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家本来是琅琊的望族,属于当地的士族,可是由于自己3岁丧母,8岁丧父,诸葛亮和弟弟只能跟随自己的叔叔诸葛玄。
当时的天下已经处在大乱之势,诸葛玄本来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可惜朝廷派遣了其他人上任豫章太守,诸葛玄没地方可以去,于是找了自己的老朋友刘表,带着诸葛亮兄弟前往荆州避乱。
诸葛亮这个琅琊的望族逐渐演变成避祸荆州的寒门。他自比管仲和乐毅,有着充分的自信,他结交的朋友都是一些避祸荆州的大儒,这里面有隐士庞德公和水镜先生司马徽,还有蛰伏等待时机出仕的徐庶和庞统。
年老的庞德公和水镜先生都倾向于乱世避祸,穷则独善其身;年轻的庞统和徐庶则喜欢讲经求学,等待出仕时机,达则兼济天下。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乱世之中他也想过保全性命,不想过于追求功名利禄。可是,他又是一个胸中满是韬略,脑中布满玄机的年轻人,他向往着征战天下,扬名后世。
他在等待一个可以托付终生的主公出现,这个人要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英雄。
就算刘表这样一位八骏之一的荆州老大都没有打动诸葛亮,尽管刘表还是诸葛亮的大姨夫。
诸葛亮每日都与自己的妻子黄月英白天种地读书,晚上排兵布阵,演变阵法。
这个时候荆州来了一位与众不同的人,他驻扎在新野,是刘表请来对抗外敌的,他仁义无双,爱民如子,是一个有着兴复汉室梦想的皇室后裔,每个人都称呼他为刘皇叔。
刘备的到来激起了诸葛亮内心的涟漪,可是他并没有做好就此出仕的准备。刘备第一次第二次来拜访他的时候,他都避而不见,甚至离家出走,他还没想好自己的未来,该是乱世避祸还是入仕天下。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备连续三次的拜访彻底打消了诸葛亮的顾忌,从此诸葛亮认定了刘备,为了报答知遇之恩,诸葛亮用一生忠心蜀汉,来验证他心中的感激。
刘备真是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人啊。
刘备一生都在想着如何兴复汉室,他将这个作为理想抱负,从涿州涿县到益州蜀汉一直都没有变。
很多人都在奇怪当初汉中太守的职位为什么给了魏延而没有给张飞,其实这就是刘备为了北伐兴复汉室所做的考量。
当时的刘备坐拥荆州、益州两地,北伐的东大门是荆襄之地,北大门则在汉中之地。荆州已经被他放了一个北方元老关羽,汉中太守他则需要放一个荆州代表,而且还要放心,最好的人选就是在荆州收的部曲魏延。
刘备阵营的组成分为北方的元老派,荆州派,还有曾经外地入蜀的东洲势力,当然还有益州本地势力。
愿意跟随刘备北伐的当然都是北方人,荆州人等外地人,益州本土人根本就不想连年北伐,因为他们并没有背井离乡。
刘备为了贯彻北伐方针,大力的重用北方元老派,东洲势力,还有大量的荆州势力,打击益州本土势力。
因为刘备清楚地看到过他的盟友孙权团结东吴本地士族,内方稳固,外战就惨不忍睹,究其原因就是本地士族根本就不愿意发动对外战争。
诸葛亮作为荆州代表,早早的就进入了刘备的领导核心。也正是这份信任,让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死后,蜀汉国势衰微,即将步当初袁绍和刘表的后尘,这个时候诸葛亮挑起大梁,他对内严格执法,打击犯罪,对外联结东吴,安抚蛮族,几年时间就稳定了蜀汉的政权,带着一个扶不起的阿斗,重振蜀汉雄风。
诸葛亮不但要管理内政,还要想方设法带兵北伐远征,又是大帅又是丞相,五次北伐,最后累死在五丈原。
如果时间可以重头再来,诸葛亮是否会后悔跟随刘备出仕呢?其实结果很简单,刘备这样一个富有魅力的人,在乱世之中绝对的英雄人物,他的形象远远高于曹操那种枭雄。饱读诗书的诸葛亮,肯定会义无反顾跟随刘备,为天下苍生流尽最后一滴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