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18岁的时候就只有一条短裤,在15岁以前,非常抱歉,没有穿过衣服。因为当时饥饿,一到夏天,男孩都是一丝不挂。不是因为有暴露身体的癖好,而是我们没有衣服可以穿。每个人都晒得黑黝黝的,和煤炭差不多。”
文学泰斗莫言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曾经如此“慷慨激昂”的抚今忆昔,他说得眉飞色舞,说得声情并茂,说得“欲语还休”。
而台下一脸懵圈的观众,则听得津津有味,听得兴趣盎然,听得好整以暇。人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哄堂大笑。那些捧腹大笑的人们,对于莫言的即兴演讲,是否充满了无尽的嘲讽和鄙夷?是否被莫言鼓噪的一番夸大其词的言语所感染?
难道莫言在15岁之前就真的没有穿过衣服?难道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他就只穿一件遮羞的短裤吗?这怎么可能?如果莫言冬天不穿衣服,难道他不会被冷风冻成霜打的茄子,或者冻成硬邦邦的胡萝卜?
如果莫言用这种近乎自嘲的口吻来暗喻当时贫困潦倒的贫瘠生活,试问他想要以此来“证明”些什么,那么这位被国外媒体尊称为儒学作家的当代“大儒”,他的家国情怀究竟又体现在了哪里?
莫言说话信口开河,没边没沿,简直就是夸大其词,张口就来,有时离谱得让人感到万分诧异。似乎饱经沧桑,勘破红尘俗世,曾经遭受种种“磨难”的莫言,是否淋漓尽致地经历了和同辈人不同的时代?”而是他独自经历的那个天方夜谭的时代,充满了“诡异”与“神奇”。
1955年,莫言出生于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县,莫言在15岁之时,正值上世纪70年代,这个时期的百姓虽然处于极度贫困的状态之下,但15岁的半大小子无衣可穿的假说,绝对是不能够成立的,就算是莫言本人说破了大天,也不会有人相信。
在1962年,莫言和堂姐管谟华合拍了一张黑白照,莫言在他的散文《从照相说起》中,做了如下描述:“这是我二十岁之前惟一的一次照相,时间大约在1962年春天,读者可以看到,照片上的我上穿破棉袄,下穿单裤,头顶上似乎还戴着一顶帽子。棉袄上的扣子缺了两个,胸前闪闪发光的,是积累了一冬天的鼻涕和油垢,尽管吃不到什么油水。裤腿一长一短,不是裤子的问题,是不能熟练地扎腰所致。”
1962年,7岁时的莫言就能够穿得一板一眼,难道到了1970年,15岁的莫言就无衣可穿了?是时代退步了,还是莫言“健忘”了?
在莫言的作品《吃事三篇》里,他第四次描写到吃煤的“奇异”事件。相较之前的泛泛描写,莫言在这部作品中增加了许多吃煤的“细节”——
那天,没有机会参与“吃煤盛宴”的女生,现在也聚在一起跟着吃,她们一边在嘎嘣嘎嘣地小心咀嚼着,一边在口齿不利地小声嘟囔着:“王仁美吃得最欢。现在想起来她大概患有牙周炎,因为吃煤时她满嘴都是血。”《吃事三篇》中,莫言把女学生吃煤的奇事写得如此之“风淡云轻”,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世间千奇百怪的“奇闻轶事”,在莫言的笔下似乎变得稀松平常,是否在冥冥之中想要验证他当年所经历的几世轮回?
诺贝尔奖组委会在“文曲星”莫言的颁奖词里褒贬不一地写道:“惟妙惟肖地描述猪圈式的生活”。15岁无衣可穿,无饭可吃,甚至以吃煤来填报肚子,不辨真伪的老外自然信了莫言的话,但同样经历过70时代的中国人都不会为他“买账”,因为莫言所谓夸张的虚假描述,简直离谱到天了天边,他为什么要信口雌黄,满嘴胡言乱语,他究竟要费尽心机地去迎合谁?
新中国在烽火燃烧的烈焰里“横空出世”,当时国内的各产业均处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状态。新中国白手起家﹑积贫积弱,却被西方帝国主义野蛮封锁,被前苏联肆意欺凌,但伟大的毛主席不惧千难万险,意气风发地带领着全国亿万人民不屈不挠,勇于奉献,轰轰烈烈地建设了新中国,并且石破天惊地造出了原子弹﹑氢弹,还为新中国建立了完整的重工业基础。
70年代,可谓是艰苦卓绝,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伟大时代,但在莫言的笔下,这个时代充满了“悲哀”,充满了“绝望”,充满了人性的“恶”。
莫言,这位家喻户晓﹑驰名中外的作家,这位中国文学界的领军人物,却枉顾事实,乱说一通,这样的“文曲星”,终究会被世人厌憎地遗忘在茫茫无涯的天际,因为它从来都没有温暖过人心。
抹盐吃煤心肠黑。[点踩]
现在穿上礼服了
现在穿上新装了!我没看过他的作品!也不会看!因为中国有水平的文学作品太多了。
从小眼睛里就坏
说明他就是一个流氓!
以前全家一条被子,一套衣服的百姓是真的有。
莫言作品里的鬼子是好人,对他姑姑彬彬有礼。善于在日本禽兽身上发现人性,还善于在新中国寻找旧社会的黑点
相由心生,汉奸嘴脸!
他不到十五就偷父亲的酒喝,喝完兑水以免被父亲发现。