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靠这一首诗,扬名于大唐,可惜知道的人不多

飞兰说情感故事 2025-01-05 02:30:37

他叫郑谷,晚唐诗人,耳熟能详的诗有《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郑谷这首诗虽然写得很好,却不是他的成名作,在读他的诗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他的生平。

公元851年,郑谷出生于柳州,但他是袁州宜春人,因为他父亲郑史曾在柳州为官。

郑谷少聪慧,天资过人,自骑竹之年便有赋咏。著名诗论家司空图与他父亲交好,在郑谷7岁时,司空图前来做客,读了郑谷的诗后说:此子将来必为一代风骚主!

遗憾的是,郑谷虽然饱读经史,可科举之路却走得异常坎坷。

及冠之年,郑谷首赴长安参加进士考,不幸名落孙山,40岁之前,郑谷又接连考了10次,皆未中第。

公元881年,黄巢兵乱,郑谷为了避难,不得不前往蜀中。七年后,叛乱平定,郑谷再回长安应试,终于进士登科。然而此时唐廷动荡,五年后郑谷才初授京兆鄠县县尉,不久后迁官右拾遗。

公元897年,47岁的郑谷升都官郎中,因此有别称“郑都官”。

公元904年,朱温乱政,李唐江山气数已尽,虚中和尚与郑谷交好,便劝他归隐。因此郑谷弃官,回到了祖地宜春,在仰山栖隐寺旁建书屋,遗迹尚存,后世许多学者都曾慕名前来凭吊,如范成大、辛弃疾、朱熹等。

在晚唐诗坛,郑谷享有盛名,与许棠、喻坦之、任涛、温宪、李昌符、张乔等并称“芳林十哲”,又称“咸通十哲”。于仰山闲居时,诗僧齐己曾持《早梅》诗拜访过郑谷,诗中有一联“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觉得,既然是“早梅”,不如改成“一枝开”。

齐己听后深以为然,遂拜郑谷为师,这就是著名的“一字为师”之典。

在宜春,郑谷备受人们敬重,将他与东汉蜀郡太守袁京、韩愈、李德裕、卢肇、易重并称为“袁州六先生”。

不过,真正让郑谷在大唐扬名的,却是他那首《鹧鸪》: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烟芜:烟雾弥漫的荒地;

锦翼:彩色的羽毛;

雨昏:下雨天空阴沉;

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

黄陵庙:祭祀娥皇、女英的庙宇。闻帝舜死于苍梧之野,湘妃追随不及,望着一江萧瑟的秋景,竟然泣竹成斑,一夜白头,后泪尽殉情,葬于湘水旁,立庙为祀。因此,湘妃又传为“湘水女神”,为帝尧的两个女儿;

征袖:指游子的衣袖;

翠眉:古时女子用螺黛画的眉。

故,诗文大意可解为:

鹧鸪鸟在烟雾弥漫的荒草之间嬉戏,它们的羽毛绚烂多姿,与山鸡十分相似。当天空布满阴霾,细雨菲菲之时,它们会掠过青草湖,藏匿于二妃庙之中,落花纷纷,忆起湘妃往事,鹧鸪的啼叫声就更显悲凉;

客居异乡的游子忽然听到鹧鸪之啼,不由得乡愁满满,不经意间泪水就沾湿了衣袖。而那些温婉的佳人,一听到鹧鸪的叫声,更是蹙起眉头,眼波中闪过无限哀伤。

在广阔的湘水之上,鹧鸪们互相应和,彼此呼唤,叫声不绝于耳,久久不散,日落时分,它们又会飞入竹林,在夕阳的余晖中翻飞,直到太阳西沉入海。

郑谷这首诗,借鹧鸪的叫声与“湘妃与帝舜”的传说,深刻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对鹧鸪鸟的描写,细腻灵动,惟妙惟肖,

因为这首诗,郑谷亦有“郑鹧鸪”之称。

尤其诗的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两句,颇有电影落幕时的蒙太奇之美,意境深幽,回味无穷。

公元910年,郑谷病逝,终年60岁,此时李唐已经灭亡。因此,郑谷亦算是为唐诗唱挽歌之人,在晚唐诗坛的地位很高,后人甚至称郑谷为晚唐诗坛巨擘。

了解更多古代诗人的故事: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