

中国画的意境不仅只是情与景的融合,而且也是艺术家的思想、观念、理想和客观景物的融合。“思”与“境”皆是唐代文艺理论家司空图提出来的。这个“思”是所包含的思想、观念、理想并不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是与画家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意境”中的“意”并不是某种单纯的情感和情绪,而是情中有理,理中有情。情因理而使“意”具有深刻性和普遍性;理又因情而使“意”具有了打动人灵魂的力量。

虽然不同的欣赏者在赏画时的心灵感受是不同的,我们更应该去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去欣赏每一幅作品。在欣赏中国画的时候,我们结合画家的个人经历,用心品味,这样才能进入画中世界,去感受画中所描绘的一景一物,去感受画家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去领略人生之奥妙,这也是中国画意境的魅力所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意境带给我们的美。

中国画中"形似"和"神似"的关系

画家在描写对象时,要在刻画对象外形的基础上,达到传神的境界。这就不是只限于对物象简单如实 的描写,而是包含了画者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艺术表现完整的过程。它不是物象 简单的再现,而是比原来生活中的物象更高度概括,更注重精神实质的表现,而达到传神。这种作画 的态度,就是中国画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础。

倪瓒 作品

徐渭 作品

石涛 作品

八大山人 作品

八大山人 作品

溥心畬 作品

张大千 作品

齐白石 作品

王雪涛 作品

吴冠中 作品

​​​​海生艺话 公众号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