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最终选择曹丕为继承人实属无奈之举

小鸿哥看历史 2024-04-01 02:16:33

曹操自公元175年进入仕途,公元192年—公元205年统一北方。这样一份事业就需要有人继承。当然是从儿子中选择继承人。历来选择继承人是帝王家头等大事,即使在诸侯也是如此。就是普通老百姓也视之为家强族的传承。曹操有二十五个儿子,理论上都有机会接班。但实际上有资格和让曹操动过心思的唯有曹昂、冲、植。史书上虽然并未记录曹操有立曹昂的想法,如果不是他早世也许也会有。曹昂死于公元197年,曹冲死于公元208年。曹操只剩下丕、植两个选择。特别是公213年曹操封为魏公,建立魏公国。公元216年封王建国,建立魏王国。选择继承人就尤为重要,当时曹操并未立太子。曹操虽然儿子众多,但有资格并得到大臣支持的只有曹丕和曹植,一些大臣纷纷支持其属意者。三国志: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丕、植是最有力的竞争的儿子。丕党主要有司马懿、陈群、朱铄、吴质,植党主要有丁仪、丁廙、杨修。还有一些大臣分别跟丕、植交好。公元217年十月立曹丕为魏王国太子。最终选择曹丕,却并非因其才能。如果曹丕才能堪当大任,曹操早就立为储了,也不会前后拖了十年。因为曹操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选曹丕。

曹丕当皇帝后多次讲对群臣讲哥哥曹昂本来应当继承这个位置,也就是说曹昂长子的身份比他更有资格。魏略曰:文帝常言"家兄孝廉,自其分也。公元197年时张绣叛变,曹昂当时把的马让给父亲曹操,曹昂因此遇害。《世语》:昂不能骑,进马于公,公故免,而昂遇害。曹昂是长子,如果活着的话,那曹丕就不是长子。因为曹操为防步袁刘后尘,才听从毛玠、贾诩等人的立长意见。曹昂的才能如何,史书并未有详述。但曹昂二十岁就被举为孝廉,曹操也是如此。曹昂经常随曹操南征北战。曹昂死时曹丕才十二岁,其余诸子才几岁。曹操一生都为曹昂的死耿耿于怀。公元220年正月曹操临终时讲:我前后行意,在心不曾有什么对不起的地方。假如死人有神灵,子脩(曹昂)如果问‘我母亲所在’,我将用什么话来回答!”因为曹昂其母早亡,由曹操正室丁夫人抚养大。曹昂死后,丁夫人经常说这事。曹操一生气就把丁夫人赶回娘家,后来曹操数次去请她回来。丁夫人都不理,曹操于是让其改嫁。

曹丕还多次讲述如果曹冲不早夭,天下也不会属于我。意思是说曹操一定会立曹冲为太子。魏略曰:若使仓舒在,我亦无天下。"曹冲并不是长子。因为其才能是可以让曹操不顾春秋大义,也不会在意大臣所说袁绍刘表的废长立幼。曹操对曹植的宠爱和欣赏其才是无法跟曹冲相比的。而对立曹植还是曹丕则是多次询问大臣意见,摇摆不定。曹冲在世时曹操曾多次对群臣公开讲要把基业传给曹冲。三国志: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曹操会如此是因为曹冲非常聪明,心地仁爱,识见通达,本来应犯罪被杀,却被曹冲暗中分辩事理而得到帮助宽宥的,前后有几十人。所以曹冲也是深得人心。公元208年曹冲十三岁时,他得了病,病得很重,曹操亲自为他向天请求保全生命。不久曹冲还是病死,曹操极为哀痛。曹丕安慰父亲,曹操讲:“这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幸运啊。”一说就流下眼泪。意思是说曹冲死了,曹丕曹植等儿子就有机会接班了。三国志:文帝宽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言则流涕。曹冲死后不久,曹操就想把周不疑杀了。本来周不疑是曹操准备将来辅佐曹冲。当时曹丕劝谏不能杀。曹操对曹丕讲:周不疑不是你所能驾驭的。从曹操这段话得知杀周不疑原因是曹丕、植等人才能并不能驾驭周不疑,只有曹冲可以。《先贤传》:太祖爱子仓舒,夙有才智,谓可与不疑为俦。及仓舒卒,太祖心忌不疑,欲除之。文帝谏,以为不可。太祖曰:“此人非汝所能驾驭也。”乃遣刺客杀之。公元213年曹操率军征讨孙权,曾感叹生儿子就该像孙权这样的。曹操会这样说也许是在感叹自己的儿子不如孙权。而公元219年曹操跟刘备争汉中,刘备派刘封率军挑战。曹操大骂刘备:卖草鞋的,怎么派个假儿子来。你等着,我叫我儿子曹彰来打你。《吴历》曰:“……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谓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曹操虽然很喜欢曹彰这个儿子,但好为将。所以曹操从未动过选择他的心思,曹彰也有自知自明。

因曹昂阵亡,曹冲病死。曹操只得从其他儿子中选择。曹冲死后,曹操开始宠爱曹植。因曹操很喜欢其才华出众,特别是其诗词歌赋。三国志:时太子未定,而临菑侯植有宠。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但曹操并未如当初选择曹冲那样直接选曹植,而是函令密问众臣意见。当时崔琰公开回答说:“我知道《春秋》有长子当立的大义,并且五官中郎将曹丕仁孝聪明,应当承继大统。崔琰将用死来坚守这个原则。”曹操虽然感叹崔琰公正,因为曹植是崔琰侄女婿。但曹操还是对崔琰的行为不满,因为大家都密答而你崔琰公开答。三国志: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毛玠的做法是密谏:“近来袁绍因为嫡子庶子不分,导致家破国亡。废立太子是件大事,废长子而另立,可不是我所愿意听到的消息。”曹操后来曾单独询问贾诩,当时贾诩并不回答。曹操说:“和您说话却不回答,为什么?”贾诩说:“属下正好在琢磨事情,所以没有回答。”太祖又问:“琢磨什为呢?”贾诩说:“琢磨袁本初父子、刘景升父子。”曹操因此大笑,也明白贾诩的意思是要立长。因为袁绍、刘表都废长立幼,终至亡。三国志: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虽然毛玠、贾诩等人都拿袁绍、刘表的事来劝曹操立曹丕,曹操也知道袁刘是前车之鉴。但曹操始终是太宠爱曹植,而且认为曹植比曹丕强。再者曹植一党也是不容小觑,他们的意见也不容勿视。

曹植一党主要是丁仪、丁廙、杨修等人。曹操跟丁仪的父亲丁冲从小关系就非常好,丁冲也是力劝迎奉汉献帝。曹操听说丁仪是令士,即才学美盛之士。虽然没有见过,但还是决定女儿嫁给丁仪。(三国中同样称为令士的有刘巴、庞统、马良等人)曹丕从中作梗对曹操讲丁仪眼睛有问题,还不如嫁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懋,这样亲上加亲更合适。后来曹操见了丁仪一番谈论后,认为其才能出众。曹操后悔没有嫁女,对别人讲:丁仪的确是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就算是两只眼睛都瞎了,我也要把女儿嫁给他,何况只是眼睛有点小,唉,都是曹丕坏了我的大事呀!魏略:寻辟仪为掾,到与论议,嘉其才朗,曰:“丁掾,好士也,即使其两目盲,尚当与女,何况但眇?是吾儿误我。”丁仪因此倒向曹植,并数次对曹操称选曹植。其弟丁廙也多次劝说曹操立曹植,曹操也表示赞同。魏略:太祖既有意欲立植,而仪又共赞之。太祖深纳之。支持立曹丕的崔琰自杀,毛玠获罪,丁仪在背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曹植性情简约平易,不喜欢摆出威严的气派,车马服饰,都不追求华丽。每次见曹操答问辩难,总是应声回答,因此特别受曹操宠爱。曹操几次动了要立曹植为太子的心思,但一直都犹豫不决。曹操有培训和继续考察曹植、曹丕的意图。公元214年曹操征孙权时让曹植留守邺城。告诫他说:“我从前任顿丘令的时候,二十三岁。想起那时候所干的事,到今天也没有后悔的。现在你也二十三岁,能不努力吗!而在公元211年时曹操就任命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后来也让曹丕留守邺城。(公元205年后曹操就把大本营迁往邺城,每次都是回邺城并不回许昌)但是曹植任性行事,不掩饰自己,饮酒没有节制。可能是受丁仪他们的影响,丁仪的父亲因喝酒而死,丁仪也是好酒。而曹丕使用权术来对待曹操,又掩饰自己,曹操身边的宫人也替曹丕说话,所以终于定下曹丕为太子。曹操身边的宫人应该收受了曹丕的贿赂。三国志: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在很多人的观点里曹植的才能只是限于诗词歌赋,这是不对的。曹操是选太子,不是选诗人。曹操岂能只是因为曹植的诗词歌赋写的好就属意他。曹植在曹操时代并没有什么突出表现。曹丕时不杀他就不错了,也不可能用他。所以曹植一直郁郁寡欢,叹已才不能用。在曹叡时代时,曹植动了心思。曹植数次向曹叡上疏进言,其疏都是关于治国安邦、治军、平天下等内容,还请求让他做大将军的部下伐蜀征吴,即使身首分别留于蜀吴也在所不惜。曹叡每次都回应,也实行曹植的建议。三国志:已敕有司,如王所诉。曹植经常想单独见曹叡,讨论军国大事,以期望曹叡能用他,但始终不用。曹植只能绝望,不久去世。三国志: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既还,怅然绝望。魏明帝曹叡是明主,能用曹植的建议,可见曹植才能也是不差的。

曹操最终决定选择曹丕源于一件事,就是曹植私开司马门事件。公元217曹植有一次乘车在驰道上行驶,打开司马门出来。曹操大怒,处死了公车令。因此曹操开始对曹植失望,对其宠爱不再像从前般。三国志:而植宠日衰。曹操为此下令:一开始我认为子建是儿子中最可定大事。从他私自外出,打开司马门到金门,令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孩子了。诸侯之长史及部下官吏,知道我出来就率领诸侯行意吗?从曹植私开司马门来,我再也不相信诸侯的。恐怕我刚才出去,便又私自外出,所以摄将去。不能总是让我【你】以谁为心腹的!从曹操这段话可知道,曹操认为曹植是众多儿子中最出众,当然也比曹丕要强。曹植的这个行为,一旦其他人效仿趁曹操外出,就私自外出。要知道当时一些忠于汉室的人无时无刻在想除掉曹操。公元218年公元218年吉本、耿纪、韦晃、金祎、吉邈、吉穆等人起事攻打许昌丞相府营。公元219年魏讽、刘伟、张泉、王粲的两个儿子、宋忠的儿子等人密谋在曹操的大本营邺城起事。魏武故事载令曰:"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从子建私开司马门来,吾都不复信诸侯也。恐吾適出,便复私出,故摄将行。不可恒使吾【尔】以谁为心腹也!"曹操立曹丕为太子后,怕其压不住,开始打压曹植。曹操赐死曹植妻子崔氏,以罪诛杨脩(杨修)。三国志: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脩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脩。曹操也想治丁仪的罪,本来是想让其自杀。但丁仪并不愿意自杀,曹操没有逼迫也许是看在其父丁冲跟他的关系。魏略:及太子立,欲治仪罪,转仪为右刺奸掾,欲仪自裁而仪不能。

曹丕最终立为太子,当时曹丕抱着辛毗的脖子讲:辛君你知道我很高兴吗。辛毗把曹丕的话告诉女儿。辛宪英叹道:太子是代君主治理国家的。代替君主应该忧伤,主持国政,应感到责任重大,该忧愁却高兴,这样怎么能长久?魏国的国祚怕是不长久。世语曰:既而文帝得立,抱毗颈而喜曰:辛君知我喜不?毗以告宪英,宪英叹曰:“太子代君主宗庙社稷者也。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国不可以不惧,宜戚而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曹丕此时已经不像从前般自抑,但曹操尚在世还不敢太放肆。后来曹操也许是想再次给机会曹植。公元219年关羽北伐围襄樊,曹操任命曹植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准备让曹植率军救援曹仁。出发前曹操召他来要告诫他一番话,但曹植却喝醉了酒不能起身,曹操后悔,于是罢免了曹植的职务。曹植喝醉的原因是曹丕故意把他灌酒。魏氏春秋曰:植将行,太子饮焉,偪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在洛阳病危,急召驻守长安曹彰。还没有到洛阳曹操就去世了。曹操召曹彰也许是为了政权交接的稳固。历来政权交接时都容易发生动乱。但又为何不召跟曹丕亲近的人。曹彰到了洛阳后问曹植:先王召我来洛阳,是想立你储君。也就是说曹彰认为父亲召他到洛阳,是为了让他带兵拥护曹植为太子。也许是曹彰自己有这个意思。曹植知道曹彰想法立马拒绝讲:不能这样做。难道你没看见袁氏兄弟是怎么败亡的了。如果换了曹丕也许就接受了,曹植在大义面前还是有分寸的。魏略曰:彰至,谓临菑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

曹操选择曹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孙子曹叡,但不是主要原因。曹操非常喜欢这个孙子,经常带在身边。每次朝宴会都会带着。在曹叡数岁的时候曹操就觉得这个孙子不同凡响,认为曹氏基业有了曹叡就可以继承三代了。数岁一般指三岁以上,那就是说曹操这段话大约在公元208年后讲的。曹操有意让曹叡做曹家第三任继承人,那就要选择曹丕为第二任。魏书曰:帝生数岁而有岐嶷之姿,武皇帝异之,曰:"我基於尔三世矣。"明朝时朱棣认为长子朱高炽不行,想要改为次子朱高煦。朱棣密问解缙,其力谏立长子,朱棣并不回应。当时解缙立马跪在地上讲:“好圣孙”即皇孙朱瞻基。朱棣立马册封朱高炽为皇太子。既然曹丕有这样一位好儿子,那在曹丕、植之争时,曹操为何一直属意于曹植。我的观点是当时天下时势并非是太平时,应优先考虑第二任。也就是说曹操认为曹植更好,但并不是说曹丕没有才能。

曹操因曹昂战死、曹冲病死、曹植失行,加上曹丕善于伪装等原因,只能选择曹丕。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去世,曹丕继承魏王爵位并兼任丞相。公元220年十月称帝,公元226年五月去世。虽然只有短短的七年时间。但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吏治等方面都是有作为的。陈寿对曹丕的评价,我认为是精准的。三国志: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陈寿意思是说曹丕天资聪颖,文采不凡,下笔成章,博闻强记,才艺双全。如果再具备博大的气度,修养公平的德行,追求远大的抱负,心存弘伟的仁德之心,那么与古代的贤君相比,也差不多了。就是说陈寿认为曹丕缺少度量、德行、远大抱负、仁德之心等。也可以说陈寿认为曹丕不是贤君。

陈寿会如此评价,是因为自曹操去世曹丕开始不再伪装自己了,对于支持曹植的人和昔日有怨的人睚眦必报。公元220年曹丕一继承王位就立马诛杀丁仪、丁廙及其家族男人。三国志: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公元222年曹丕巡视南阳宛城,因为街上没有足够的声势迎接圣驾,曹丕大怒,便把南阳太守杨俊收监下狱。当时司马懿、王象、荀纬等人都为杨俊求情,头叩血流,曹丕还是不肯放过。杨俊于是自杀身亡。众人都为他的死感到冤屈和悲痛。因为在立储之争时,曹操密问众臣该立谁。杨俊虽把曹丕和曹植相提并论,说他们各有所长,但因为他把曹植夸的太好,曹丕因此便忌恨在心。三国志:太祖適嗣未定,密访群司。俊虽并论文帝、临菑才分所长,不適有所据当,然称临菑犹美,文帝常以恨之。荀彧儿子荀惲因为跟曹植交好,曹丕因此怀恨在心。也许是因为荀惲早世,不然曹丕也会秋后算账。三国志:文帝深恨惲。

曹丕不像曹操时控制自己了,频繁游猎。鲍勋立马上奏劝谏,并指责曹丕在先帝丧期游猎。曹丕大怒当场毁掉奏表并处罚鲍勋。而当亲信劝谏还能忍下,辛毗也曾劝谏不要游猎。曹丕也并没有处罚,只是减少了次数。三国志:尝从帝射雉,帝曰:"射雉乐哉!"毗曰:"於陛下甚乐,而於群下甚苦。"帝默然,后遂为之稀出。为何曹丕对待辛毗等鲍勋不同的做法,那是因为昔日有怨。鲍勋在担任太子中庶子,曹丕郭夫人的弟弟盗窃官布,按法应该行死刑。曹丕多次写亲笔信请求高抬贵手,鲍勋不敢枉法。三国志:勋不敢擅纵,具列上。后来陈留太守孙邕从侧路而不走大路去见鲍勋,被军营令史刘曜发见并检举他违反军令。鲍勋认为壕堑营垒还没建成,调解了这件事情,没有举报。曹丕于是下诏逮捕交给廷尉。廷尉依法议决:剃发戴枷作劳役五年。三官驳回:依照律条罚交金子二斤。曹丕大怒说:“鲍勋没有活的资格了,但你们竟敢宽纵他!逮捕三官以下人员交付刺奸官,让你们十鼠同穴,一网打尽。”三官似据魏国法律而判罪,曹丕却把他们和鲍勋一起处置。可想像到曹丕对鲍勋的怨恨有多么深。当时钟繇、华歆、陈群、辛毗、卫臻、高柔等重巨联名表奏为鲍勋求情,请求曹丕看在鲍勋的父亲鲍信在先帝时有功劳,赦免鲍勋的罪过。曹丕不许可,于是杀了鲍勋。当年曹操能得到兖州之地鲍信的功劳很大。

所以陈寿才说曹丕缺少度量、德行、远大抱负、仁德之心等,不能成为贤君。公元221年曹丕还想处置曹植,因母亲的原因贬其为侯。曹丕下诏讲:曹植是同母的弟弟。整个天下没有什么事是我所不能容忍的,何况曹植。因为是骨肉亲人,所以不诛而贬。曹丕要是真能容天下就不会诛丁仪兄弟、杨俊、鲍勋等人了。魏书载诏曰:"植,朕之同母弟。朕於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骨肉之亲,舍而不诛,其改封植。"曹植去世后曹叡下令销毁黄初年间收集保存在尚书、秘书、中书三府和大鸿胪的曹植罪状。可见曹丕对曹植这个亲兄弟怨恨之深。如果曹操九泉之下得知道曹丕的行为,也许会后悔当初的选择。但是曹操已经没有更好的选择,曹植太过于任性枉为。如果曹操统已经一天下,也许会选择曹植。因为天下未平,西有刘备东有孙权。太顾虑于袁、刘废长立幼的前车之鉴。曹冲活着的话,曹操就不会有如此顾虑。曹丕称帝后曾多次询问众臣当伐那国一统天下。群臣皆反对,并直言曹丕不是刘备和孙权对手。曹丕坚持伐三次伐吴,皆无功而返。曹叡倒是接受了群臣养兵屯田的建议,不轻易动兵戈。可惜的是命短,终为他人作嫁衣。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