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杜月笙墓地:朝向上海,破败寒酸,墓碑上方八个大字难以服众

刘葎强罚 2024-09-25 09:06:02

提起黑帮老大和叱咤上海滩,谁人不知杜月笙的名字。

他不仅起于微末,成为地下世界的掌控者,在政界也混得开,与蒋介石称兄道弟。

最重要的是,相比流落在外扫大街,无人问津的黄金荣,被人暗害致死的张啸林,身为三大亨之一的他算是落得一个较好的结局——国民党特意相邀。

纵然如此,子女也都有各自的前程,杜月笙仍有一大遗憾。

杜月笙为何拒绝蒋介石,转去香港?心心念念想回香港的他,为何被安葬在了台湾?墓地情况如何?

唯恐被蒋介石暗害,杜月笙逃亡香港

“义节秉昭,誉闻永彰”,杜月笙的一生当不起这八个字。

杜月笙最初只是一个小角色,混进青帮也不过是为了活着,但他不缺向上爬的野心,也有左右逢源的实力。

他总是一身长衫,将自己伪装成温文尔雅的形象,仿佛青帮中的一股清流,骗过了很多人。

通过与黄金荣、张啸林等人的结识,杜月笙逐渐参与到更大的生意中——垄断上海的鸦片生意。

这个在当时暴利的非法产业,成为了他发家的起点,赌博、敲诈勒索,为他积累财富,疏通关系,逐渐在上海站稳脚跟。

他之所以能成为上海黑帮最响亮的名字,除了与黄金荣因女人和卢小嘉闹掰,受到报复一蹶不振外,还因为和他蒋介石有联系。

早在1927年,杜月笙就向蒋介石示好,残害共产党人的“白色恐怖”就有他的参与。

能跟杀人如麻,贩卖鸦片的杜月笙合作,还纵容他扩大黑恶势力,从这一点来看,国民党也注定会失败。

后来,他逐渐在国民党内部拥有了一定的地位,但他对自己的期许却远不止于此,比如通过讨好蒋介石,成为上海市长或副市长。

蒋介石真的会信任一个外人吗?

作为一个阴谋家、野心家,蒋介石信任的永远只有自己,包括宋美龄都不一定是特殊的存在。

像杜月笙这样的“小人物”,估计在蒋介石的心里就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阿猫阿狗。

不过,此时杜月笙还对蒋介石抱有信心,直到日本投降,他得以返回上海,却与上海市长之位失之交臂。

蒋介石将市长之位交给了钱大钧,以及国民党纵容杜月笙返回上海当天,火车站出现“打倒杜月笙”的条幅,种种事件的发生,令杜月笙开始感到失望。

国民党内部本就派系林立,党争不断,为此各路军阀都希望保存实力,抗击日军的民族大义面前都不使出全力,等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内部矛盾越发尖锐,而身为“外来者”的杜月笙也被波及。

先是管家被捕,接着杜月笙往监狱里走了一圈,最后他的儿子杜维屏被指控“投机倒把”,在监狱里蹲了6个月。

等到了1948年,杜月笙与蒋介石不复信任,反而矛盾重重,他生怕遭到蒋介石的暗害。

而当1949年,蒋介石建议他前往台湾避难时,杜月笙选择不留在上海,也不去台湾,另去香港。

在上海打拼,在上海发家,1949年4月27日,杜月笙在荷兰客船上眺望浦东高桥,希望此生能返回上海。

但执念最终成了一场空……

杜月笙病死,遗体不被放过

到达香港后,杜月笙仍旧担心不已,一方面他在上海黑道的影响力还在,只要蒋介石还做着反攻大陆的美梦,就不会断了让他去台湾的念头,另一方面,他迫害过我党同志,担心遭到解放军的清算,始终不肯向我党投诚。

彼时他也不是喊打喊杀的小年轻,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不复从前,惊惧之下哮喘病复发,手里有些存款,但也不敢大手大脚。

等最后分割财产时,杜月笙能拿出来的钱竟然只有10万块,妻子和子女每人分得最多的也只有一万元。

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因哮喘病逝,家人办理了他的葬礼。

至此,属于杜月笙的故事应该落下帷幕,但因为他想回上海安葬的遗愿而横生诸多波折。

蒋介石还在打着杜月笙的主意,除了弄出来一个假的“政治遗嘱”,还通过他的第四任妻子姚玉兰,将他的遗体弄到了台湾,而且还搞了一个夸张的祭奠仪式。

经过蒋介石的一番操作,杜月笙最终被葬在了台北县汐止“秀峰国民小学”的后山上。坟冢是大理石堆砌的,墓碑上写着“先考杜公月笙府君之墓”,墓碑的正上方是八个字,两句题词。

一个是蒋介石题写的“义节秉昭”,张群题写的“誉闻永彰”。

称赞一个贩卖鸦片的黑帮老大义气和节操可昭日月,美德可四海传颂,这恐怕不是赞美,而是赤裸裸的讽刺。

蒋介石连杜月笙的遗体都不放过,绝了他魂归故里的意愿,还打算用做戏的方式收拢上海黑帮势力。

不过,蒋介石也没有做太绝,还让杜月笙的目的朝向上海,也算他难得的善心吧。

结语

起初,姚玉兰还负责照看杜月笙的墓地,子女偶尔也去扫墓,但随着他的孩子们长大,定居海外,有了各自的生活,墓地逐渐荒凉。

杜月笙,一个与革命无功,社稷无用的人,没人愿意主动去祭拜他。

杂草丛生,石碑斑驳,昔日显赫一时的杜月笙,最终连墓地也显得破败不堪。

这座墓地的荒凉,似乎也象征着杜月笙晚年生活的凄凉与孤独,曾经的辉煌与荣光,早已被岁月掩埋。

如今,他的墓地在台湾的山坡上静静伫立,遥望上海,仿佛在等待着一个遥不可及的归乡。

0 阅读: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